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蘇州山塘街。又名普福橋。明萬曆二年(1574)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和同治五年(1866)重修,1985年又重修,為單孔石板石欄平橋,系青山橋之姐妹橋,統稱青山綠水橋,極富詩情畫意。詩人任兆麟《過綠水橋》詩云:“花事晴暄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水恨,依舊青青到柳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水橋
- 位於:蘇州山塘街
- 又名:普福橋
- 特點:極富詩情畫意
簡介,相關文章,
簡介
位於蘇州山塘街。又名普福橋。明萬曆二年(1574)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和同治五年(1866)重修,1985年又重修,為單孔石板石欄平橋,系青山橋之姐妹橋,統稱青山綠水橋,極富詩情畫意。地處山塘普濟橋與虎丘之間的青山橋和綠水橋,名稱對偶、形狀大小相同,近距離百步,而橋下清流迴環,真像一條紐帶牽住的孿生姐妹。相映成趣的是隔河對岸的同善橋和引善橋同樣如此,又恰似孿生兄弟,只不過前者為單孔磚欄橋,後者為三節石欄橋。
由於這裡河面寬、人家少、綠陰濃而橋名美,古人尤喜吟詠。如陳基《青山橋即事》:“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任兆麟《過綠水橋》:“花事晴喧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另外還有“斟酌青山綠水湄,忽看虹影半天垂。”“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等,寫得美極了。遊客路過這裡,近顧遠眺,不忍匆匆離去。明代王稚登撰《重修白公堤》方碑原本就置放在這裡。清代《虎阜志》卷首木刻《自堤春泛》畫的就是這兩橋邊的景色。清文學家袁學瀾作《虎阜觀燈船記》,就是在青山橋畔竦雲樓觀看豪華的月夜燈舫游。顯然,這裡是山塘精華地段之一。
青山綠水兩橋邊,不但入詩人畫入文,並且這裡還有可歌可頌的義風俠膽,那是東側的五人墓、葛賢墓;可敬可佩的仁義之盛尋舉,那是西側鮑氏義莊,其“置田贍族”的行為甚至榮獲大總統的褒揚。另淚只陵炒外還有一段可嘆可泣,類似於“人面桃花”般的愛情故事。據清代《虞初續志》記載:
山塘綠水橋畔有個良家少女叫沈飛香,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一秀才姓花名栩,遊玩靈岩、虎丘後泊舟山塘,上岸信步走過小橋,見一老嫗到河邊汲水,他窺見門內有一少女,楚楚動人,頓覺神往,就假裝向老嫗問路,並表示對那少女的愛慕之情。次日,他移舟停泊在小橋邊,等那少女出門,就上前互相致意。晚上老嫗送來一封信函,是兩首詩:“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系在小橋東。”其二:“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秀才見之大喜,也以詩回贈,後由老嫗引入屋內,倆人談論情投意合,並相約明年再見。第二年秀才趕考途中,順便去探望,那少女因相思,竟抑鬱成疾,聽到他來,高興地扶病而出,誰知等他考畢再來時,少女已辭世三天了,真不勝痛惜!
在這青山綠水兩橋之間,有始建於宋代的普福寺,雖地方狹窄,但一脈香火綿延到1958年“大躍進”年代,歷史夠悠久了。有為清巡撫韓世琦建造的韓公祠,又名講德書院,規格夠高級了。有程秉義的吟嘯樓,他常邀客飲酒吟詩,題匾曰“仙侶少留處”,聯日:“吟風嘯月無雙士,綠水青山第一樓。”這宅第夠風流了。但也有大俗疊勸充的,那就是現存清末民初的一幢洋房。主人姓顧,佚其名,小名四胖,虎丘吳埂上人。平時遊手好閒,因城內富戶王家祿失竊良馬,被列為嫌疑人,他得知風聲,僅隨身攜帶二塊六角銀洋,逃到杭州。洋人在上海築海塘,急需打樁用櫟樹,他在棧房內聽得壁腳,挺身自薦,由是暴富。重回蘇州,搖身一變,自稱“武林世家”(杭州人),在這裡築起洋房,過起紙醉金迷、姬妾成群的生活。後因犯事,洋房充公,花園中太湖石也被運到對岸普濟堂。數年風流富貴化作黃粱一夢。
由於這裡河面寬、人家少、綠陰濃而橋名美,古人尤喜吟詠。如陳基《青山橋即事》:“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任兆麟《過綠水橋》:“花事晴喧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另外還有“斟酌青山綠水湄,忽看虹影半天垂。”“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等,寫得美極了。遊客路過這裡,近顧遠眺,不忍匆匆離去。明代王稚登撰《重修白公堤》方碑原本就置放在這裡。清代《虎阜志》卷首木刻《自堤春泛》畫的就是這兩橋邊的景色。清文學家袁學瀾作《虎阜觀燈船記》,就是在青山橋畔竦雲樓觀看豪華的月夜燈舫游。顯然,這裡是山塘精華地段之一。
青山綠水兩橋邊,不但入詩人畫入文,並且這裡還有可歌可頌的義風俠膽,那是東側的五人墓、葛賢墓;可敬可佩的仁義之盛尋舉,那是西側鮑氏義莊,其“置田贍族”的行為甚至榮獲大總統的褒揚。另淚只陵炒外還有一段可嘆可泣,類似於“人面桃花”般的愛情故事。據清代《虞初續志》記載:
山塘綠水橋畔有個良家少女叫沈飛香,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一秀才姓花名栩,遊玩靈岩、虎丘後泊舟山塘,上岸信步走過小橋,見一老嫗到河邊汲水,他窺見門內有一少女,楚楚動人,頓覺神往,就假裝向老嫗問路,並表示對那少女的愛慕之情。次日,他移舟停泊在小橋邊,等那少女出門,就上前互相致意。晚上老嫗送來一封信函,是兩首詩:“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系在小橋東。”其二:“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秀才見之大喜,也以詩回贈,後由老嫗引入屋內,倆人談論情投意合,並相約明年再見。第二年秀才趕考途中,順便去探望,那少女因相思,竟抑鬱成疾,聽到他來,高興地扶病而出,誰知等他考畢再來時,少女已辭世三天了,真不勝痛惜!
在這青山綠水兩橋之間,有始建於宋代的普福寺,雖地方狹窄,但一脈香火綿延到1958年“大躍進”年代,歷史夠悠久了。有為清巡撫韓世琦建造的韓公祠,又名講德書院,規格夠高級了。有程秉義的吟嘯樓,他常邀客飲酒吟詩,題匾曰“仙侶少留處”,聯日:“吟風嘯月無雙士,綠水青山第一樓。”這宅第夠風流了。但也有大俗疊勸充的,那就是現存清末民初的一幢洋房。主人姓顧,佚其名,小名四胖,虎丘吳埂上人。平時遊手好閒,因城內富戶王家祿失竊良馬,被列為嫌疑人,他得知風聲,僅隨身攜帶二塊六角銀洋,逃到杭州。洋人在上海築海塘,急需打樁用櫟樹,他在棧房內聽得壁腳,挺身自薦,由是暴富。重回蘇州,搖身一變,自稱“武林世家”(杭州人),在這裡築起洋房,過起紙醉金迷、姬妾成群的生活。後因犯事,洋房充公,花園中太湖石也被運到對岸普濟堂。數年風流富貴化作黃粱一夢。
相關文章
漫步青山綠水橋
潘君明
青山橋和綠水橋,均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兩橋相距不遠。明清時代,蘇州人去虎丘遊玩,大都走山塘街。橋在街上,是行人必經之路。青山橋在普濟橋西,舊名白雲橋;綠水橋距青山橋僅數十米,舊名普福橋。這兩座橋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這裡風景優美,有“雲靄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鐘聲,與茅屋炊煙相映帶,宛然碧水丹丘”之說。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風光,故將橋名取名為“青山”、“綠水”,以符其景。
青山橋始建於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煮旬元,系石板橋射尋少,跨度2.35米,寬3.10米,長3.50米。綠水橋於明萬曆二年(1574)、清嘉慶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橋,跨度、長度和寬度與綠水橋完全一樣。兩橋的造型也相同,均為石柱,磚砌橋欄,青磚白縫,顯得古樸厚重。由於年代久遠,橋身雖已蒼老,但霉犁雅體古風猶存,令人愛憐。
山塘街上的橋有個特點,均橫跨山塘河支流,而橋的兩堍都連著山塘街,青山、綠水橋也是如此。這兩座橋雖然不大,但櫃囑檔頗有名氣,主要是橋名起得好,“青山”、“綠水”,很富有詩情畫意。舊時,橋邊停著畫舫,供遊人游賞山塘河,或觀賞虎丘景色。據古籍記載,許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此遊覽,吟詠詩詞為一大勝事。明代詩人陳基《青山橋即事》詩云:“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詩人任兆麟《過綠水橋》詩云:“花事晴暄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詩人舒位、蔣泰諧、尤維熊等都寫有詩詞,佳句有:“幻出閻浮色界天,青山綠水兩橋邊”;“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不勝枚舉。
據古籍記載,綠水橋畔還有個類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個少女叫沈飛香,住在山塘街綠水橋邊,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個秀才叫花栩,來到蘇州山塘街遊玩,忽見門內有個少女,姿容端正,一見神往。他裝作迷路,向一老太問訊,並表達對少女的愛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給花栩。花栩拆開一看,卻是少女寫的兩首詩,其一云:“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橋東。”其二云:“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花栩也答詩以謝,並由老太引見,二人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約定明年秋日再會。第二年,花栩赴京趕考路過蘇州,再到山塘街綠水橋邊。這時少女思念花栩成疾,臥病在床,聞花栩到來,高興地扶病出見。可惜的是,待花栩考畢回來,少女已經謝世三日了。
潘君明
青山橋和綠水橋,均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兩橋相距不遠。明清時代,蘇州人去虎丘遊玩,大都走山塘街。橋在街上,是行人必經之路。青山橋在普濟橋西,舊名白雲橋;綠水橋距青山橋僅數十米,舊名普福橋。這兩座橋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這裡風景優美,有“雲靄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鐘聲,與茅屋炊煙相映帶,宛然碧水丹丘”之說。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風光,故將橋名取名為“青山”、“綠水”,以符其景。
青山橋始建於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煮旬元,系石板橋射尋少,跨度2.35米,寬3.10米,長3.50米。綠水橋於明萬曆二年(1574)、清嘉慶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橋,跨度、長度和寬度與綠水橋完全一樣。兩橋的造型也相同,均為石柱,磚砌橋欄,青磚白縫,顯得古樸厚重。由於年代久遠,橋身雖已蒼老,但霉犁雅體古風猶存,令人愛憐。
山塘街上的橋有個特點,均橫跨山塘河支流,而橋的兩堍都連著山塘街,青山、綠水橋也是如此。這兩座橋雖然不大,但櫃囑檔頗有名氣,主要是橋名起得好,“青山”、“綠水”,很富有詩情畫意。舊時,橋邊停著畫舫,供遊人游賞山塘河,或觀賞虎丘景色。據古籍記載,許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此遊覽,吟詠詩詞為一大勝事。明代詩人陳基《青山橋即事》詩云:“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詩人任兆麟《過綠水橋》詩云:“花事晴暄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詩人舒位、蔣泰諧、尤維熊等都寫有詩詞,佳句有:“幻出閻浮色界天,青山綠水兩橋邊”;“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不勝枚舉。
據古籍記載,綠水橋畔還有個類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個少女叫沈飛香,住在山塘街綠水橋邊,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個秀才叫花栩,來到蘇州山塘街遊玩,忽見門內有個少女,姿容端正,一見神往。他裝作迷路,向一老太問訊,並表達對少女的愛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給花栩。花栩拆開一看,卻是少女寫的兩首詩,其一云:“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橋東。”其二云:“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花栩也答詩以謝,並由老太引見,二人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約定明年秋日再會。第二年,花栩赴京趕考路過蘇州,再到山塘街綠水橋邊。這時少女思念花栩成疾,臥病在床,聞花栩到來,高興地扶病出見。可惜的是,待花栩考畢回來,少女已經謝世三日了。
相關文章
漫步青山綠水橋
潘君明
青山橋和綠水橋,均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兩橋相距不遠。明清時代,蘇州人去虎丘遊玩,大都走山塘街。橋在街上,是行人必經之路。青山橋在普濟橋西,舊名白雲橋;綠水橋距青山橋僅數十米,舊名普福橋。這兩座橋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這裡風景優美,有“雲靄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鐘聲,與茅屋炊煙相映帶,宛然碧水丹丘”之說。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風光,故將橋名取名為“青山”、“綠水”,以符其景。
青山橋始建於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系石板橋,跨度2.35米,寬3.10米,長3.50米。綠水橋於明萬曆二年(1574)、清嘉慶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橋,跨度、長度和寬度與綠水橋完全一樣。兩橋的造型也相同,均為石柱,磚砌橋欄,青磚白縫,顯得古樸厚重。由於年代久遠,橋身雖已蒼老,但古風猶存,令人愛憐。
山塘街上的橋有個特點,均橫跨山塘河支流,而橋的兩堍都連著山塘街,青山、綠水橋也是如此。這兩座橋雖然不大,但頗有名氣,主要是橋名起得好,“青山”、“綠水”,很富有詩情畫意。舊時,橋邊停著畫舫,供遊人游賞山塘河,或觀賞虎丘景色。據古籍記載,許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此遊覽,吟詠詩詞為一大勝事。明代詩人陳基《青山橋即事》詩云:“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詩人任兆麟《過綠水橋》詩云:“花事晴暄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詩人舒位、蔣泰諧、尤維熊等都寫有詩詞,佳句有:“幻出閻浮色界天,青山綠水兩橋邊”;“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不勝枚舉。
據古籍記載,綠水橋畔還有個類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個少女叫沈飛香,住在山塘街綠水橋邊,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個秀才叫花栩,來到蘇州山塘街遊玩,忽見門內有個少女,姿容端正,一見神往。他裝作迷路,向一老太問訊,並表達對少女的愛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給花栩。花栩拆開一看,卻是少女寫的兩首詩,其一云:“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橋東。”其二云:“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花栩也答詩以謝,並由老太引見,二人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約定明年秋日再會。第二年,花栩赴京趕考路過蘇州,再到山塘街綠水橋邊。這時少女思念花栩成疾,臥病在床,聞花栩到來,高興地扶病出見。可惜的是,待花栩考畢回來,少女已經謝世三日了。
潘君明
青山橋和綠水橋,均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兩橋相距不遠。明清時代,蘇州人去虎丘遊玩,大都走山塘街。橋在街上,是行人必經之路。青山橋在普濟橋西,舊名白雲橋;綠水橋距青山橋僅數十米,舊名普福橋。這兩座橋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這裡風景優美,有“雲靄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鐘聲,與茅屋炊煙相映帶,宛然碧水丹丘”之說。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風光,故將橋名取名為“青山”、“綠水”,以符其景。
青山橋始建於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系石板橋,跨度2.35米,寬3.10米,長3.50米。綠水橋於明萬曆二年(1574)、清嘉慶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橋,跨度、長度和寬度與綠水橋完全一樣。兩橋的造型也相同,均為石柱,磚砌橋欄,青磚白縫,顯得古樸厚重。由於年代久遠,橋身雖已蒼老,但古風猶存,令人愛憐。
山塘街上的橋有個特點,均橫跨山塘河支流,而橋的兩堍都連著山塘街,青山、綠水橋也是如此。這兩座橋雖然不大,但頗有名氣,主要是橋名起得好,“青山”、“綠水”,很富有詩情畫意。舊時,橋邊停著畫舫,供遊人游賞山塘河,或觀賞虎丘景色。據古籍記載,許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此遊覽,吟詠詩詞為一大勝事。明代詩人陳基《青山橋即事》詩云:“兩情如水水如環,柳外春橈數往還;招手渡頭人不見,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詩人任兆麟《過綠水橋》詩云:“花事晴暄綠水橋,畫樓紅袖倚吹簫;春風不管離人恨,依舊青青到柳條。”詩人舒位、蔣泰諧、尤維熊等都寫有詩詞,佳句有:“幻出閻浮色界天,青山綠水兩橋邊”;“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等,不勝枚舉。
據古籍記載,綠水橋畔還有個類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個少女叫沈飛香,住在山塘街綠水橋邊,知書達禮,頗有姿色。杭州漁塘有個秀才叫花栩,來到蘇州山塘街遊玩,忽見門內有個少女,姿容端正,一見神往。他裝作迷路,向一老太問訊,並表達對少女的愛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給花栩。花栩拆開一看,卻是少女寫的兩首詩,其一云:“門前楊柳淡煙籠,夾岸桃花樹樹紅。卻喜出門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橋東。”其二云:“淡著羅衫春暮初,與依相見贈瓊琚。郎來行盡山塘路,綠水橋頭是妾居。”花栩也答詩以謝,並由老太引見,二人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約定明年秋日再會。第二年,花栩赴京趕考路過蘇州,再到山塘街綠水橋邊。這時少女思念花栩成疾,臥病在床,聞花栩到來,高興地扶病出見。可惜的是,待花栩考畢回來,少女已經謝世三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