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綠金剛鸚鵡身長90-95厘米,翼展125厘米,體重1050-1700克,壽命80年。表面看來,它很容易和五彩金剛鸚鵡相混淆,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五彩金剛鸚鵡的背部有黃色羽毛,而紅綠金剛鸚鵡的背部羽毛則為綠色;紅綠金剛鸚鵡的個頭比黃藍金剛鸚鵡大些。成鳥的頭、頸部、胸部和翕兩側是美麗的紅色羽毛。肩和三級飛羽綠色。背部,臀部和尾巴上面是藍色。尾巴是紅色和藍色相間。尾覆羽淺藍色。下顎骨的上層主要是白色或象牙色,較低的下頜骨黑色。面頰是裸露的皮膚,覆蓋著紅白色的羽毛呈現蛇狀細紋。虹膜淡黃色。腳黑色。
棲息環境
紅綠金剛鸚鵡通常生活在熱帶森林,在海拔450-1400米之間的高度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生活習性
不及其它金剛鸚鵡活潑,經常與黃藍金剛鸚鵡及緋紅金剛鸚鵡一起,野外活動通常是一對或一個家族成行,常見6-12隻一群聚集,它們不甚活潑,相比較沒有群居生活,但性格和善,叫聲大而響亮,愛亂尖叫,咬喙力強。主要食物包括不同種類的堅果、各類種子。人工飼養可以餵食深綠色葉蔬菜和水果,麵包及餅乾亦甚為喜愛。
紅綠金剛鸚鵡和黃藍金剛鸚鵡一樣,是絕對友善的鳥類,即使有一張嚇人的大嘴,也很少主動攻擊人。說話能力和模仿人語的能力並不強。金剛鸚鵡的性別較難從外觀準確地分辨,一般而言雄性擁有較雌性略大的身驅及頭部。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拿馬、巴拉圭、土耳其、蘇利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引進:波多黎各。
繁殖方式
在野外繁殖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在蘇利南是12月;在秘魯是11月;在巴西中部是1月至4月。喜歡築巢於棕櫚樹上的樹洞裡,但也可能置於懸崖的岩石洞隙或裂縫中,每巢通常產卵2或3枚,孵化期約28天,但幼鳥羽毛完全成長則長達約90天。雛鳥的成活率不是很高。《世界鳥類手冊》(HBW)記錄:對16鳥巢進行跟蹤研究,結果10隻雛鳥能正常飛行(40%),其中9因營養不良死亡(36%),6隻成為掠食動物的受害者(24%)。
人工飼養的紅綠金剛鸚鵡約4歲步入繁殖期,繁殖季節為每年的11月至來年5月,繁殖期具攻擊性,一窩通常產2-3枚,相比金剛鸚鵡的體形,可知剛出世雛鳥的重量不大,只有20多克,但它們生長迅速,滿月時小鳥的重量已達560克,這時開始長出非常稀疏短少的羽毛,眼睛亦在此時完全張開。為它們預備巢箱最基本要堅固和有足夠的面積,高度應約體長3倍,闊度、深度約體長1倍,洞口不能太細,需依照鳥兒頭部大小而定。
金剛鸚鵡的體形大及喙犟而有力,鳥籠應選用以堅固的金屬製造,並且需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它們的好奇心重,咬喙力犟,不同種類的樹枝和鳥兒玩具可滿足它們的好奇心並有助消磨時間。
一般金剛鸚鵡需要大量高脂肪、高熱能的食物維持健康體能,最喜歡吃棕櫚樹的果實。主要食糧為多種類的果仁,種子,深綠色葉的蔬菜以保均衡營養。它們尤其喜歡沐浴,保持定時沐浴和曬太陽,儘量給予較大的活動空間讓它們任意滑翔舒展。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紅綠金剛鸚鵡的數目因棲息地受到嚴重破壞及違法盜獵者的捕獵作非法買賣,使數量迅速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