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綠斑細棘鰕虎魚
- 拉丁學名:Acentrogobius chlorosigmatoides (Bleeker, 1849)
- 別稱:虎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鮑亞目
- 科:鰕虎魚科
- 亞科:鰕虎魚亞科
- 屬:細棘鰕虎魚屬
- 種:綠斑細棘鰕虎魚
概述,形態,習性,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鰕虎魚 - 趣聞,
概述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拉丁科名 | Gobiidae |
拉丁亞科名 | Gobiinae |
拉丁屬名 | Acentrogobius |
中文屬名 | 細棘鰕虎魚屬 |
拉丁種名 | chlorosigmatoides |
中文名 | 綠斑細棘鰕虎魚 |
命名人 | (Bleeker, 1849) |
原始屬 | Gobius |
原始文獻 | Verh. Bat. Gen., 22:26 |
模式產地 | Surabaya, Kammal |
生境 | 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 |
國內分布 | 南海, 台灣海峽 |
國外分布 | 印度尼西亞, 泰國至中國 |
資料來源 | 福建魚類志[下卷]:351-352. |
同物異名 | Gobius chlorostigmatoides Bleeker, 1849 |
形態
鰕虎魚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體長約10餘厘米;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側位。眼間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頜稍短,上頜後端終止於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唇厚。舌寬,前端呈截形。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峽部頗寬。鰓耙短,甚粗。體大部分被櫛鱗,項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後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小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體側鱗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2,Ⅷ,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弱,平放時,不達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後部鰭條常可達尾鰭基部的副鰭條。臀鰭12~13,起於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尖圓19~21,約與腹鰭等長。腹鰭Ⅰ15。尾鰭後緣呈尖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體側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棲於沿海及河流中。多居於水的下層。以小蝦、小魚等為食。分布我國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習性
平時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強有力的吸盤狀腹鰭攀附於石壁,覓食時才從石隙中外出。成魚喜吹跳躍,有時跳出水面,有時從一塊石上跳往另一塊石頭。鰕虎魚一冬齡達性成熟,每年4-5月,親魚開始集群,雌雄魚互相嬉戲追逐,進行生殖活動,雌魚用鰭翻動沙粒,將卵產於沙穴中。1-2厘米的幼魚喜歡逆水群游。每當暴雨過後,山洪下瀉的兩三天內,水溫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漲並轉清而流速加快時,幼魚便於白天紛紛從湖中擁入小河,與河中幼魚匯集結群沿著河流兩側逆流向上奮進,並不停地吞食從山澗沖刷下來的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它們晚上則沉入水底用吸盤吸附於礫石上或躲在石頭縫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魚較少有成群溯水的現象。櫛鰕虎魚個體雖小,但性極貪婪兇殘,經常採用襲擊的方式吞食底棲性的更小的魚,或用胸鰭挖掘與翻攪水底泥沙,尋找底棲無脊椎動物,以便吞食。
價值
藥用價值
補腎壯陽。適用於腎陽虛弱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陽痿早泄等症。
食用價值
鰕虎魚除鮮食外,作為商品的均為乾製品。通常製法為:將魚洗淨晾乾後,放入鍋內,用文火烤乾,並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黃色時取出,再曬一天即可裝袋投放市場。每5公斤鮮魚可加工成1公斤乾魚。魚乾的烹飪方法多為泡發後炒蛋、蒸蛋、氽湯或略煮後加麻油、醬油涼拌成冷盤,一貫被視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帶,它還是名貴的飲茶珍品。當地民眾每年清明前後,把捕撈之小魚,燒鹽開水(伴有茴香、茶葉、食糖等作料)熗熟,用炭火烘乾,製成魚乾後,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寬嘴微張,小眼圓睜,鰭乍而尾曲。用琴魚沏茶,猶如鮮活魚兒在杯中團團戲游,入口清香味醇,別有一番情趣
鰕虎魚 - 趣聞
鰕虎魚得脂肪肝
在江東路一家酒店吃飯,看見水缸里有一條奇怪的魚,肥胖臃腫,都游不動了,服務員說是鰕虎魚,養了半年沒人買,天天餵食過多使魚得了脂肪肝,身體越來越胖,顧客怕分量上吃虧更加不想買了。
在江東路一家酒店吃飯,看見水缸里有一條奇怪的魚,肥胖臃腫,都游不動了,服務員說是鰕虎魚,養了半年沒人買,天天餵食過多使魚得了脂肪肝,身體越來越胖,顧客怕分量上吃虧更加不想買了。
記者核實:接到報料後,記者來到這家酒店的海鮮水產櫃檯,發現這條鰕虎魚肥肥胖胖,尤其是鼓脹的腹部,和男人的啤酒肚子十分相似。敲一下玻璃櫃,別的魚類快速遊動,只有這條鰕虎魚扭動著肥胖的身體慢騰騰地游幾下,隨後又游不動了,魚唇不停地呼出氣泡。餐廳劉經理無奈地說,去年7月,飯店引進了這條鰕虎魚,當時重量是2公斤,可能因為價格較高,而且顧客對這種魚不熟悉,導致半年過去了,這條魚仍未賣出去。“飯店的其他魚類非常好賣,比如說鱸魚、鱖魚,一般每條魚在水缸里活不到2天,只有這條鰕虎魚,一活就是半年,服務員只好每天餵它吃魚食,沒想到半年過去了,就胖成這樣,前不久稱了一下,已經有2.5公斤了,尤其是腹部,又肥又軟,游都游不動了。1月15日,一位水產專家來吃飯時看了一下,說是餵養頻繁,鰕虎魚在狹小的水缸里活動少,已經得了‘肥胖症’和脂肪肝,要減少餵食,最好放進有石頭的大水缸里,增加活動量。飯店引進這條魚是為了賺錢,又不是寵物魚,沒必要這么照顧它。”劉經理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