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樓

維新樓

維新樓位於大埔縣楓朗鎮黃屋科,按黃氏族譜推算約始建於清同治元年,維新樓坐東南向西北,大門是用火磚和花崗岩石,外牆體用糯米糊混石、黃泥舂夯,土、木、瓦結構的圓形圍樓,該樓占地面積1808平方米,樓的外形似一個大圓柱,樓高三層12米,以中廳為界,由左邊十二單元、右邊十單元組成,共有房間72間,組成一座高大壯觀的環形樓,酷似一座堡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新樓
  • 地理位置:大埔縣楓朗鎮黃屋科
  • 始建時間: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 坐向:東南向西北
  • 樓高:三層12米
  • 占地面積:1808 m
簡介,內部結構,特色民居,地圖信息,

簡介

維新樓位於大埔縣楓朗鎮黃屋科,按黃氏族譜推算約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該圍樓未有文字記載),據當地黃姓人口耳相傳和土圍樓居住過的94歲老人敘述,是十八世竹溪公以及當時大埔縣境內和饒平部分黃姓人自帶飯包(一伙食)無償助工,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建造而成的,其也是因為與另一姓人械鬥十八年而構建的防禦性建築物,該樓建成後兩姓人械鬥也因此結束,和睦相處。

內部結構

維新樓坐東南向西北,為圓形圍樓,土木結構,,有24個小單間,房間72間,24米。中間為天井。大門是用火磚和花崗岩石,外牆體用糯米糊混石、黃泥舂夯,土、木、瓦結構的圓形圍樓,該樓占地面積1808平方米,樓的外形似一個大圓柱,樓高三層12米,以中廳為界,由左邊十二單元、右邊十單元組成,共有房間72間,組成一座高大壯觀的環形樓,酷似一座堡壘。
維新樓
維新樓
每單元為獨立門戶,內有廚房、浴室、天井採光,每戶三層,可直通三層樓,整座樓層用木板鋪成木棚、樓梯、走廊。圍樓中間為圓形天井,直徑24米,天井內有一口水井(以前有礱、碓),所以在圍樓居住不用出門大都能生活過日子。天井據說是用鵝卵石鋪成古錢幣狀(今被打成水泥地板),樓內有一個中廳,為樓內人各種大型祭祀集會的公共場所。圍樓牆體堅而厚,底層牆寬1.5米,二層牆寬0.75米,三層牆寬0.5米,樓底層和二層均未開窗,三層才開一個小窗,並設有若干內小外大的槍眼,三層有24條用火磚砌成的磚柱,內有環形走廊。整座樓僅正面開一大門,門聯書寫“維繫循良世澤,新繩孝友家風”,厚實的大門板用鐵皮包著加固,顯得厚實而堅固,有幾百斤重的大門板要使勁推才能推動,用鐵條做門槓栓,並掛有一小鐵鉤做栓子,長年累月關、開門使鐵槓栓變得光滑漆黑,大門板背後各有兩個槍眼,內門檻下一塊花崗岩石有7個圓孔。圍樓大門框是用花崗岩石並雕刻有“詩、禮”篆體字,大門 是用5條花崗岩鋪成,大門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

特色民居

維新樓整體布局科學合理,通風采光良好,是聚式群居、功能齊全、有防衛性的建築物,其凝重厚實中透出莊嚴,獨立門戶和有著良好的內外相成的風水,是天人合一、人與建築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也是古人在建築上智慧的結晶。2009年該樓被大埔縣列為重點保護“特色民居”,引起了建築專家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圍樓居住人生活的改變,維新樓有部分梁、椽、瓦已近坍塌,厚實的牆體和黝黑的門板以及走廊上的木板,顯示出維新樓的滄桑和古老,同時也讓人覺得每一塊木板、每一扇門都有一個故事,讓人追古撫今,思緒萬千。

地圖信息

地址:楓朗鎮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