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絲核菌根腐病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綠豆的病害。通常條件下,病菌侵染主根和近地表處下胚軸,產生淺或深褐色小斑點。根部病斑擴大而形成根腐。下胚軸病斑迅速擴大,在地表上方5~8厘米處形成褐色環剝病斑。病原也可侵染下部葉片,產生褐色條斑。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是綠豆苗期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國北京、遼寧、河南和湖北等地均有發生。幼苗發病率約10%。如果土壤中菌量高,濕度大,病害就發生重,侵染率達100%,造成嚴重缺苗斷壟,減產10%以上。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抗病品種;清除田間病殘體;與禾本科輪作、間作;實行壟播;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豆絲核菌根腐病
  • 別名:根腐病
  • 病原:立枯絲核菌
  • 為害作物:綠豆
  • 為害部位:根部、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病原無性階段為立枯絲核菌(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有隔,褐色,直徑8~10微米,分枝處有縊縮,並形成隔膜。有性態為瓜亡革菌(學名:Thanatephorud cucumeris (Frank) 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初無色透明,直角狀分枝,分枝處縊縮,附近具隔膜,菌絲初期寬為2~3微米,後期有的菌絲細胞膨大呈桶狀,糾結成菌核。菌核呈卵圓形,彼此間有菌絲相連,表面深褐色至棕褐色,邊緣是假薄壁組織,中間為疏絲組織,菌核大小2~3微米。老齡菌絲帶呈淺黃色。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
立枯絲核菌
該菌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中國已發現並建立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其中AG-4是引起黃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紋枯病的優勢菌群,是個重要菌群。寄主廣泛,引致多種作物病害。AG-4菌絲融合群的菌株根據菌核形態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鹽基序列同源性又分為AG-4 HG-Ⅰ、AG-4 HG-Ⅱ兩亞群,前者在PDA培養基上形成菌核為暗褐色,後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為害症狀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發生在種子萌發後至幼苗階段。如侵染髮生早,種苗在出土前即腐爛死亡。通常條件下,病菌侵染主根和近地表處下胚軸,產生淺或深褐色小斑點。根部病斑擴大而形成根腐。下胚軸病斑迅速擴大,在地表上方5~8厘米處形成褐色環剝病斑。由於養分、水分運輸受阻,導致植株呈立枯狀死亡。當土壤濕度較大時,幼苗莖部發生軟腐而倒伏。病原也可侵染下部葉片,產生褐色條斑。

侵染循環

綠豆絲核菌根腐病病原為土壤習居菌,因此分布廣泛。土壤疏鬆、有機質豐富則土壤含菌量高。該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也可在病殘體或其他作物、雜草上越冬,成為初侵染源。

流行規律

綠豆播種後遇低溫(環境溫度20~24℃)高濕時,綠豆絲核菌根腐病就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 選擇抗病品種:未發現抗性較好綠豆品種,中抗品種有亞蔬中心品種V1101、V1103、V2576、V2774;耐病品種有洋角角、(C0556,山西)、摘綠豆(C1261,山東)、VC1000C(C4465,亞蔬中心)。
  • 栽培措施:清除田間病殘體;與禾本科輪作、間作;實行壟播。
  • 藥劑防治:採用40%衛福拌種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以種重的0.3%拌種,有一定防效;採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葉面噴施,間隔15天,連續3~4次,也有一定的效果。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