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綠韻兜蘭是以麻栗坡兜蘭(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 C. Chen et Z. H. Tsi)為母本、白花兜蘭(Paphiopedilum emersonii Koopowitz et Cribb)為父本進行雜交,經無菌播種繁殖而成的雜交一代品種。
形態特徵
地生或半附生草本;根狀莖不明顯或罕有細長而橫走,具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莖短,包藏於二列的葉基內,通常新苗發自老莖(或老植株)基部,在具細長而橫走根狀莖的種類中,新苗生於根狀莖末端。平均株高14.4厘米、株幅33.6厘米。葉片狹橢圓形,近革質,葉面淺綠色、具深綠色斑紋,葉背基部有紫色斑點,平均長17.8厘米、寬6.0厘米。
花葶近直立、綠色,被白色長柔毛,平均長22.8厘米;花黃綠色,平均橫徑11.7厘米、縱徑11.9厘米;中萼片卵狀披針形,先端較尖;花瓣卵形,具褐紫色條紋和斑點;唇瓣深囊狀,近球形,有褐紫色斑點。唇瓣基部有寬闊而具內彎邊緣的柄,囊口常較寬大,口的兩側常有直立而呈耳狀並多少有內折的側裂片,囊內一般有毛;蕊柱短,常下彎,具2枚側生的能育雄蕊、1枚位於上方的退化雄蕊和1個位於下方的柱頭;花葯2室,具很短的花絲;花粉粉質或帶粘性,但不粘合成花粉團塊;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並有不明顯的3裂。果實為蒴果。開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單花壽命35-40天。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省。綠韻兜蘭適生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培養基:1.5%蔗糖,0.6%瓊脂固化,pH值5.2-5.4,培養溫度為(25±2)℃,光照強度30-40微摩爾/(平方米·秒),光照12小時/天。
種苗選擇及處理:是採用兩親本在雜交後,在培養基上利用無菌播種繁殖獲得種苗。一般將雜交後生長5-7個月的未完全成熟的莢果,用70%的酒精表面消毒30秒,再以0.1%的升汞溶液消毒15分鐘,最後用無菌水沖洗5次後,將其置於滅菌濾紙上吸乾水分,用解剖刀切開莢果,將種子散落到種子萌發培養基1/2MS+1克/升活性炭+100毫升/升椰子乳+NAA1.0毫克/升上,20-30天左右膨大,40-50天左右形成白色原球莖,60天左右轉綠,萌發率約為60-80%,65-80天左右原球莖上端出芽。3-4個月後,將種子萌發獲得的原球莖和小苗在壯苗培養基花寶1號1克/升+花寶2號1克/升+蛋白腖2克/升+活性炭1.5克/升+NAA0.5毫克/升+6-BA0.2毫克/升+50克/升香蕉汁上進行出芽和壯苗培養,生根率達100%。
栽培技術
練苗:繼代培養15周后能形成4-6厘米高的小苗。然後將培養瓶置於溫棚中煉苗1-2周后,從培養瓶中取出生根苗,洗淨附著的培養基,採用用水浸泡過24小時以上並擠乾水分的水苔包裹出瓶苗根部,種植於直徑為5厘米小盆中,管理時,注意保持適宜濕度和通風,2周后移入溫棚栽培,進行正常水、肥、藥管理,1個月後,成活率可達95%以上。
移栽時間:組培苗出瓶移栽主要集中於9-10月。
栽培基質:培養基質以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材料為宜,水苔有利於提高試管苗的出瓶成活率,但不利於其根系的生長。種植1年後換盆時採用植金石、泥炭土和碎樹皮的混合基質(體積比為2:1:1)較好。
澆水和施肥:澆水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基質的情況和綠韻兜蘭生長發育狀況來決定澆水的次數與用量。綠韻兜蘭對施肥要求較高,充足的肥料才能保證其旺盛的生長。出瓶移栽的小苗要以“薄肥勤施”為原則,每周噴施水溶性平衡肥花多多1號通用肥(氮、磷、鉀為20-20-20)4000-5000倍液,綠韻兜蘭中苗、大苗生長期除每半月噴施或灌根使用通用肥2000-3000倍液外,同時每盆施放(氮、磷、鉀為14-12-14)10-15粒保肥180天的緩釋肥。開花期前3-4月每半月噴施花多多2號肥料(氮、磷、鉀為10-30-20)2000-3000倍液。
主要價值
綠韻兜蘭由於獨特的花朵造型、絢麗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觀賞花期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備受市場歡迎,是國際花卉市場上高檔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