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的生命力

維基是一種高尚的文化,WIKI是一種優秀的系統,但是阿周打過一個比方:龜爺雖然在死後,遺體會被當成神物供之於廟堂之高,萬民仰瞻,但比起這樣的風光,龜爺自己恐怕還是更樂於做一隻活著的土鱉,在積水和泥漿之中擺著尾巴髒兮兮的自得其樂的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基的生命力
  • 分類:文學作品
  • 作者:淺水
  • 類別:文化
維基的生命力
淺水/文
一、前言
首先向崇高、真誠而且可愛的維基百科的志願者,開放維基文化的信仰者,以及WIKI套用的愛好者們道個歉。在這篇文章里,我將對維基文化和WIKI技術做一些不那么虔敬的分析和批評。同時強調一下,以上的形容詞不帶任何的諷刺和調侃的意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有人肯花時間對WIKI系統和維基文化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批評,正是對其生命力和價值的一種肯定。相信這本書中,標榜和抬愛維基和WIKI的文章會占據絕大多數的數量和篇幅。鑒於小崔同志教導我們:我希望今天是一場真正的談話,希望在這裡能聽到不同的聲音,真誠、善良……行,那我們就來點不同的聲音吧,這世界總得有些另類(Alternative)和BT(Bound Thinking)的思考才有趣味和活力,不是么?
(在本篇文章中,當我用到英文的WIKI時,通常代表的是一種技術和套用;而當我用到維基這箇中文用詞時,通常用來描述維基文化;如果我想描述它們的整體,我將採用維基系統這個詞語。)
二、基本觀點
首先簡單闡述一下我的觀點:維基是一種對於公共域文化和開放式社會理念的技術上的初期粗糙實現,它在標榜相關理念的同時,鑒於社會技術上的不逮以及原生技術精典意識的作祟,產生了維基系統這種有趣但遠不夠健全的套用。
維基有著崇高的信仰和真誠的文化,WIKI是一種精緻的套用和優雅的結構,藉此維基系統有著一些精英而小眾的堅定支持群體,維基文化不太可能成為主流文化的大比例成分,而只會長期以一種亞文化的形態存在,而WIKI的技術精英主義,形成了難以管理的混亂結構以及糟糕的用戶體驗,將進一步的制約其的發展和推廣。
雖然維基通過無意的模糊和刻意的忽略,迴避很多的相關社會關係要素的困境,而得到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關注和發展,但作為建立在一種小眾的理想主義的基礎上的套用,維基長期的自我封閉的無性繁殖,導致其的生命機能長期得不到發展,它必須通過一種混血的再造,才能更大程度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實現。
毫無疑問,維基生態顯示出一片的生機勃勃,但維基系統的生命力是建立於一種社會關係的簡化和忽略,以及一種技術上的精英自覺上。這種忽略和覺悟,保證了維基能夠輕裝上陣,快速前進,但是,這也意味著維基沒有給自己打一個很紮實的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會出現很多的不難預見的問題。
三、WIKI系統的特點及不足
維基系統的基本特點大體可以從文化性和技術性兩個角度來評說:文化性包括自由的社會化編輯,以及這種操作所依託的社會文化和法律基礎;技術性則從WIKI的操作性、可管理性和用戶體驗上來討論;
(a)文化性
i.社會性開放式編輯
維基百科之所以興盛於網路,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首先將全民創作、開放式編寫這個概念,通過網際網路這個載體,WIKI這個技術,進行了實踐。所有人不分宗教、種族、地位、學歷、性別等因素,都可以就同一知識點進行平等的協同和競爭,並不受權威管制的自由發布。這種話語權的開放以及大同世界的崇高理想結構,加上對於傳統中過度保護的傳統智慧財產權體系的反動,吸引了大量的志願者參與到其中來,浩浩然乎網路。
但是,理性主義的社會化的開放式編輯同樣帶來了必須的共生屬性——文章品質的不可控,惡意編輯以及偏見編輯的不可管理,以及不負責任的內容的編輯和發布。
維基文化的理念是相信人性本善,並且相信惡的行為一定會被善的行為修正,最終合意會保證最終的結果儘可能的客觀和公正。我無條件同意這種狀態的自然發展邏輯理如此,但這種嚴重依賴人性的策略在一個顆粒度比較小的時空計量單位內,可能面臨的結果會其反。
而且因為維基百科的過度自我標榜,這種文化可能成為一種教條,部分維基的參與者可能對於相關的改進持一種原教旨的反對態度,這一點從前段時間維基百科關閉部分條目的編輯權和提高編輯條件引發的爭議可見一斑。
從倫理道德原則的技術性保障角度討論,在奉獻和破壞共存的網路社會中,維基文化的基礎假設??惡的現像時可以有怎么樣一個應對策略。不建立一種制度和技術上的措施,防止惡的和不智的行為的產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相信人性本善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對於文章品質的提高和維基文化本身依託的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案,只能說是好的方案中,一種比較省心的方案罷了。
ii.開放性智慧財產權協定支持
可能很多人都忽略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維基文化的發展,嚴重依賴於GFDL和CC這種開放式的智慧財產權協定。或者直接說,維基的生命力,依賴於相關社會關係中所屬的責任和權力規範的有意和無意的忽略,作為一種知識產品,維客們,尤其是中國的維客們,對於維基作品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認識,是嚴重缺乏的,而一種問題,不會因為你忽略它就不成為問題的,問題只會被拖延,不會被解決。
基本上我更無法想像如果基於Copyright,維基生態系是否可能建立起來,也許可能,但不可能的機率會大得非常嚴重;而開放式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中,包括CC在內都是可能帶來麻煩的,因為CC屬於Copyright的一個擴展,Copyright中的理論困境和套用矛盾,CC並無法解決,尤其在精神權力方面;也許暫時只有更加激進和更近於公開理念的GFDL更加適用,但GFDL也還面臨一個著智慧財產權領域中一前置權力的問題沒解決,比如前置其它著作權協定資源的引用、比如鄰接權和隱私權、保密權的問題等等。
解決問題有兩種典型方法:一種是把事件的要素理清,然後通過客觀的規範和相互的博弈把權責界定清楚;另一種就是控制住問題的基礎,使其不成為一個問題。
顯然,維基採取了後一種策略,通過要求著作人對相關權力的放棄,而繞開了很多的權責問題。這種方法前期會在大多數人的範圍里比較奏效,長期也會在少數群體裡得到回響,但更長的時間裡,它將被絕大多數的人給拋棄。
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是國內還是世界範圍,只要存在社會,就一定需要一種作為民眾共識的規範存在。如果路上有一些坑和雜物,如果路足夠的寬,我們可以繞道前進,並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但一旦人多起來,這些問題就迴避不掉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對這些障礙物視而不見,或者技術性的繞過。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支持DRM。
(b)技術性
i.版本歷史管理
知識產品的創作,存在一個從簡到繁,由偏到全的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記錄,就是版本歷史。傳統方式上我們做檔案的版本管理,通常都是保留原件,然後在復件上修改形成新的版本,但這一系列的檔案版本怎么管理,這是個難題。
要懂得怎么整理好一堆文檔,對於個人來說,已是不易;而如果是一個組織內部,多個用戶之間,這種檔案管理的亂仗那個難打,相信在公司或者機關里待過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編輯、秘書崗位待過的朋友都深有體會。
技術上處理得好的方案包括CVS和SubVision,套用差不多,都是非常優秀和專業的版本管理工具,雖然多用於傳統的IT系統開發,正在被越來越普遍的用於很多領域,比如我知道的就有人用它來創作交響曲,管理mindmap之類的。但它們共同的缺點就是太複雜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套用起來就不容易,更不用談架設相關的服務了。
WIKI中內置了基礎的版本管理的功能,從而比較簡單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有的修改都會有一個版本記錄的套用,可以隨時恢復過往版本,並可以比較任何兩個版本的作品之前的差異,透明的創作方式可以記錄更完善的知識信息,甚至包括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這不同的創作過程可以視為這個創作事件中的一個個快照。非常適合做知識和漸進式積累。
基本上WIKI內置的版本管理功能,主要還只做了基本的存貯管理和簡單的文字比對,而且,主要還只是支持文字的版本管理,似乎也有很少的WIKI支持圖片等上傳檔案的版本管理,不過都還很簡單,一個能適合高端套用的WIKI,需要適當的與SubVision的套用結合才是。
ii.知識結構視圖
對我的套用而言,WIKI首先是個知識創作和管理的工具,而經驗是,WIKI基本上不可管理,至少是非常難於組織的。這一點上,WIKI需要向Mindmap學習。
WIKI中的文章創作是一種離散式的思維擴散,與Mindmap相似,都是從一個主題動機,做關聯但非線性的思路擴展,各種知識點仿佛神經元一樣遍布於系統的各個角落裡,然後組織成一個多維的立體網狀結構的知識場。
但與Mindmap高度直觀和可管理性相比,WIKI中的作品的關聯性和組織性,過於抽像,Mindmap通過一個二維的圖示,將一個多維度、非線性的思維事件比較清晰的組織了起來。而WIKI缺少這種思維導圖式的直觀視圖實現,它基於頁面的連結,雖然在一個頁面上可以做思路層次和立體的擴展,但平面化的閱讀體驗,使這種思路的擴展嚴重的被頁面的層次化所阻隔,一個整體的知識場,被一層層的頁面所區隔,僅能從一個抽像的意識中進行組織起來,這顯然是不夠人性化的。
而且即使有人能清晰的記起這些知識的位置和訪問方式,以及相互的關鏈,基本上它們也不是可以組織的,如果在WIKI的平台上,知識只可以創作,而不易於管理,那么,至少可以說它是低效率的,不同的知識點的互動和多種模式直觀的的知識結構視圖,才是知識完善的方法。
iii.協作性和可管理性
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套用,WIKI的人人平等的協作編輯理念似乎與可管理性本身是有矛盾的,但是我強調,一個沒有角色定位和許可權管理的知識平台,注定是一個低效率和不成熟的套用。
任何社會性的協作,為了更好的強調當事人的專業性和協作的效率,一定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專業和職責上的分化,就像一個公司,管理、行政、市場、銷售、人事、財務,各司其職,公司才能有效的運轉,即使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幾個人的創業團隊,都是什麼都做的主兒,仍然也是要強調哪個事情歸誰主要負責的。
而WIKI平台上,因為理念上的理由,這種角色的確認長期以來被忽略,以維基百科為例,長期保持著一種非常簡單而扁平的角色定位和層次,可能因為維基百科任務本來就很單純,這種簡單化的結構也夠用了,其套用的系統也一直沒做什麼擴展,而因為維基百科的名氣,基本上套用和開發都向它看齊,也就一直不見什麼長進。
對於維基百科這樣的項目來說,MediaWiki可能是為它自己度身定製的,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把維基用於其它領域或者有組織的機構和項目中時,這種套用的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對於這些套用來說,WIKI系統可能在代表著知識易於創造和積累的同時,也意味著知識的不可管理。
對於一個任務要求明確,需要與他們在時間和職責上高度契合的套用時,或者不同的知識對於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授權級別時,WIKI基本上顯示的無能為力,而需要人員之間的高度自我協調才能實現。
當然,你可以說這本來就不是WIKI的目標,是的,但是很多人會需要在WIKI平台上實現這種套用,任何系統的生命力都是建立在套用的基礎上的,那么,WIKI中更完善的角色定義、許可權管理、任務管理,可能又是一種重要的需求,這又要求與KM /OA有一定的套用結合。
iv.用戶體驗
關於WIKI的用戶體驗,說得客氣點是不夠友好,說得嚴重點,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WIKI號稱有輕量級語法,當然,可以肯定確實簡單好用,我也認為用它就足夠了,不需要什麼很複雜的WYSWYG編輯器,但我們無論何時都不應該忘了,工具是拿來用的,如果僅僅為了讓人掌握一種工具,就強迫別人學習一種額外的技術,那么,不說這種觀念是否恰當,至少從市場推廣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很失敗的策略。
同時,WIKI要求用戶對系統本身的結構足夠的熟悉,並掌握足夠量的內語語法和控制命令,才能把WIKI玩得到位,才能充分體會維基的價值和趣味,否則他們會用得很吃力。我曾經看過一個WIKI系統的開發者對於為什麼不在WIKI中增加可視化編輯器,他的回答大意(德國人的英語,不保證他的表達和我的理解是否哪裡有偏差)是:我不喜歡這些東西,我認為現在的編輯方式足夠用了,加入這些多餘的功能,會讓系統變得Dirty。
既然連一個可視化編輯器都會讓代碼變髒,那么很自然的,通過彈出視窗做語法和參數選擇也是不必要的,界面的美化更是會影響執行效率的,過份華麗的視圖也是沒什麼必要的……諸如此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WIKI仍然還是那些典型技術精英的概念作品而已。
前面提到了很多WIKI需要加強很多地方,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最終用戶來說,可能只有用戶體驗是他們直觀感受得到的東西,維基生命力最大的動力,可能就在於這些對專業人氏看來的外包裝了。
四、小結
維基可以做什麼,一般人說起來基本上都拿百科說事兒了,沒法子,誰說維基百科火成那樣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榜樣束縛和扼殺創造力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從國內滿眼的基於WIKI的百科全書,可見一斑。
個人觀點,如果維基真想發展得好,維基百科形成的負面動力應該首先克服。不要再過多的強調百科全書的概念了,這世界不需要那么些的百科全書,這么些的百科全書只有一種並存的理由,那就是相互競爭和區別化。
以上說了很多,基本意思是說,維基的生命力來源於立足於它的特性之上的,人們具體的套用需求,對種這些需要,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程式設計師思維的制約,也就是說:流程是跟著功能走的,而功能是跟著需求走的。而不是相反。
我個人從來不視維基亞文化為一種能替代或者成為社會主流價值的一種文化,我從來只視WIKI為一種功能性的套用。我想絕大多數普通用戶著眼點和我類似。一切發展的動力來源於需求,WIKI的發展是必然,這種發展過程中,WIKI需要和其它的IT系統的套用和功能結合,這種雜交的結合才是WIKI的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借用遺傳學的概念,這叫作雜種優勢的說,至於這種新出來的東西和套用還是不是可以稱期為WIKI,不重要了,反正WIKI不是東方的文化產物,自然也不用承擔什麼傳宗接代、光宗耀祖,顯赫門庭的歷史使命的說。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發展是硬道理,某哲學家和某時代人物如是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