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1814年12月29日,卡斯爾雷子爵獲悉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貝格使用威脅語言,又取得普魯士備戰的情報,便草擬一份對抗普、俄的軍事同盟條約,由英、奧、法三國代表於1815年1月3日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擊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並不得與敵方單獨媾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 時間:1814年12月29日
  • 對象:卡斯爾雷勛
  • 對應:英、奧、法三國
背景,過程,神聖同盟,批評和贊同,

背景

轟轟烈烈的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歐洲列強在維也納召開了國際性會議。力圖消除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所造成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革,恢復歐洲封建秩序。毋庸置疑,法國面臨著瓜分豆剖的危險。但法國在此會上只是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被限止在1790年的疆界內”,避免了本土瓜分的厄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維也納會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奧、普四國。沙俄的目標是把沙大公國變為俄屬的波蘭王國而由沙皇兼任國王。英國竭力保持從法國、荷蘭手中奪來的殖民地,維持歐洲均勢,以便處於仲裁者的地位。奧地利注意恢復在義大利北部的統治權,抑制沙俄,削弱普魯士,維護在德意志的優越地位。普魯士則謀求在薩克森和萊茵河流域擴大版圖。列強們為重新劃分歐洲政治地圖、瓜分海外殖民地而勾心鬥角,爭論不休。
法國外長塔列朗機警圓滑,多謀善變,利用各國間的矛盾,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改變法國不利處境,成為會議的活躍人物。他提出了"正統主義"原則,即承認革命前的法國和其他各封建君主國的正統王朝,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政治制度及所屬領土,實質是要恢復1789年以前歐洲存在的秩序。這一原則受到歐洲各封建君主的普遍歡迎,成為會議的旗幟。
在會議上,圍繞波蘭和薩克森問題,英奧與俄普之間形成尖銳對立。俄國已占波蘭,英奧無可奈何,只好承認現實。但在薩克森問題上,奧地利堅決不讓步,考慮既已失去波蘭,再讓普魯士兼併薩克森,將使本國直接受到兩個強鄰的威逼。戰敗的法國既不願俄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更不願有一個強大的普魯士為它的近鄰。塔列朗揮動"正統主義"旗幟,站在英、奧一方,指責俄國不該占領不屬於它的領土華沙公國,反對普魯士對薩克森的領土要求。英、奧為增加對俄、普壓力,於1815年1月3日與法國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占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隨後,在英、奧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參加了四同盟國會議。密約迫使俄、普作了讓步,同時也使法國擺脫了國際孤立無援的被宰割地位。
參加維也納會議的歐洲各國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們,他們既不願失去已推翻的封建統治秩序,更不願因過份削弱法國而使某一國過於強大而稱霸歐洲,塔列朗抓住各封建君主的共同心理,靈活地提出了“正統主義”原則,滿足了各國封建主的"歐洲均勢"、"恢復歐洲政治制度"的共同願望,分散了限制、宰割法國的注意力,渡過了法國領土瓜分豆剖的危機,為不久後法國重登歐洲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法國領土的完整,是法國外交的勝利,是審時度勢的塔列朗的成功外交。

過程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會議最重要的結果是決定再次確定法國喪失它從1795年到1810年占領的地盤,這個決定實際上已經在巴黎和約里確定了。俄國(獲得了華沙公國)和普魯士(獲得了西發利亞地區和萊茵蘭)地盤增大。德意志從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解散)的近300個領地和國家合併成了39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領導下組成德意志邦聯。
會議的代表也達成了許多其它領土更改的協定。挪威從丹麥改為瑞典統治。奧地利獲得了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威尼斯王國。許多其它義大利中北部也成為哈勃斯堡的領地。教宗的教宗國被恢復。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半島上的領地被恢復,此外它還獲得了熱那亞共和國。在義大利南部拿破崙的妹夫若阿尚·繆拉本來被允許繼續做那不勒斯王國的國王,但百日王朝後波旁王朝的費迪南四世被復位。
荷蘭的領地擴大,它包括過去荷蘭的領地和荷蘭南部本來規奧地利管理的地盤。
此外還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地盤更改。漢諾瓦的地盤大大增大,它從普魯士獲得了東弗里士蘭,巴伐利亞的地盤也增大,它獲得了萊茵地區的普法爾茨和法蘭克尼亞。勞恩堡公國從漢諾瓦轉給了丹麥。瑞典占的波美拉尼亞被普魯士占領。瑞士也擴大了其領土,瑞士的中立再次被保障。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邊境城市奧利萬擦(Olivenza)被判為葡萄牙領地,但西班牙忽視了這個決定,這個地區繼續受西班牙控制。
英國從荷蘭和西班牙獲得了西印度群島的部分,還獲得了荷蘭的殖民地斯里蘭卡和好望角,此外它還占據馬爾他和海利戈蘭。按巴黎和約英國對伊奧尼亞群島和塞席爾擁有保護權。

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宗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么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瓦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目前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繫,以及維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係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歐洲協調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其中最主要的會議有四個,分別為1818年的亞琛會議、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1821年的萊柏克會議以及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

批評和贊同

維也納會議經常受到19世紀和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它忽略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趨勢,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頑固的保守系統。事實上,英國輝格黨反對黨在會議結束時就已經提出了這些批評。維也納會議成為了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義和民權來換取和平和穩定的保守系統的一部分。
20世紀內也有許多歷史學家贊成會議中所取得的成就,他們認為這個會議的決定使得近一百年(從1818年到1914年)中沒有發生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在這些歷史學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論文的內容就是維也納會議。
滑鐵盧戰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指導委員會8個成員國的代表簽訂了由121條條款和17條單獨附帶條款構成的《最後議定書》,此後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盡皆加入。該議定書任意宰割和兼併小國、弱國土地,以滿足強國的霸權要求,其主要內容是:
俄國奪得華沙大公國大部領土,波蘭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一個共和國,並由俄、普、奧共同“保護”。英國在戰勝法國後繼續占有馬爾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露西亞和模里西斯。另外,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開普、部分蓋亞那和宏都拉斯也都成為英屬殖民地。英國還擁有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
比利時與荷蘭組成為尼德蘭王國。瑞士定為永久中立的聯邦國家並由19州增加到22州。撒丁王國收回薩瓦和尼斯,且兼併了熱那亞。
奧地利失去比利時而從義大利獲得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它還獲得蒂羅爾、薩爾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亞和達爾馬提亞。
普魯士獲得2/5的薩克森、呂根島和波美拉尼亞,又在西部取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地區。
德意志邦聯由34個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產生邦聯議會,由奧地利代表擔任議長。
瑞典將芬蘭讓給俄國而從丹麥取得挪威。丹麥把從瑞典得來的波美拉尼亞換取普魯士的勞恩堡。
繼法國之後,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義大利境內各邦的舊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教皇領地。
會議解決了3個帶有普遍性的歐洲國際問題: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章,規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各國關於禁止販賣黑人奴隸的宣言。會議以後,歐洲君主專制國家還建立了神聖同盟(HolyAlliance)和四國同盟(QuintupleAlliance),極力維護維也納體系,而各國革命黨和自由主義者則力圖推翻條約下的現狀,維也納會議僅僅建立了短暫的和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