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介紹有關綠色建築的知識,主要內容有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綠色建築主要技術要點、綠色建築材料的採購與使用、綠色建築的運行管理以及綠色建築設計時的相關軟體。本書可供從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城市管理等專業科研人員、技術人員參考閱讀,也可供城市管理人員參考。
本書介紹了綠色建築相關標準、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理念、綠色建築技術、綠色建材的採購與使用、綠色建築運行管理、綠色建築設計軟體、國家及部分地方有關綠色建築政策和國外綠色建築政策與實踐。本書可供從事環境管理、綠色建築研究與設計的科技人員以及政府機構管理人員閱讀,還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 綠色建築相關標準
1.1 國外綠色建築相關標準 / 1
1.1.1 美國LEED評估體系 / 1
1.1.2 英國BREEAM評估體系 / 2
1.1.3 日本CASBEE評估體系 / 3
1.1.4 荷蘭GreenCalc+評估體系(模型) / 4
1.2 中國綠色建築相關標準 / 5
1.2.1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GB/T50378―2006) / 5
1.2.2 《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試行)》 / 6
1.2.3 《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 / 7
1.2.4 《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實施細則(試行)》 / 7
1.2.5 《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 / 8
1.2.6 《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 / 8
1.2.7 《綠色施工導則》 / 8
1.3 地方綠色建築相關標準 / 9
1.3.1 地方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 9
1.3.2 地方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 / 10
1.3.3 地方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實施細則 / 10
1.4 其他相關標準 / 10
1.4.1 中國香港HK—BEAM評估體系 / 10
1.4.2 與綠色建築節能減排相關的標準及規範 / 11
第2章 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理念
2.1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相關概念 / 12
2.1.1 綠色建築概念 / 12
2.1.2 綠色建築的本質及其內涵 / 13
2.1.3 綠色建築應走出的三大誤區 / 14
2.1.4 綠色建築設計的特徵 / 16
2.2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內容和原則 / 16
2.2.1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內容 / 16
2.2.2 綠色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 / 16
2.3 我國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目標 / 17
2.3.1 《“十二五”綠色建築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 / 17
2.3.2 《“十二五”綠色建築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提出的目標 / 18
2.3.3 《綠色建築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 / 18
2.4 我國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重點任務 / 18
2.4.1 切實抓好新建建築節能工作 / 18
2.4.2 大力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 / 19
2.4.3 開展城鎮供熱系統改造 / 20
2.4.4 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規模化套用 / 20
2.4.5 加強公共建築節能管理 / 20
2.4.6 加快綠色建築相關技術研發推廣 / 21
2.4.7 大力發展綠色建材 / 21
2.4.8 推動建築工業化 / 21
2.4.9 助推綠色建築產業 / 21
2.4.10 嚴格建築拆除管理程式,推進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 22
2.5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的思想理念 / 22
2.5.1 綠色建築設計理念產生的歷史背景 / 22
2.5.2 國外綠色建築設計理念的發展及其現狀 / 23
2.5.3 彰顯綠色設計理念的世界十大綠色建築 / 24
2.5.4 中國傳統建築設計中的綠色理念 / 29
2.5.5 現代綠色建築設計理念要素 / 32
2.5.6 不同氣候區綠色建築的設計理念 / 36
第3章 綠色建築技術
3.1 節地及室內外環境技術 / 40
3.1.1 場地規劃模擬技術 / 40
3.1.2 室外熱環境的控制營造技術 / 42
3.1.3 建築室內隔聲技術 / 45
3.1.4 室內通風技術 / 46
3.1.5 室內空氣品質 / 48
3.2 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 / 49
3.2.1 建築規劃設計 / 49
3.2.2 建築熱工設計 / 50
3.2.3 建築遮陽技術 / 53
3.2.4 節能照明技術 / 55
3.2.5 其他建築節能技術 / 59
3.2.6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 62
3.3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技術 / 66
3.3.1 水系統規劃技術 / 66
3.3.2 節水技術 / 66
3.3.3 雨水利用技術 / 67
3.3.4 中水利用技術 / 69
3.3.5 景觀用水技術 / 70
3.4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技術 / 72
3.4.1 節材 / 72
3.4.2 材料的資源化利用 / 74
3.4.3 建材的資源化利用技術 / 74
3.5 綠色建築維護技術體系 / 76
3.5.1 建築管理技術的構建 / 76
3.5.2 資源及綠化管理技術 / 77
3.5.3 智慧型化系統管理技術 / 78
3.5.4 綠色建築契約能源管理技術 / 78
3.5.5 其他管理技術 / 79
第4章 綠色建材的採購與使用
4.1 綠色建築材料的分類及特點 / 80
4.1.1 我國建材行業現狀 / 80
4.1.2 綠色建材的概念及基本特點 / 81
4.2 綠色建材的發展及評估 / 83
4.2.1 國內外綠色建材的發展概況 / 83
4.2.2 綠色建材認證及產品標準 / 86
4.3 綠色建材的選用 / 92
4.3.1 綠色建材的選用原則 / 92
4.3.2 綠色建材選用 / 93
4.4 綠色產品清單 / 100
第5章 綠色建築運行管理
5.1 概述 / 111
5.2 大型公共建築節能運行管理 / 112
5.2.1 大型公共建築能耗監管體系 / 112
5.2.2 大型公共建築能耗監測平台 / 114
5.3 建築設備運行管理 / 114
5.3.1 空調系統的運行管理 / 115
5.3.2 照明系統的運行管理 / 116
5.4 綠色物業管理 / 118
5.5 綠色建築契約能源管理 / 120
5.5.1 建築契約能源管理分類 / 121
5.5.2 節能服務公司的類型 / 122
5.5.3 節能服務的運行模式 / 122
5.5.4 發展建築契約能源管理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解決對策 / 123
第6章 綠色建築設計軟體介紹
6.1 綠色建築與建築信息模型 / 126
6.2 綠色設計策略引出的綠色設計軟體 / 127
6.3 BIM核心軟體簡介 / 127
6.3.1 AutodeskRevit系列軟體 / 129
6.3.2 綠色建築分析系列軟體 / 130
6.3.3 GreenBuildingStudio / 131
6.3.4 EnergyPlus / 131
6.3.5 DeST / 133
6.3.6 Cadna/A / 134
6.3.7 TRNSYS / 135
6.3.8 Designbuilder / 135
6.3.9 Phoenics / 136
6.3.10 RAYNOISE / 136
6.3.11 Fluent / 137
6.3.12 IES分析軟體 / 140
6.4 PKPM軟體 / 141
6.4.1 簡介 / 141
6.4.2 主要功能 / 141
6.4.3 軟體特點 / 142
6.5 本章小結 / 142
第7章 國家及部分地方有關綠色建築政策
7.1 綠色建築業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 143
7.1.1 現建築業高效節能為什麼需要政策支持? / 143
7.1.2 值得追求――建築節能的巨大潛力 / 143
7.1.3 建築高效節能的協同效益 / 144
7.1.4 建築行業的複雜價值鏈與作用群體 / 146
7.1.5 建築業相關的參與群體 / 146
7.1.6 建築業面臨的障礙與激勵機制以及應對策略 / 147
7.1.7 政策如何作用於節能市場中的阻礙和驅動因素 / 149
7.2 中國綠色建築發展歷程 / 150
7.3 中國綠色建築相關政策 / 151
7.3.1 《關於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實施意見》 / 152
7.3.2 《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 / 153
7.3.3 《關於推進一二星級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號) / 153
7.3.4 《“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國科發計[2012]700號) / 153
7.3.5 《“十二五”建築節能專項規劃》(建科[2012]72號) / 154
7.3.6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19號) / 154
7.3.7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40號) / 155
7.4 地方綠色建築相關政策 / 156
7.4.1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民用建築節能規劃》(2011年9月) / 156
7.4.2 天津市推廣落實《綠色建築建設管理辦法》 / 156
7.4.3 《上海市建築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辦法》 / 156
7.4.4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綠色建築的通告》 / 157
7.4.5 內蒙古自治區《關於積極發展綠色建築的意見》 / 157
7.4.6 青島市《關於組織申報2011年度青島市綠色建築獎勵資金的通知》 / 157
7.4.7 浙江省《關於積極推進綠色建築發展的若干意見》 / 157
7.4.8 深圳發展綠色建築的主要政策措施 / 158
7.4.9 《江蘇省建築節能管理辦法》 / 159
7.5 國家及地方有關建築節能政策 / 159
7.6 我國綠色建築相關政策法規的實施效果 / 160
7.6.1 缺乏針對綠色建築的專門立法 / 160
7.6.2 缺乏明確的法律責任與處罰措施 / 160
7.6.3 操作性的法規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大 / 160
7.6.4 部分法律法規內容陳舊,法規體系不完善 / 161
7.6.5 綠色建築政策落實較差 / 161
7.6.6 綠色建築涉及部門多,協調機制有待完善 / 161
7.7 我國綠色建築政策法規建設的建議 / 161
7.7.1 不斷完善我國綠色建築法律法規體系 / 161
7.7.2 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建築標準 / 162
7.7.3 儘快形成綠色建築經濟激勵的長效機制 / 162
7.7.4 加大技術開發,增強技術對綠色建築的支持 / 162
7.7.5 綠色建築實施應當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 162
7.7.6 加大綠色建築宣傳的力度 / 162
第8章 國外綠色建築政策與實踐
8.1 國外綠色建築政策概況 / 165
8.1.1 英國綠色建築政策 / 165
8.1.2 美國綠色建築政策 / 166
8.1.3 澳大利亞綠色建築政策 / 167
8.2 建築能效政策的制定及實施 / 170
8.2.1 政策規劃制定 / 170
8.2.2 政策制定一般性指導原則 / 172
8.2.3 政策的監測、評估及依從性 / 173
8.2.4 建築能效之路 / 176
8.3 歐盟建築能效政策實踐 / 178
8.3.1 節能推廣政策 / 178
8.3.2 政策管理與政策互動 / 179
8.3.3 德國建築領域政策包 / 188
8.3.4 家用電器能源效率方面實現政策和措施的互動 / 191
8.4 國外綠色建築政策對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啟示 / 193
8.4.1 建立健全綠色建築法規體系 / 193
8.4.2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 193
8.4.3 激勵制度及加強建築業自身能力建設 / 194
8.4.4 鼓勵第三方組織進入綠色建築行業 / 194
參考文獻
序言
20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人口劇增、土地沙化、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日漸枯竭等人類生存危機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萌生並迅速發展起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建築的研究已成為了國際社會關注建築發展的重要議題。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了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等概念及其相關標準,尋求可以降低環境負荷且有利於使用者健康的建築。
在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築。既有建築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於高能耗建築。我國建築總能耗(包括建材生產和建築能耗)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30%。綜合以上數據可知,我國與其他國家一樣,亟待大力發展綠色建築,以減少建築行業總能耗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較國外而言,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起步較晚,但近些年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自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後,社會各界人士都對綠色建築的發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現階段,我國大規模推行綠色建築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第八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住建部的仇保興副部長在講話中就指出,我國的綠色建築正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截至2012年3月,全國已評出379項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築面積達到3800多萬平方米。發展綠色建築的社會共識已經形成。綠色建築可以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而節地、節水、節材也間接實現了節能,全社會都已普遍了解綠色建築的重要作用。綠色建築的相關管理制度以及綠色建築評估標準體系也都已經初步奠定。與此同時,太陽能光伏、LED照明、地源熱泵等相關產業的節能新技術有力助推了綠色建築發展。
在此發展背景下,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多年來密切關注我國綠色建築的發展前沿信息,蒐集研究了大量的綠色建築相關資料,從綠色建築標準、理念、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入手,全面介紹剖析綠色建築在我國的現狀與發展,對綠色建築相關的關鍵問題進行系統的梳理,並撰寫成本開發手冊,旨在向政府部門提供綠色建築發展的科學決策依據,同時向公眾普及綠色建築相關知識。
本手冊的編寫依託歐盟亞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項目——促進中國城市可持續建築發展,其中由五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寫作團隊直接參與了本手冊的寫作,本書的出版也是該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京建築大學的張明順教授負責本書的整體設計和部分內容的編寫工作。其他四位作者具體負責各章節的編寫工作。吳川負責第3章綠色建築技術、第4章綠色建材的採購與使用以及第8章國外綠色建築政策與實踐共三章內容的編寫;張曉轉負責第五章綠色建築運行管理以及第6章綠色建築設計軟體介紹的編寫;侯琴負責第1章綠色建築相關標準以及第7章國家及部分地方有關綠色建築政策的編寫;趙思琪負責第2章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理念的編寫以及全書的統稿、校稿工作。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單位學者的支持。作者要特別感謝項目合作單位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重慶大學、四川省建設廳建築科技發展中心,這些單位與北京建築大學合作編寫的《中國綠色建築技術及建材清單》和《中國可持續建築案例分析報告》等項目報告為本書提供了大量資料。在此,作者對給予本書支持和幫助的所有專家學者及研究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