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指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20年代在維也納形成的以J.海頓、W.A.莫扎特和L.van貝多芬為代表的所謂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音樂。它與歐洲17世紀以來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潮並無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存在著某些相一致的因素,如崇尚理性,強調道德力量,作品結構嚴謹,藝術手法簡潔、洗鍊等。
分別出生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上述3名作曲家,由於他們主要是在維也納生活與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一脈相承,並在開拓歐洲音樂文化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而人們把他們連結在一起,用“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名稱來概括他們的藝術成就。他們創作的音樂被稱為“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
樂派形成的背景和基礎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形成是和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境分不開的。當時德奧雖然仍處在教會和封建政權的統治下,政治上和經濟上十分落後,但是在整個歐洲的資本主義進程的影響下,在意識形態領域裡蓬勃興起了啟蒙運動。哲學、詩歌和文藝評論獲得極大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們是J.G.赫爾德、H.康德、W.F.黑格爾、J.W.von歌德、J.C.F.席勒、C.E.萊辛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學和藝術主張,同時又廣泛地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伏爾泰J.-J.盧梭、D.狄德羅等人進步的政治主張、倫理道德和美學思想。這一切都對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18世紀末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則給貝多芬的思想和創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創作同民族民間音樂有著血肉的聯繫。奧地利境內居住著多種民族,除日耳曼人以外,還有捷克人、匈牙利人、吉卜賽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地亞人等,這眾多的民族分別具有自己獨特的民間音樂文化。各族民間音樂家的活動遍及鄉村和城鎮。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從這廣闊的源泉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海頓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運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他的音樂充滿著質樸、明朗、歡快的生活情趣。莫扎特儘管很少採用民間音樂原料,但是他深深領悟它的特點和本質,因而他所創作的許多旋律與德奧民間歌曲如出一轍(例如歌劇《唐璜》和《魔笛》中的一些段落)。貝多芬對民間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從中吸取生動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一些作品中,而且在晚年還專門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和改編的工作,其中除了德奧民歌外,還涉及歐洲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歌。此外,維也納城市日常生活的世俗音樂,也對這些作曲家的創作有所影響。海頓和莫扎特因此寫了不少嬉遊曲、小夜曲之類的作品,貝多芬也寫了許多進行曲和舞曲。這些通俗的社交性音樂具有鮮明的市民生活氣息。
內容介紹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創作是在繼承和發揚以往歐洲專業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傳統包括維也納早期作曲家G.C.瓦根賽爾、M.G.莫恩、G.穆法特等人的創作;風行於歐洲的義大利歌劇和器樂;在交響樂創作方面起了先導作用的曼海姆樂派;以H.珀塞爾為代表的英國歌劇和器樂;G.F.亨德爾在清唱劇、歌劇和器樂方面所獲得的巨大成就;J.S.巴赫及其兒子們(尤其是以C.P.E.巴赫為代表的柏林樂派)在聲樂和器樂方面的重大貢獻;以及C.W.格魯克在歌劇改革事業上所取得的顯著成就等。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正是在鑽研和借鑑上述歐洲專業音樂先進成果的前提下,經過畢生的勤奮努力,才登上了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頂峰。
[海頓的歌劇《意外的約會》(繪畫)]
創作個性和特徵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雖然同屬於維也納古典樂派,可是,他們實際上是老少三輩人。海頓最年長,比莫扎特大24歲,比貝多芬大38歲。莫扎特比貝多芬大14歲。他們之間在創作上有著密切的師承關係,但是又各具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在音樂氣質、體裁選擇和語言手法上都有明顯的表現。在海頓的音樂中,明朗、歡快的情緒占據主導地位,這和他廣泛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反映新興市民階層的精神面貌密切相關。海頓最有成果的領域是交響樂、室內樂和清唱劇。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受到貴族宮廷情趣的影響,具有精緻典雅的風格;後期的創作交織著抒情和戲劇性的因素,反映了他擺脫對貴族的依賴而自謀生路的種種生活體驗。莫扎特的創作涉及器樂和聲樂的廣泛體裁,其中歌劇創作居首要的地位。貝多芬的音樂的突出特徵是“通過鬥爭,達到勝利”的英雄般的毅力和熱情,這和他的思想受到法國大革命風暴的洗禮有著直接的關係。他晚年生活在封建復辟時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賦予他的創作以新的印記,在一定意義上預示了浪漫主義樂派的創作特徵。貝多芬最擅長的領域是器樂,其中以交響曲和奏嗚曲最為出色。
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儘管各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他們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著共同的基礎:他們都經受了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社會進步思潮的薰陶;作為新興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代表人物,他們都具有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在藝術上他們都遵循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他們的創作掙脫了教會和宮廷的束縛,具有鮮明的人道主義傾向;他們的作品以質樸通俗的音樂語言同人們交往,成為社會廣大公眾的精神財富。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音樂有著許多共同的藝術特色:在他們的作品中確立了主調和聲風格的主導地位,同時又創造性地運用復調對位手法;他們的創作強調理智支配感情,兩者的關係趨於統一和平衡;他們的音樂既思路開闊,浮想聯翩,又邏輯嚴密,形式嚴謹;他們的作品內容充實,往往悲劇性和喜劇性交織,嚴肅與詼諧配合;他們在創作技巧上精益求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又錘鍊了平易通俗的音樂語言。這一切使他們的音樂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
藝術手法和創作成就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把曲調的作用放在首位,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或藝術形象特徵的曲調,構成作品的音樂主題。這主題在結構上往往是一個內部可分為樂句、樂節和動機的完整的樂段,同德奧方整性的民間歌舞存在著有機的聯繫。動機這個最小的結構單位常常是主題的核心,是表情的種子,其內部又常常包涵富有潛在動力的對比因素。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特別是海頓和貝多芬)在作曲技法上的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動機展開的發展手法,即把音樂主題最核心的動機分裂出來,用模進、模仿、變速度、變節奏、變調式調性、變和聲、變織體等方法,增強或改變它的特性,打破穩定平衡的狀態,造成一種發展的趨勢。由於動機本身個性特徵鮮明,即使處在最複雜和強烈的變化中,人們也能從聽覺上把它辨認出來。這就為音樂(尤其是純器樂)表現內容開闢了新的途徑。
[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姻》(繪畫)]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創作實踐極大地豐富了和聲的表現手段。除了主、下屬、屬三大基本功能和弦外,他們廣泛利用了大小調體系的其他和弦。他們在繼承亨德爾和巴赫的和聲手法的基礎上,更自由地使用不協和音和半音,並且運用半音和等音轉調等技法,使作品的調性範圍大為擴展,從而把轉調藝術發展到很高水平。他們充分發揮了調性布局在曲式構成和表達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把前人創立的奏嗚曲式和奏鳴交響套曲更加規範化,從而進一步奠定了這種曲式和體裁的基礎。古典奏鳴曲式(或奏嗚曲快板)的基本原則是:對比主題最初分別在不同調性上陳述(呈示部);繼而是變化發展,主題分裂,和聲調性轉移(展開部);最後是對比主題統一在主調上再現(再現部)。這個曲式成為奏鳴交響套曲的基石。古典奏鳴交響套曲由 4個樂章組成,各樂章在表情、速度、調性和曲式等方面具有對比呼應的關係。這種結構安排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全部器樂套曲的基礎。奏鳴交響套曲在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手中,成為反映豐富生活內容,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貫穿統一、邏輯嚴密的體裁和形式。
交響樂隊的古典組合是由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首先是海頓奠定的。在他們使用的樂隊中,無論是從數量上講,還是從表情作用上看,弦樂組都占據著主導地位。管樂中正式增添了單簧管和圓號。除了長笛以外,木管和銅管均採用雙管編制。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響曲》中第1次把長號引入交響樂隊。在打擊樂器中,定音鼓成為常備樂器。管樂器除作為弦樂器的陪襯外,也常常單獨地發揮其各自的特性音色的表現力。
交響曲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耗費精力最多的領域。海頓寫了 108部交響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第45《告別》,第92《牛津》,第94《驚愕》,第100《軍隊》,第101《時鐘》,第 103《鼓聲》和第104《倫敦交響曲》。這些作品以它們的世態風俗的內容和勻稱完美的形式而著稱。在莫扎特的40多部交響曲中,最常演奏的是第31《巴黎》,第35《哈夫納》,第36《林茨》,第38《布拉格》和1788年寫的最後 3部:第39、第40和第41《朱庇特》交響曲。這些作品以它們的真摯的感情抒發,個性化的音樂形象,自然流暢的旋律,精美的技巧和形式而引人入勝。在貝多芬的 9部交響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3《英雄》,第 5《命運》,第6《田園》,第7和第9《合唱交響曲》。這些作品以它們的宏偉的結構布局,深刻的哲理構思,豪邁的英雄氣概和高昂的戰鬥音調而震撼人心。
室內器樂重奏各種類型的確立,也是由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完成??形式穩定和鞏固下來,並通過他們的大量作品加以精雕細刻,使這類體裁具有風格細膩、音色純正、聲部清晰的藝術特色。
在獨奏樂器中,近代鋼琴的製成具有頭等意義。正是在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它取代了克拉維科德和哈普西科德。這種新的樂器的豐富表現力在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手中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為鋼琴寫的奏鳴曲、變奏曲等作品在他們的創作中占據了很大比重。海頓和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具有典雅精巧、細膩抒情的室內樂風格,而貝多芬的鋼琴音樂則以熱情豪放、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而著稱。
在歌劇領域,莫扎特的成就最為顯著。他是在吸取了義大利正歌劇和趣歌劇、德國歌唱劇和C.W.格魯克的改革歌劇的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歌劇創作的。他的3 部最著名的歌劇奠定了古典歌劇的不同典型。《費加羅的婚姻》是一部抨擊封建特權,具有鮮明民主傾向的現實主義趣歌劇。《唐璜》是一部蔑視封建禮教、揭露貴族荒淫生活、具有倫理道德含義的趣歌劇,它綜合了喜劇和悲劇的因素。《魔笛》則是一部通過離奇的情節歌頌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邪惡的民間神話劇。在這些歌劇中雖然還保留了義大利歌劇或德國歌唱劇的痕跡,可是,在人物個性的音樂刻畫,場面氣氛的音樂烘托,戲劇與音樂的有機配合等諸方面,達到了古典式的和諧和統一。貝多芬唯一的歌劇《菲德里奧》以反對暴政、平反冤獄的故事為題材,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和正義感,它綜合了格魯克的悲壯歌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和德國歌唱劇的成果,創立了崇高的英雄性歌劇的類型。其中樂隊與合唱的表現作用大大加強了。
在大型聲樂體裁方面,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也留下了不朽的遺產。海頓的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把富於哲理的思想內容和樸素通俗的音樂語言結合,創造了新型的世俗清唱劇。在取材於宗教內容的彌撒曲或追思曲體裁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在保留這些體裁的外部形式的同時,在其內部滲入了人世間的鮮明形象和感情體驗,實際上已將這類體裁改造為世俗音樂會性質的新型聲樂器樂套曲(如莫扎特的《追思曲》,貝多芬的D大調《莊嚴彌撒曲》等)。
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構成了18、19世紀之交世界音樂文化的高峰。它對後來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至今仍然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