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現代派

在這多變的文化現象中,維也納現代派即“青年維也納”,代表著奧地利文學發展的主流(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個時期,維也納文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柏林,可以與巴黎比美;各民族精英薈萃,各種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呈現出一派多姿多彩的大都市文化。特別是猶太人對維也納文化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湧現出了像克勞斯、施尼故勒、茨威格、阿爾藤貝格、貝爾一霍夫曼、弗洛伊德、弗里德爾、馬勒爾、勛貝格等在文學、音樂和精神分析領域備領風騷的時代人物。但是在文化認同的潮流中,猶太人又成了政治陰謀的替罪羊,維也納的反猶太主義之風甚囂塵上,從而孕育出了赫爾茲針鋒相對的猶太復國主義綱領。這樣,猶大人的問題便成為維也納主要的社會政治問題之一,也成為當時文學表現的主要題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也納現代派
  • 外文名:Wiener Moderne
  • 性質:文化流派
  • 發源地:維也納
背景,產生,先鋒——巴爾,特徵,哲學聯繫,與咖啡館,

背景

維也納現代派(Wiener Moderne)

產生

維也納現代派出現於自然主義在德國盛行之時。它既是對傳統的反叛,也是文學藝術對社會現實新的審度,同時是文學藝術對自身的挑戰。1891年,作家兼文學評論家赫爾曼·巴爾在維也納《現代評論》(Moderne Rundschau)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論現代派》一文,稱志著維也納現代派的開納。

先鋒——巴爾

巴爾出生於一個自由派政治家和律師之家,早年在維也納、格拉茨和柏林等地的大學攻讀語言文學、法學和民國經濟學。他曾經遊歷歐洲許多國家,深受法同文化的影響。1889年在柏林任《自由論壇》主編、菲舍爾出版社編輯。1894年成為自由作家,在維也納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評淪,主編《時代周刊》,1906年後去柏林德意志劇院工作,1922年定居慕尼黑。巴爾一生創作豐厚,著有劇本《母親》(1891)、《明星》(1899)、《維也納婦人》(1900)、《黃色的夜鶯》(1907)和喜劇《音樂全》(1909)等.以及長篇小說《升天》(1916)、《一群暴徒》(1919)。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影響不大。作為維也納現代派的代言人,其綱領性的理論著作在奧地利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主要論文集有《現代的批判》(1890)、《反叛自
然主義>(1894)等。

特徵

在巴爾的旗幟下,維也納現代派一反傳統,開始新的探索。它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無一不處在不可阻檔的消失和變化的過程中;永恆的運動、永恆的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現實是飄忽不定、瞬息萬變的,因此,藝術創作的意義不再是忠實地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把外在的生活引入到內在的精神中去,表現人在—個又一個瞬間的主觀感受,使感覺的信號在大腦中變化、相撞、擁抱、排列、交織,使之變成心理語言,創造鮮明的象徵。也就是說,使藝術表現從客觀性轉向主觀性,既擺脫開了理性邏輯的限制,又打破了約定俗成的形式與規範、讓心靈投入到變幻無窮的流動的世界中去。這樣一來,創作形式不被任何標準所束縛,藝術擁有無窮的可能性。藝術包容了一切對立矛盾,是自由自在的遊戲,藝術的態度即人生的態度。

哲學聯繫

維也納現代派的產生和發展是與馬赫的哲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分不開的,無論在理論還是創作上,它都接受了二者的影響,蒙上了濃厚的印象主義色彩。巴爾稱馬赫的哲學為“印象主義哲學”。馬赫認為,物是感覺的複合,從而將世界從客觀的概念中轉移到主觀感受的統轄之下。世界是人們感覺的總和,沒有絕對永恆的物體;組成物體的各種要素(顏色、聲音、溫度、壓力、空間、時間等)僅存在於人的感覺中,所以都是變化不定、非永恆的。從其感覺複合論出發,馬赫把人的自我看作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複合體,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故得出“自我是不可救的”,也就是說,人不可能感覺到自我是一個統一體,只會感覺到瞬間的複合。在維也納現代派看來,馬赫的學說具有現實的理論意義,是“新理想主義”藝術反叛自然主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自然主義把文學當作表現環境決定性格的工具時,維也納現代派追求的則是無因果關係的模仿,也就是無邏輯限制的心理狀態的表現。觀察著的、感受著的、受到刺激而反應著的自我,作為文學作品的主體(無論是敘述者還足主要人物)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印象的中心,展示給讀者的只是一個個感受和情緒的瞬間。因此,維也納現代派的作家大都採用片段式的表現形式,以獨蔡劇、速寫和療歌為主,長篇大作也莫過十情緒瞬間的排列。內心獨白是最常用的手法,其形式和風格滲透著接受美學的意圖,要讀者通過聯想去完成作品的“另一半”。
與此同時,維也納現代派也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里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在反對19世紀精神病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理派”的鬥爭中,弗洛伊德通過臨床證明,許多精神病的產生都與意願和情緒受到過度壓抑,得不到正常發泄有關。他治病用的是“疏導療法”,讓病人大腦自由活動,吐露真情實感,把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意願和情緒帶到意識領域,使之得到發泄,從而達到治療精神病的目的。弗洛伊德把這一原理推而廣之,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案例擴大到—般人的普遍情形,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關於人類心理和行為的一套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人的精神活動好像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現於意識領域,起決定作用的絕大部分都淹沒在意識水平之下,處於無意識狀態。面對乾變萬化、光怪陸離的維也納社會現實以及由此而扭曲的形形色色的變態心靈和感傷縱情的末世氣息,維也納現代派一反傳統,以探索靈魂那“遙遠的國度”為宗旨,從弗洛伊德那裡吸取“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作為文學創作的基本方法,真實地記錄下靈魂那變幻莫測的“意識流軌跡”,讓讀者去體會那內在的聯繫,感受那內在的心聲,追求那根本的詩意。
維也納現代派雖然打著深深的印象主義烙印,但作為一個時期的文學現象,尺文學創作並沒有沉溺於印象主義之中。在歐洲文壇五光十色的美學競爭中,維也納現代派打破了奧地利文學閉關白守的傳統,獨闢蹊徑,參與歐洲文學風格多樣性的大討論。表現主義、新浪漫主義、心理藝術、頹廢派等也是具美學綱領的定位標誌;對左拉、易卜生、布爾熱、巴雷斯、悔特林克、王爾德等作家的發現和討論表明了其馬賽克式的大融合以及對各種文學主張的意識。維也納現代派在一個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中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樹的作家,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傳世佳作。
參考文獻:韓瑞祥 馬文韜《20世紀奧地利瑞士德語文學史》

與咖啡館

在世紀之交,到咖啡館喝咖啡是維也納人通常的社交活動方式。咖啡館是人們遠離繁雜工作的避風港,是精神放鬆的好去處,也可以說是民主俱樂部,要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裡面坐上幾個小時:隨意閱讀咖啡館訂的多達250種的報紙,了解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並同朋友進行交談、討論,也可寫作,玩牌,閱讀信件,咖啡館漸漸地成為了文人雅士聚會之地,形成了獨特的維也納咖啡館文化,也成為了維也納現代派的精神中心。著名的咖啡館為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泰德爾咖啡館。
參考文獻:范大燦版《德語文學史》第四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