維爾托夫,Д.

維爾托夫,Д.蘇聯電影導演、編劇兼理論家。原名傑尼斯·阿爾卡基耶維奇·考夫曼。1896年1月2日生於比亞韋斯托克(今屬波蘭),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于軍樂學校、精神性神經病醫學院和莫斯科大學,1918年開始在莫斯科電影委員會新聞電影部工作,曾參加最早的蘇聯新聞片《新聞周報》的剪輯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爾托夫,Д.
  • 出生地:比亞韋斯托克
  • 出生日期:1896年1月2日
  • 職業:電影導演、編劇兼理論家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蘇聯電影導演、編劇兼理論家。原名傑尼斯·阿爾卡基耶維奇·考夫曼。1896年1月2日生於比亞韋斯托克(今屬波蘭),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于軍樂學校、精神性神經病醫學院和莫斯科大學,1918年開始在莫斯科電影委員會新聞電影部工作,曾參加最早的蘇聯新聞片《新聞周報》的剪輯工作。1919年起領導一個電影工作者小組在國內戰場上拍攝新聞紀錄影片並從事宣傳鼓動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拍攝方法和新的剪輯方法,以揭示在革命進程中的現實,這就是所謂的電影眼睛派。1922~1923年間,維爾托夫曾多次以論文或宣言的形式闡述“電影眼睛派”的主張:運用多種拍攝方法,充分發揮電影攝影機的潛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現象。維爾托夫主張用真實事件在銀幕上反映社會現實。但他從不曾單純地紀錄生活事實,而是力求通過對素材的剪輯組織“對世界做出共產主義的譯解”。
維爾托夫,Д.維爾托夫,Д.

主要作品

維爾托夫的主要作品除“電影眼睛派”時期的多集《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等紀錄片外,還有《前進吧!蘇維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第十一》(1928)、《帶電影攝影機的人》(1929)、《頓巴斯交響曲》(1930)、《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搖籃曲》(1937)、以及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維爾托夫的理論與創作對蘇聯和世界電影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