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綠蒂在魏瑪
- 作者:托馬斯·曼
- 原版名稱:Lotte in Weimar
- 類別:歐洲文學
- 首版時間:1939年
內容簡介,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歌德年輕時狂熱地愛上了美麗的少女綠蒂,兩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這份愛;他只得悵然離去。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促使歌德以綠蒂為原型寫下了震撼幾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同歌德闊別44年後,綠蒂攜女兒來到魏瑪,這座曾給她帶來歡樂和痛苦的小城頓時沸騰起來,人們蜂擁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風采。可是上了年紀的歌德對綠蒂十分冷淡,不願過多追憶往事,這使綠蒂非常不快,一連幾周閉門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戲,回家途中兩人同坐一輛馬車,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不禁勾起他們對往事的回憶,都向對方傾訴了自己這些年來的情況,對往日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作品影響
《綠蒂在魏瑪》摘取歌德與青年時代的戀人在魏瑪重逢這一段史實,既塑造了歌德的偉大形象,也描寫了這位偉人的渺小一面。小說再現了男女主人公當年纏綿悱惻的愛情和當時絢爛多姿的社會風貌;被認為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補充和接續。
作者簡介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於北部呂貝克市,是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弟弟,創作以小說為主,長篇中短篇都有傑出的成就。一生曾獲多種文學獎金,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是作者的成名作,也被公認為當代文學中經典作品之一。小說的副標題《一個家庭的沒落》概括了全書的內容。小說圍繞兩個資產階級家庭的競爭,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長篇小說《魔山》(1924)、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威尼斯之死》(1912)都享有盛譽。作家從不同角度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30年代以後,以歷史人物和《聖經》故事為題材,成功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其中長篇小說《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1925)、《綠蒂在魏瑪》(1939)和《浮士德博士》(1947)都各有千秋,作者以似乎不合時宜的題材觸及了現實生活中許多重大社會問題。《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1954)是托馬斯·曼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描寫藝術家及其生活,蘊含自我嘲諷意味,明顯地表露出作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覆滅的觀點。希特勒上台後被迫流亡瑞士、捷克,後至美國。1952年因反對麥卡錫主義,再度遷居瑞士,直至1955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