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製作技藝(平水珠茶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綠茶製作技藝(平水珠茶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綠茶,平水珠茶,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宋朝
  • 認證時間:2012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保護措施,

簡介

“中華文化名茶”之一的平水珠茶,產自於全國唯一的“中國珠茶之鄉”紹興縣平水鎮。據考證,珠茶源於宋,成於明,清初成為朝廷貢茶並開始大量出口。
平水珠茶,因舊時集散地在紹興縣平水鎮而得名。產區甚廣,包括紹興、嵊縣、新昌、上虞、諸暨、餘姚、奉化、東陽等縣(市)。清宣統《諸暨縣誌》載:“有一種名圓茶,揉挼一葉如丸,焙乾,仿古龍團鳳團之制,售於外洋。”平水珠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似墨綠珠子,落盤有聲。品香味濃,經久耐泡,茶湯清澈,芽葉完整,堪稱綠茶一絕,被譽為“綠色珍珠”。

歷史淵源

據考證,珠茶源於宋,成於明,清初成為朝廷貢茶並開始大量出口。明清時期,平水已成為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清道光23年(1842年)寧波、上海等口岸通商後,平水鎮成為我國珠茶加工中心和主要集散地,“平水珠茶”也從這一時期起聲名大振,海內外茶商無不知中國平水珠茶,成為我國當時最為有名的名茶和最早出口的茶類之一,被譽為“綠色珍珠”。宣統二年(1910),“萬年青牌”平水珠茶獲南洋勸業會“褒獎”。

基本內容

平水是珠茶的原產地。平水珠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宛如墨綠色的珍珠,用沸水沖泡後,粒粒珠茶釋放展開,別有趣味,茶湯香高味濃,經久耐泡。
平水珠茶的炒制需經過初制和精製二次加工,而關鍵性的工藝是初制。炒制的方法十分講究,要經過殺青、揉捻、乾燥3個過程。而乾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對鍋”、“炒大鍋”4個工藝工程。過去手炒一鍋珠茶約需10餘個小時,勞動強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腳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說法。成品的珠茶落盤有聲,堪稱綠茶一絕。

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平水珠茶的製作技藝,該中心專門請兩位傳承人進行了一次演示,他們也及時留下了影像資料。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珠茶初制全程機械化後,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炒茶工效,也提高了珠茶外形圓結度。如今,全程機械化的先進制茶工藝,更讓茶農們輕鬆不少,也穩定了珠茶的產量。近年來,紹興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讓平水珠茶的優勢再現。目前,全縣有平水珠茶初加工企業100多家,精加工企業30多家,其中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有3家,分別是“鴻華”“和興”和“兩溪”,平水依然是全國珠茶的重要集散地。2003年,紹興縣被命名為“中國珠茶之鄉”。據統計,每年從紹興銷往中東、非洲及部分歐美國家的珠茶大概穩定在10~11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