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聽鸝圖》是明末清初畫家髡殘創作的紙本淡設色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山腳下長松挺立,樹木蔥鬱,兩山抱合處,流溪潺潺,上面一水榭陽台,軒內高士憑檻席座,凝聆著黃鳥鳴啼。穿過雲煙,水潭圍匝,板橋接岸,山間小徑曲折,繼之山巒起伏,白雲冉冉,遠山逶迤隱約,將山林深邃幽靜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髡殘對此幅的筆墨三味十分自賞,原留存於自己笥篋之中後贈於韞居土作為紀念,是其面目奇特的精心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樹聽鸝圖
- 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淡設色畫
- 規格:縱118.9厘米,橫32.9厘米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 作者:髡殘
- 創作年代:清代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上重巒疊嶂,山勢盤纖,礬頭突出,山頂上,單木叢生,密密麻麻的一片,掩蓋了整個山頭,山腰間座落著一座廟宇,踞巔處山村隱約可見山驛道上長亭點點,奇中見穩。近坡臨水,樹木叢生,枝幹粗壯挺拔,枝葉茂密,在叢樹下坡石的平地上有茅舍一椽,溪邊有水閣,水閣門敞開,當是其臥息之處。閣內一位長者依欄端坐其間,扭首向外觀賞這裡的優美景色,神情瀟灑,悠閒自在。
圖上自題:“綠蔭初集北窗下,黃鳥時鳴高樹間,安得心如牆壁似,一爐柏子對青山。一春為風雨摧折,余亦因老病困之,開眼見新綠黃鳥,忽忽動筆墨之興。日染數筆,畫囗頗自適,青溪司空曰:得失寸心,非可向人道也。黃鶴山樵深得此意,雖從古人窠窟出,而卻不於窠窟中安身,枯勁之中發以秀媚,廣大之中出其瑣碎,講盡生物之妙。司空家藏真跡可為甲觀,近來臨摹家往往鞭策皮毛,未得神理,況稍頃便欲棄去,蓋不得古人意耳。余畫歲不過數幀,非知畫者亦不能與。韞居士不但鑑賞具眼,其為人也高遠有致,以此贈之,後之觀畫而得人知余不謬。庚戌三月電住殘者識於幽棲之大歇堂。”款署:“庚戌”。曾經清孫琰收藏。“庚戌”為清康熙九年(1670),時年作者58歲,此畫為晚年佳作。落款“電住殘者”,鈐有“罰溪”白文印,“髡殘道者”,“電住道人”白文印四方。
創作背景
髡殘作此圖時,正幽居於南京城南牛首祖堂山幽棲寺,閉關座禪,潛心研究佛理,“開眼見新綠黃鳥,忽忽動筆墨之興”,大自然的感受激發了創作熱情,遂揮亳作畫。
藝術鑑賞
此畫構圖縝密,林木山壑充斥畫面,稍稍留出幾處空白,所以密布不塞,顯得疏密有致而氣脈貫通,局部和整體達到和諧統一。觀之,此圖動靜相和,遠近呼應,得清幽之氣。山石皴法,以濃淡相間的墨點和短促的牛毛皴表現。由於多用乾筆皴擦,用筆雄渾沉著,顯得虛靈沉著,融書法中“墜石枯藤,錐沙漏痕”之妙於畫中,樹木信手拈出,乾濕、濃淡富於變化,最後用焦墨點苔,愈多愈妙,愈濃愈清,全圖施以淡赭,略加花青,皴擦暈染重疊,層次豐富,色彩沉著渾厚,從而襯托出溪山蒼渾之氣。
該圖在構圖上以高遠和深遠為主,布局層巒疊嶂、意境深幽。筆墨雄渾強健,疏密快慢節奏相間。整體章法仍屬於王蒙的繁密體系,其間古樹、怪石、奇峰、幽溪、書屋、禪院、雲霧、山峰也是極其繁密複雜,與王蒙的繪畫布置極其接近。其在用筆上以小披麻、牛毛皴為主,乾筆淡墨慢慢皴擦。最後以濃重的焦墨點于山石之間,以分陰陽關係,使之前後、上下層次分明。
作者簡介
髡殘(1612—約1672年),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音hù,指父親),青年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介丘,號石豀、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明亡後寓居南京,修禪弘佛之暇潛心於山水畫的創作。他承襲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諸家筆法,結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獨特的山水畫風。善用禿筆渴墨,以線造型,在深淺、斷續、粗細線條的相互交叉、轉換、頓挫中表現幽僻的景致,意境蒼莽,畫格高逸古拙。他與同時代的程青豀合稱“二豀”,與原濟(石濤)合稱“二石”,與八大、弘仁、石濤並稱“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