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精神,科學有序深入推進綠美肇慶生態建設,根據《中共肇慶市委關於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意見》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及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實施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建設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綠美環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肇慶樣板,切實築牢粵港澳大灣區更加牢固的西部生態屏障,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生態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布局。科學編制綠美肇慶生態建設規劃,並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合理安排國土綠化空間,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2.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堅定不移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3.堅持節約務實、綠化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市情、縣情、鎮情、村情、林情,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提倡使用鄉土樹種為主,科學生態節儉推進城鄉綠化,杜絕違背生態規律、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
4.堅持目標導向、壓實責任。按照現狀與目標值,測算年度增幅,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列入林長制督查檢查考核內容,凝聚各級黨委和政府深入推動綠美肇慶生態建設的強大合力。
5.堅持共建共享、久久為功。弘揚塞罕壩精神,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堅持民眾路線,創新制度機制,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市場化運作,推動全民參與生態建設,形成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的生動局面,持續提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水平。
二、目標任務
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持之以恆推進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全市林地總量穩定在1579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0.77%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9630萬立方米,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增加158萬畝,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初步建成,綠美肇慶生態格局全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一)近期(2023—2027年)目標。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1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00萬畝,國家儲備林1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53.7%,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到71.5立方米/公頃;林地單位面積儲碳量達38噸/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3%,創建3個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成廣東(肇慶)植物園。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城鄉綠美環境顯著最佳化,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二)遠期(2028—2035年)目標。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58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70萬畝,國家儲備林2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到90立方米/公頃,林地單位面積儲碳量達到48噸/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村莊綠化覆蓋率穩定在33%以上,國家森林城市實現全覆蓋,森林結構更加最佳化,森林質量顯著提高,森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增強,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為綠美肇慶的鮮明底色,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肇慶樣板。
三、重點工程
(一)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
1.目標任務。
堅持宜改則改、宜撫則撫、宜封則封原則,深入開展林分最佳化提升和林相改善,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15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萬畝,低質低效松樹純林最佳化提升46.67萬畝,低質低效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79.32萬畝,其他低質低效林最佳化提升3.81萬畝,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12.73萬畝,封山育林最佳化提升8.47萬畝。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70萬畝,其中一般撫育263.2萬畝,油茶低改撫育6.8萬畝。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300萬畝。
2.建設內容。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觀念,突出區域重點,體現肇慶特色,以西江、北江、賀江、綏江、新興江流域及廣昆高速、二廣高速、廣佛肇高速、千里旅遊畫廊沿線山體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為對象,開展區域系統改造提升,採取人工促進更新方式分類施策;多做加法少做減法,嚴格控制砍伐;結合國家、省考核要求,任務細化分解至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選擇集中連片的低質低效純松林、純桉林進行最佳化提升,充分發揮國有林區的示範帶動作用,高標準建設一批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點、示範帶。
(1)林分最佳化提升。將林分最佳化和省考核要求的高質量水源林建設、松材線蟲病防治和油茶種植任務相結合,對適宜造林綠化空間實施人工造林,對低質低效及受松材線蟲病危害的松樹林、低質低效桉樹林、其它低質低效林、自然保護地內分布不合理的林分等進行最佳化提升,對有培育潛力的闊葉幼林進行封山育林,最佳化提升林分質量。按照森林類別分類推進林分最佳化提升,對公益林地要求營造多樹種組成的闊葉混交林,形成地帶性森林群落,商品林地引導營造闊葉混交林,亦可採用“珍貴樹種+”模式,種植珍貴樹種不少於30株/畝,合理配置用材樹種、木本油料或木本藥材樹種。2023—2027年,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100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萬畝,低質低效松樹純林最佳化提升30.66萬畝,低質低效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46.1萬畝,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7.77萬畝,封山育林最佳化提升8.47萬畝。2028—2035年,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58萬畝,其中低質低效松樹純林最佳化提升16.01萬畝,低質低效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33.22萬畝,其他低質低效林最佳化提升3.81萬畝,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4.96萬畝。[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森林撫育提升。對立地條件較好,鄉土闊葉樹或杉木總體生長狀況尚好的中幼林,採取修枝、割灌除草、撫育伐、施肥、補植等措施,促進林分生長,培育大徑材林。對低產油茶林和低產竹林進行撫育,培育高產油茶林和竹林。2023—2027年,完成森林撫育提升100萬畝,其中一般撫育93.2萬畝,油茶低改撫育6.8萬畝。2028—2035年,森林撫育提升170萬畝,全部為一般撫育。[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
(3)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結合森林防災減災規劃建設生物防火林帶,選擇抗火能力強,景觀效果好的優良樹種,帶狀最佳化提升連片純林林相,增強森林生態能力。依據電力線路重要等級、林火隱患風險等級以及所處地質環境等情況,因地制宜建設森林防火隔離帶。重點針對火險高風險區要害地段林火阻隔網密度不夠的區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帶,對現有生物防火林帶雜草、灌木和枯枝落葉進行清除和缺段缺株情況進行補植或對林頻寬度不夠的進行拓寬,不斷提升現有生物防火林帶功能。2023—2027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帶2893公里,維護修復生物防火林帶10882公里;2028—2035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帶4430公里,維護修復生物防火林帶19286公里。此建設類型面積整合進林分最佳化提升及森林撫育面積中。[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4)國家儲備林建設。充分利用國家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政策建設國家儲備林,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林分最佳化林相改善,重點針對全市商品林中的松樹、桉樹純林及低產低效林,採用塊狀、帶狀、林窗等改造方式,通過造林、現有林改培、現有林提質培育等措施,營造和培育大徑級用材林和珍貴樹種用材林,最佳化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2023—2027年,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100萬畝,其中造林68.3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1.7萬畝。2028—2035年,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200萬畝,其中造林166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4萬畝。此建設類型面積部分整合進林分最佳化提升和森林撫育任務。[市林業局牽頭,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
(5)廢舊礦山修復。重點對高速公路及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棄置礦山進行修復,恢復森林景觀,增加森林面積。對廢棄的宕口、露天開採用地、窯坑、塌陷地等受損地進行恢復植被為主的生態修復,對土壤進行恢復、改良,使土壤達到植被綠化標準,並進行地貌重塑。進行植被恢復,採用生長周期短、生命力強的鄉土植物作為復綠樹種,注重植物配置,將受損棄置地採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覆蓋,重構多層次森林景觀。2023—2027年,全市完成礦山生態修復0.3萬畝。2028—2035年,完成礦山生態修復0.27萬畝。此建設類型面積整合進林分最佳化提升人工造林面積。[市資源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3.技術要求。
按照人工促進最佳化更新措施分類,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技術措施分為全面最佳化、塊狀最佳化、帶狀最佳化、林窗最佳化、封山育林最佳化以及森林撫育七個類型,根據不同林分林相特點以及經營者意願,合理選擇措施類型。
(1)人工造林。在適宜造林綠化空間進行人工造林。公益林地選擇穩定性好、抗逆性強、生態和經濟效益好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營造闊葉混交林,商品林地引導營建闊葉混交林、杉闊混交林。每畝種植74株以上。
(2)全面最佳化。對低質低效林分採取全面改造的方式進行最佳化。清理原有林木,儘量保留原林分中的鄉土闊葉樹和珍貴樹種。採伐後,禁止種植桉樹和松樹,公益林地要求營造多樹種組成的闊葉混交林,商品林地引導營建闊葉混交林或杉闊混交林,每畝種植74株以上。
(3)塊狀最佳化。對低質低效林分採取塊狀改造的方式進行最佳化。塊狀最佳化採伐強度每次不低於原林分面積的1/3,每塊面積不大於100畝。採伐後,營造多樹種組成的闊葉混交林,每畝種植74株以上。
(4)帶狀最佳化。對低質低效林分採取帶狀改造的方式進行最佳化。帶狀採伐寬度控制在30米,保留30—60米的間隔帶。採伐後,營造多樹種組成的闊葉混交林,每畝種植56株以上。
(5)林窗最佳化。對低質低效松樹林、其他低質低效林採取林窗最佳化方式,保留原有闊葉樹,清除生長退化林木,在林中空地補植鄉土闊葉樹種,每畝補植30株以上,補植後,闊葉樹種株數達到每畝56株以上。
(6)封山育林。對鬱閉度0.4以下、人工種植的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幼林,或天然闊葉幼樹較多、具有天然下種能力或者萌櫱能力、有希望自然成林的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通過封禁或輔助一定的人工育林措施,增強其具有天然下種或萌櫱能力,保護並促進幼苗幼樹、林木的自然生長發育。
(7)森林撫育。通過採取修枝、割灌除草、施肥、補植、撫育伐等措施,調整林分生長空間,促進林分生長發育。對立地條件較好,林木總體生長狀況尚好,但目的樹種密度不夠的林分,清除枯死木和妨礙林木正常生長的灌草、藤蔓、部分非目的樹種,開林窗清理出林分生長空間或林中空地,根據立地條件和經營目標補植目的樹種。對目的樹種明確或目的樹種株數較多的現有林分,採用近自然經營模式,按照一定間隔期,對非目的樹種和輔助樹種,採取撫育間伐措施,合理選培目標樹,分次伐除非目標樹,逐步調整林分結構和林分密度。根據經營目標、不同樹種和林木生長情況,全周期精準選培2—4次。經過多次精準選培後,在目的樹種中選定目標樹,伐除非目標樹和輔助樹,目標樹和上層林木最終控制在30—50株/畝。通過撫育、目標樹選留、經營管理等技術措施,達到培育大徑材林培育目標。低產油茶林和低產毛竹林撫育,按照有關技術檔案執行。
(二)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
1.目標任務。
堅持“規劃建綠”“見縫插綠”與“拆圍見綠”多措並舉,以“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城鄉三級綠化美化示範體系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城鄉一體綠美人居環境。實現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建設森林城鎮50個,森林鄉村500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以上,村莊綠化覆蓋率穩定在33%以上。
2.建設內容。
(1)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結合城市更新、城區擴綠添色增彩工作,重點圍繞環星湖片區、環硯陽湖片區等重要城市綠地,通過拆違建綠、留白增綠、見縫插綠、立體植綠等方式增加城市綠地,增加觀花觀葉觀果景觀樹種,豐富城市綠化景觀。大力開展機關綠化、廠區綠化、校園綠化、社區綠化等部門綠化,提升體育公園、文化公園、社區公園等各類公園綠化品質,建設街心公園、口袋公園等小微綠地,高效推進城市增彩補綠,充分發揮綠色空間的生態、景觀、遊憩和服務功能,均衡綠地系統布局,最佳化城市綠地空間,構築與城市結構相契合的綠地格局,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全域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到2027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創建四會、廣寧、懷集3個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到2035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以上,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市林業局牽頭,市創森辦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推進森林城鎮建設。結合鎮街風貌提升,對農貿市場、街巷、老舊小區、房前屋後各種閒置地、裸露地進行綠化美化,大力推進水網地區淨化美化綠化,加強鎮區生態環境整治。加快建設鎮區生態休閒場所,全面普及全民自然科普教育,提升鎮區生態服務功能,將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向城鎮延伸,補齊森林生態建設體系短板。對已授牌的森林城鎮進行動態監測評估,確保綠化水平穩固提升。落實“一鎮一策”,打造休閒宜居型、生態旅遊型等各具特色的森林城鎮。2023—2027年,建設森林城鎮20個,其中懷集4個,高要、四會、廣寧、封開各3個,德慶2個,端州、鼎湖各1個;2028—2035年建設森林城鎮30個,其中高要、四會、封開、懷集各5個,廣寧、德慶各4個,鼎湖2個。[市林業局牽頭,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3)實施森林鄉村建設。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照“一條綠化景觀路、一處鄉村休閒綠地、一個庭院綠化示範點、一片生態景觀林”標準,持續提升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等“五邊”綠化美化品質,挖掘古樹名木保護等綠色生態文化以及“岳山造林”等紅色生態文化,建設綠美古樹鄉村、紅色鄉村等特色森林鄉村。在保護好村莊原有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鼓勵引導在宗祠、風水林、古樹群等周邊建設公共休閒綠地,入村道路、庭院及房前屋後見縫插綠,做到村旁、路旁、水旁、屋旁基本綠化,打造推窗見綠、開門見園、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家園。支持將自然生態風貌保存完好、鄉土田園特色突出、森林氛圍濃郁、森林功能效益顯著、涉林產業發展良好、人居環境整潔、保護管理有效的生態宜居鄉村申報森林鄉村。2023—2027年,完成森林鄉村建設300個,其中綠美古樹鄉村40個,紅色鄉村14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3%以上。2028—2035年,完成森林鄉村建設200個,其中綠美古樹鄉村60個,紅色鄉村14個,村莊綠化覆蓋率穩定在33%以上。[市林業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三)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
1.目標任務。
強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構建以自然保護地和植物園為引領的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體系,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和植物種質資源。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建成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比例穩定在國家、省批覆的整合最佳化預案成果水平。完成自然保護地內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建成廣東(肇慶)植物園,打造成為集物種保育、資源發掘、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閒遊憩於一體,具有極高景觀效果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植物園。建設1個全省示範性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示範性自然保護地、8個自然教育基地和1個示範性山地公園。自然保護地的生態質量不斷提升,生態旅遊產品不斷豐富,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建設內容。
(1)持續完善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開展全市95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勘界立標、科學考察、總體規劃編制,科學劃定保護範圍、明確保護對象和建設目標。通過整體布局和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23—2027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併最佳化,編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比例穩定在國家、省批覆的整合最佳化預案成果水平。2028—2035年,自然保護地總體面積保持穩定不減少,基本實現嚴格保護、科學利用、精細管理、高效共享的發展格局。[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開展自然保護地內受損山體、廢棄工礦用地等生態修復,科學實施自然保護地內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分步推進自然保護地內商品林轉化為生態公益林。2023—2027年,完成自然保護地內桉樹純林最佳化提升。2028—2035年,進一步加強封育管護,自然保護地內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協調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不斷提升,森林質量顯著提高。[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3)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明確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人員和經費來源,最佳化人員隊伍建設,提升業務技能水平,確保每個自然保護地“有人建、有人管”。完善管護巡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防災減災和管理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天空地一體化”保護管理、生態監測、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綜合監測體系,建立健全主責主業履職考核、生態環境監測、多部門綜合執法、日常巡護巡查監管和聯保聯控等工作制度。2023—2027年,自然保護地全部落實管理機構和人員,做到“有人建、有人管”。2028—2035年,各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不斷規範,管理效能顯著提高。[市林業局牽頭,市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4)高標準建設廣東(肇慶)植物園。深入開展基於肇慶市植物資源現狀的研究性收集分類系統缺口分析和區域代表性分析,建立肇慶植物資源本底資料庫,對具有肇慶特色以及代表性種群缺失的植物資源加強引種保育,建設廣東(肇慶)植物園。2023—2027年,建成廣東(肇慶)植物園,收集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特色植物資源,保護肇慶市90%以上珍稀植物物種。2028—2035年,廣東(肇慶)植物園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活植物收藏和儲存能力躋身全國前列,實現肇慶市本土植物物種90%以上的遷地保護。[市林業局牽頭,鼎湖區人民政府、市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推進濕地資源保護。印發實施《肇慶市濕地保護規劃》,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建立濕地分級管理體制,實現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強化星湖、懷集燕都、四會綏江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推進濕地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濕地生態質量與景觀品質,積極發展濕地自然教育和濕地生態旅遊等產業,推動濕地科學利用。[市林業局牽頭,市資源局、市水利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6)建設示範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山地公園。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合作共建“鼎湖山生態文明示範區”,將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全省示範性自然保護區,擦亮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金字招牌”,發揮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重大影響力。在物種保護、生態補償、協調發展等方面突出肇慶特色,重點開展資源本底調查、生態修復、林分改造、動態監測、森林防火、科研監測設施完善、鼎湖山自然教育中心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與社區共建等方面建設。完善提升羚羊山、龜頂山、高要象山、德慶香山、懷集塔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自然公園科普宣教、生態體驗及休閒遊憩功能,大力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建設岳山造林展覽館等自然教育場館,建設廣寧竹海竹子種植示範基地等一批自然教育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示範性自然公園,增強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能力。挖掘文旅資源,建設山地公園,展示綠美肇慶新面貌。2023—2027年,建成鼎湖山生態文明示範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全省示範性自然保護區;建設9個示範性自然保護地,市及各縣(市、區)各1個;重點依託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充分挖掘羚羊山豐富的森林資源及山地景觀資源,完善提升山地戶外運動功能,高標準建設山地拓展訓練基地、露營基地、登山步道、山地腳踏車賽道等,確保滿足各種戶外運動賽事要求,將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建設成為省內高水平示範性山地公園;建設8個自然教育基地,各縣(市、區)各建1個。2028—2035年,示範性自然保護地生態教育、自然體驗和社區發展功能高效發揮,豐富休閒觀光、生態體驗、研學等旅遊產品供給,打造特色生態旅遊品牌,輻射帶動周邊自然保護地和社區協調發展。[市林業局牽頭,市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四)實施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
1.目標任務。
大力實施林網、水網、路網“三網”同建工程,提升帶狀生態空間綠化美化水平,實現綠色通道空間有效貫通。完成森林步道建設400公里,最佳化提升綠道、碧道、古驛道及其他水系岸線綠化景觀帶1000公里,最佳化提升全市高速公路及國省道沿線森林景觀1802公里,綠色通道連通率達90%以上。
2.建設內容。
(1)推動森林步道建設。加強城市外圍森林、森林公園的森林步道建設,按照保持自然風貌、展現地域文化、注重線路安全的原則,根據自然公園、歷史遺蹟、紅色鄉村、古樹鄉村等城鄉景觀要素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南粵紅綠徑、自然教育徑等各具特色的森林步道,在不破壞森林本底資源前提下,可適當設計、增植、豐富體驗路徑兩側的植物。不做除森林步道之外過度的人工建設,讓城市居民、周邊民眾體驗森林,擁有可以體驗自然的散步、運動、休閒場所,發揮步道在生態教育、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生態休閒、改善民生方面的功能,滿足多方面使用需求。重點打造環鼎湖山森林步道,推動森林步道“縣縣通”,提升各大森林斑塊的連通性,建設“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的和諧生態林網。2023—2027年,結合示範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山地公園建設,各縣(市、區)均建設1條以上森林步道,完成森林步道建設250公里,重點建設環鼎湖山森林步道,有效串聯中心城區鼎湖山、北嶺山、羚羊山等主要森林旅遊景點,帶動全市森林景觀資源開發利用。步道重點以空中森林步道形式建設,儘量減少森林植被破壞,因形就勢,蜿蜒盤旋于山林之中,與山水樹木、花草鳥獸相映成趣,為公眾提供與森林近距離接觸的豐富體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8—2035年,重點對已開放的廣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等森林公園完善慢行系統,完成森林步道建設150公里。[市林業局牽頭,市文廣旅體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提升綠色生態水網沿線景觀。結合林分最佳化提升,重點針對綠道、碧道和南粵古驛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宜林地、無立木林地、裸露地進行增綠擴林,對低質低效林進行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對範圍內的濕地進行生態修復。結合肇慶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要求,重點推進西江水系、北江水系、賀江水系、新興江水系、綏江水系以及星湖湖泊“五江一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岸景觀與特色營造,綜合考慮動物遷徙路徑,水生物繁殖洄游、水鳥和候鳥遷飛停留、陸生野生動物遷徙、野生動植物原生地保護等功能,優先選用生態效益好、景觀效果佳的樹種及水生植物,修復江河湖自然岸線,保證沿線綠化帶連續貫通,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2023—2027年,重點對羚山段、高要大灣圍—金渡鎮聯安圍段、四會青岐涌段、廣寧東鄉電站至扶羅口段、德慶縣盤龍峽段、封開賀江段、懷集下帥東西村至水下水電站段、大旺龍王廟水庫段等沿線森林景觀進行最佳化提升,完成綠道、碧道、古驛道及其他水系岸線綠化景觀帶提升360公里。2028—2035年,重點針對端州區北嶺排洪渠段、鼎湖區豐樂截洪渠段、高要區新興江段、四會市江谷水庫—二廣高速河東段、廣寧縣坑口鎮至古水鎮段、德慶縣清水河段、封開縣東安江段、懷集縣三坑水庫至欄馬河口段等沿線森林景觀進行最佳化提升,完成綠道、碧道、古驛道及其他水系岸線綠化景觀帶提升640公里。[市林業局牽頭,市資源局、市環境局、市水利局、市文廣旅體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3)提升交通要道生態景觀林帶品質。根據“因路制宜、適地適樹、易於管護、路景相融”原則,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底色,注重與沿線的城市、鄉村、農田、山林等原有生態景觀相銜接,選擇適應公路環境條件、吸塵降噪、花(葉)色鮮艷、生長快、生態功能好的樹種,採用混交方式,重點針對高速公路、國(省)道兩側山地的低效純松林、低效桉樹林等進行最佳化提升,對殘缺斷檔的綠化帶進行完善提升,營建具有多層次、多樹種、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連續貫通的森林景觀,構建生態穩定的近自然森林群落。2023—2027年,以懷陽高速、汕湛高速、廣佛肇高速肇慶段等近年開通的高速公路為重點,分批逐步對全市694公里高速公路沿線森林景觀進行最佳化提升。2028—2035年,重點針對全市1108公里國省道等交通幹道沿線森林景觀進行最佳化提升。[市林業局牽頭,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五)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
1.目標任務。
健全古樹名木管理機制,加強日常巡查及監督檢查,科學開展搶救復壯,強化歷史文化傳承,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以一二級古樹及名木為優先復壯對象,分批完成古樹名木搶救復壯1700株;結合綠美古樹鄉村建設工作,建設古樹公園100個。
2.建設內容。
(1)健全管理機制。落實最嚴格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壓實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古樹名木管理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古樹名木認定、遷移、死亡註銷等程式,從嚴審批古樹名木遷移砍伐。建立古樹名木專家諮詢工作機制,組織技術服務團隊,為古樹名木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根據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狀況,按照“一樹一檔”要求,建立健全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和電子信息資料庫,落實古樹名木資源動態管理。[市林業局牽頭,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加強巡查督查。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管護責任人應加強古樹名木日常巡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古樹名木巡查,建立巡查記錄台賬。及時發現和查處糾正在古樹名木保護範圍內新建擴建建築物、非通透性硬化古樹名木樹幹周圍地面、鋪設管線、架設電線、採石取沙、傾倒污水垃圾和有毒有害物品的行為,保障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建立督查工作機制,強化林業、城管、公安等部門聯動,聯合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督查,對各地施工項目範圍內涉及的古樹名木加強巡查監管,確保在城鄉建設和城市更新中,最大限度避讓古樹名木,嚴厲打擊非法採伐、採挖、運輸、移植、損害等破壞和違法遷移古樹名木行為。[市林業局牽頭,市公安局、市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3)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建設。挖掘古樹名木資源潛能,持續推進古樹名木資源補充調查和掛牌保護工作,切實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率。各級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對遭受損害、生長異常、長勢衰弱和瀕危的古樹名木,應及時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進行診斷,科學制訂搶救復壯方案,有序開展復壯工作,逐步恢復古樹名木健康。謀劃推進古樹公園建設,結合綠美古樹鄉村建設,依託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充分挖掘古樹的文化、生態、旅遊功能,以古樹群為重心,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集保護、科普、宣教、休閒功能於一體的古樹公園,打造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2023—2027年,以一二級古樹及名木為優先復壯對象,分批完成古樹名木搶救復壯700株;結合綠美古樹鄉村建設工作,建設古樹公園40個,重點圍繞全市23個古樹群,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集保護、科普、宣教、休閒功能於一體的示範性古樹公園,打造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2028—2035年,完成古樹名木搶救復壯1000株,建設古樹公園60個。[市林業局牽頭,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六)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
1.目標任務。
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堅持民眾路線,堅持共建共享,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群團組織等示範帶動作用,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最廣泛地調動社會公眾參與愛綠植綠護綠活動,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綠化氛圍。完成主題林建設117片,“網際網路+義務植樹”項目建設13個。
2.建設內容。
(1)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充分發揮帶頭示範作用,持續參與植樹造林“種養管”全過程,建設一批“機關林”“企業林”“巾幗林”“青年林”“學生林”等主題林。邀請社會傑出人才和社會形象好、認同度高的公眾人物共同參與愛綠植綠活動,帶動和號召全社會參與植樹,擴大社會影響力。積極推薦一批在愛綠植綠護綠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參與國家省綠化模範單位、綠化勞動模範等評比表彰活動,發揮榜樣引領示範作用。2023—2027年,建設主題林45片,市本級及各縣(市、區)每年完成1片以上主題林建設。2028—2035年,建設主題林72片。[市林業局牽頭,市綠委會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2)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充分利用義務植樹網路平台,構建義務植樹參與便捷渠道,組織實施建設一批富有特色、民眾認可的“網際網路+義務植樹”項目及基地,對通過網路完成當年植樹義務的公民頒發“全民義務植樹盡責電子證書”,對於超額完成植樹義務的公民頒發“國土綠化榮譽電子證書”。鼓勵人民民眾通過認種認養、捐資代植、捐資代養、冠名養護等方式參與綠化建設,對古樹名木、公園樹木等進行冠名或者非冠名養護,在不影響樹木生長和景觀的前提下,可在認養的樹木上懸掛認養標牌,授予認養人“樹木認養榮譽證書”。實現義務植樹常態化、便捷化、基地化。2023—2027年,建設“網際網路+義務植樹”項目5個,其中市本級完成1個[“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櫻花園)項目],端州、廣寧、德慶、懷集各完成1個。結合“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櫻花園)項目實施,市本級在中心城區完成50畝以上網際網路+義務植樹示範基地建設1個,有關縣各完成示範基地建設1個。2028—2035年,建設“網際網路+義務植樹”項目8個,其中市本級完成4個,鼎湖、高要、四會、封開各完成1個,有關縣、市各完成網際網路+義務植樹示範基地建設1個。[市林業局牽頭,市綠委會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作為全面推行林長制的重要抓手,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的主體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建立跨部門、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各地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科學制定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形成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市委市政府牽頭,市綠化委員會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肇慶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落實]
(二)完善政策機制。探索建立造林激勵制度,創新林木採伐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造撫一體、造采掛鈎的森林資源培育和管理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持續探索推進以獎代補、先造後補、以工代賑,完善造林項目管護機制。[市林業局牽頭,市財政局、市投資促進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三)強化資金支持。各級財政要加強資金投入和保障,統籌涉農資金優先用於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鼓勵開發符合林業生產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推動政策性銀行貸款支持林業生態建設。推廣林業特色險種。完善產權激勵、資源利用、金融等政策,落實國家有關稅收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市財政局牽頭,市金融局、市林業局、人行肇慶市中心支行、肇慶銀保監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四)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科技興林,積極開展林木良種選育與擴繁、生態修復、有害生物防控等技術研究,發揮市農林科學院在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推廣和標準實施套用等方面的作用。實施科技治林,推廣套用省級“感知林業”信息綜合管理平台,提升森林資源管理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打造智慧林業。推進科技強林,結合“西江人才計畫”“校市合作”等工作部署,引進林業高層次人才,提供科技人才支撐,推動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市科技局、市林業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五)強化督導考核。制定考核實施細則,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主要任務納入林長制考核內容,按照項目工作法進行任務分解,逐一細化量化。加大森林災害指標考核權重,實行重大森林火災一票否決制,保障綠美肇慶生態建設成效。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壓實層級責任,考核結果作為地方有關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對造成森林和濕地資源破壞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市委督查室牽頭,市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落實]
解讀
2023年10月12日肇慶市人民政府印發了《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便於各地各有關部門及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實施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及《中共肇慶市委關於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意見》部署要求,科學有序深入推進綠美肇慶生態建設,結合肇慶市情、縣情、鎮情、村情、林情等實際,部署實施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大力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肇慶樣板。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布局。
(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三)堅持節約務實、綠化為民。
(四)堅持目標導向、壓實責任。
(五)堅持共建共享、久久為功。
三、綠美肇慶建設目標
(一)近期目標(2023—2027年)。
1.在森林生態建設方面,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1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00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1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53.7%,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森林碳匯能力持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2.在城鄉綠化建設方面,完成創建3個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成廣東(肇慶)植物園,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3%,城鄉綠美環境顯著最佳化,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二)遠期目標(2028—2035年)。
1.在森林生態建設方面,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58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70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2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森林結構更加最佳化,森林質量顯著提高,森林碳匯能力明顯增強。
2.在城市綠化建設方面,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村莊綠化覆蓋率穩定在33%以上,國家森林城市實現全覆蓋,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為綠美肇慶的鮮明底色,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肇慶樣板。
四、重點工程
(一)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
1.對低質低效林及布局不合理的林分等進行林分改造,對有培育潛力的闊葉幼林進行封山育林,調整和最佳化林分結構,營造高質高效鄉土闊葉混交林,完成林分最佳化提升158萬畝。
2.對立地條件較好,鄉土闊葉樹或杉木總體生長狀況尚好的中幼林,採取割灌除草、施肥、補植等措施,促進林分生長,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70萬畝。
3.結合森林防災減災規劃,新建生物防火林帶7323公里,維護修復生物防火林帶30168公里,帶狀最佳化提升連片純林林相,增強森林生態能力。
4.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林分最佳化林相改善,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300萬畝,營造大徑材林和珍貴用材林。
5.重點對高速公路及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棄置礦山進行修復,恢復森林景觀,增加森林面積,完成礦山生態修復0.57萬畝。
(二)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
1.結合城市更新、城區擴綠添彩工作,建設街心公園、口袋公園等小微綠地,高效推進城市增彩補綠,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全域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
2.結合鎮街風貌提升,加強鎮區生態環境整治,打造休閒宜居型、生態旅遊型等特色森林城鎮50個。
3.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邊”“四旁”綠化品質,打造推窗見綠、開門見園、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家園,完成森林鄉村建設500個。
(三)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
1.開展全市95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勘界立標、科學考察、總體規劃編制,完善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2.開展自然保護地內受損山體、廢棄工礦用地等生態修復,完成自然保護地內桉樹純林改造,保護地內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協調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不斷提升。
3.自然保護地全部落實管理機構和人員,做到“有人建、有人管”,管理制度不斷規範,管理效能顯著提高。
4.高標準建設廣東(肇慶)植物園,收集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特色植物資源,實現肇慶市本土珍稀特有植物物種 90%以上的遷地保護。
5.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建立濕地分級管理體制,實現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強化星湖、懷集燕都、四會綏江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及科學利用。
6.完善提升一批自然公園科普宣教、生態體驗及休閒遊憩功能,建設9個示範性自然保護地、8個自然教育基地。建成鼎湖山生態文明示範區,擦亮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金字招牌”。
(四)實施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
1.根據自然公園、歷史遺蹟、紅色鄉村、古樹鄉村等城鄉景觀要素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南粵紅綠徑、自然教育徑等各具特色的森林步道400公里,有效串聯各類景觀節點。
2.重點推進西江、北江、賀江、新興江、綏江以及星湖湖泊“五江一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岸景觀與特色營造,提升綠道、碧道和南粵古驛道沿線景觀,完成1000公里綠色生態水網景觀提升。
3.完成全市1802公里高速、國省道等交通幹道沿線森林景觀和殘缺斷檔的綠化帶最佳化提升,營建具有多層次、多樹種、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連續貫通的森林景觀。
(五)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
1.落實最嚴格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嚴格遷移審批,按照“一樹一檔”要求,建立圖文檔案信息資料庫,落實古樹名木資源動態管理。
2.加強古樹名木日常巡查,建立巡查記錄台賬。強化部門聯動,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督查,嚴厲打擊非法採伐、採挖、運輸、移植、損害等破壞和違法遷移古樹名木行為。
3.充分挖掘古樹的文化、生態、旅遊功能,結合綠美古樹鄉村建設古樹公園100個;加強古樹名木健康監測,對1700株遭受損害、生境遭到破壞、生長異常、長勢衰弱和瀕危的古樹名木進行搶救、復壯,逐步恢復古樹名木健康。
(六)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
1.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充分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建設“機關林”“企業林”“巾幗林”“青年林”“學生林”等主題林117片。
2.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充分利用義務植樹網路平台,構建義務植樹參與便捷渠道,組織實施富有特色、民眾認可的“網際網路+義務植樹”項目13個。
五、保障措施
提出強化責任落實、完善政策機制、強化資金支持、強化科技支撐、強化督導考核等五項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