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無線傳播模型

綜合無線傳播模型

《綜合無線傳播模型》是2015年10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青格。

基本介紹

  • 書名:綜合無線傳播模型
  • 作者:劉青格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頁數:328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1212728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引據經典與展現前沿相結合,全面闡述了無線通信的傳播預測模型,並涉及不同媒介傳播及毫米波通信等前沿技術。全書共分6章,理論分析與實踐數據相融合,對無線通信系統的Lee宏蜂窩、微蜂窩、室內蜂窩及其集成作了詳細論述和分析比較,為無線網路的設計和管理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 全書圖文豐富、語言流暢,非常適合無線通信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前沿技術研發工作者閱讀。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1章 無線通信移動信號建模導論 1
1.1 為什麼寫這本書? 1
1.2 自由空間通信和移動通信的傳播區別 1
1.3 移動信號處理 1
1.4 Lee模型發展歷史 2
1.5 基本系統運行 3
1.6 移動射頻信號:衰落信號 3
1.6.1 移動信號接收環境 3
1.6.2 信號衰落類型 4
1.6.3 衰落信號特性 4
1.6.4 平坦衰落 8
1.6.5 時延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 9
1.6.6 都卜勒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 10
1.6.7 短期衰落信號和長期衰落信號 10
1.7 頻率復用引起的共道干擾 11
1.7.1 基本概念 11
1.7.2 仿真模型 13
1.7.3 仿真結果 14
1.8 傳播衰落模型 17
1.8.1 瑞利衰落模型——短期衰落模型 17
1.8.2 對數衰落模型——長期衰落模型 18
1.8.3 無偏均值噪聲估計 19
1.8.4 萊斯分布 21
1.9 三種基本傳播機制 22
1.9.1 反射 22
1.9.2 衍射 26
1.9.3 散射 33
1.10 預測模型的套用 33
1.10.1 預測模型分類 33
1.10.2 不同大小區域的傳播預測模型 34
1.10.3 一般環境下信號強度預測的考慮因素 34
1.10.4 預測干擾信號 36
1.11 總結 36
參考文獻 36
附加文獻 39
第2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區域-區域模型 40
2.2 平面地球模型 40
2.3 Young模型 41
2.4 布林頓(Bullington)組合 43
2.4.1 衰落、對流層傳輸折射和衍射 44
2.4.2 建築和樹木效應 44
2.5 Egli模型——雜波因子模型之一 46
2.6 JRC方法 47
2.7 整合地形的粗地球模型(TIREM) 48
2.7.1 TIREM簡介 48
2.7.2 陸地傳播公式總結 49
2.8 Carey模型 51
2.9 CCIR模型 51
2.9.1 模型描述 51
2.10 Blomquist-Ladell模型和Edwards-Durkin模型 53
2.11 Ibrahim-Parsons模型 55
2.11.1 經驗公式的發現 55
2.11.2 兩個建議模型 57
2.12 Okumara-Hata模型和COST 231 Hata模型 59
2.12.1 Okumura方法 59
2.12.2 COST 231 Hata模型 63
2.13 Walfisch-Bertoni模型 64
2.14 Ikegami模型 65
2.15 Walfisch-Ikegami模型 66
2.16 平坦邊緣模型 69
2.17 ITU模型 70
2.17.1 ITU-R提案P.1546 71
2.17.2 ITU-R提案P.530-9 73
2.18 身體模型 74
2.18.1 模型1 74
2.18.2 模型2 74
2.19 總結 75
參考文獻 75
第3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I:點-點模型 78
3.1 Lee模型 78
3.1.1 Lee宏蜂窩模型 78
3.1.2 Lee單斷點模型——點-點模型 79
3.1.3 Lee模型變形 91
3.1.4 地形高度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93
3.1.5 地表形態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96
3.1.6 水增強 103
3.1.7 天線方向效應 108
3.1.8 預測數據檔案 121
3.2 微調Lee模型 122
3.2.1 地形規範化方法 123
3.2.2 測量數據特性 124
3.2.3 無阻擋情形下測量曲線和預測曲線比較 125
3.2.4 阻擋路徑的測量曲線與預測曲線比較 127
3.2.5 結論 132
3.3 改進Lee宏蜂窩預測模型 132
3.3.1 簡介 132
3.3.2 算法 132
3.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 134
3.3.4 結論 137
3.4 Longley-Rice模型 137
3.4.1 點-點模型預測 137
3.4.2 區域模型預測 137
3.5 總結 140
3.5.1 模型實施方法 141
3.5.2 模型特徵 142
參考文獻 143
第4章 微蜂窩預測模型 146
4.1 簡介 146
4.2 基本Lee微蜂窩預測模型 147
4.2.1 基本原理和算法 147
4.2.2 微蜂窩預測的輸入數據 156
4.2.3 建築對微蜂窩預測的影響 160
4.2.4 地形效應 162
4.2.5 四種情形的預測模型 165
4.2.6 測量數據的特性 166
4.2.7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168
4.2.8 整合其他屬性於模型 173
4.3 微蜂窩預測模型和宏蜂窩預測模型的整合 175
4.3.1 兩個模型的整合算法 175
4.3.2 測量數據處理 177
4.3.3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180
4.4 特定區域的模型調整 183
4.4.1 調整之前的Lee微蜂窩模型 183
4.4.2 Lee模型的調整算法 183
4.4.3 Lee模型驗證 185
4.5 其他微蜂窩預測模型 186
4.5.1 簡介 186
4.5.2 經驗(路徑損耗)模型 187
4.5.3 物理模型 190
4.5.4 非視距(NLOS)模型 192
4.5.5 ITU-R P.1411模型 194
4.6 總結 199
參考文獻 200
第5章 室內(皮蜂窩)預測模型 203
5.1 簡介 203
5.1.1 與其他模型的區別 203
5.1.2 室內射頻系統的傳播損傷和質量測量 203
5.1.3 Lee室內模型的閃光點 204
5.2 Lee室內預測模型 204
5.2.1 室內模型近中心距離的推導 204
5.2.2 單樓層(同一樓層)模型 209
5.2.3 確定室內路徑損耗斜率 214
5.2.4 Lee模型的套用 214
5.2.5 測量數據的特徵 214
5.2.6 模型驗證(測量與預測) 216
5.2.7 覆蓋與干擾之間的平衡 217
5.2.8 分析Lee室內預測模型 218
5.3 增強Lee室內模型 226
5.3.1 增強Lee模型的閃光點 226
5.3.2 研究不同情形的測量數據 226
5.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的比較 236
5.3.4 套用測量數據最佳化Lee模型 242
5.3.5 增強Lee室內模型的通用公式 247
5.4 路徑損耗經驗模型 249
5.4.1 Keenan-Motley模型(經驗)與Lee模型的比較 250
5.4.2 愛立信斷點模型(經驗) 252
5.5 ITU模型 253
5.5.1 COST 231多牆模型(經驗) 253
5.5.2 ITU-R 1238(經驗) 254
5.6 物理模型——套用衍射幾何理論(GTD) 255
5.6.1 室內射線跟蹤模型(皮蜂窩) 255
5.6.2 FDTD 257
5.7 總結和結論 260
參考文獻 261
第6章 Lee複合模型——三個模型的綜合 266
6.1 引言 266
6.2 綜合三個Lee模型 266
6.2.1 驗證宏蜂窩模型 267
6.2.2 驗證微蜂窩模型 268
6.2.3 驗證建築物內模型(皮蜂窩模型) 269
6.3 採用不同預測模型的系統設計 269
6.3.1 系統設計準備 269
6.3.2 設計參數和輸入數據 269
6.3.3 系統覆蓋 270
6.3.4 CDMA覆蓋 272
6.3.5 採用新技術的特殊區域系統設計 274
6.4 Lee綜合模型的用戶選單 284
6.4.1 Lee綜合模型的整體系統設計流程圖 284
6.4.2 室內蜂窩——Lee室內模型的點-點分析 286
6.4.3 微蜂窩——Lee微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289
6.4.4 宏蜂窩——Lee宏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291
6.5 如何套用預測工具 294
6.5.1 無線通信鏈路——信道 294
6.5.2 噪聲、損耗和增益的類型 294
6.5.3 接收信號功率與噪聲功率 295
6.5.4 計算鏈路預算所需的信息 296
6.5.5 鏈路預算分析 297
6.6 如何規劃和設計好的無線系統 298
6.6.1 理解系統需求 299
6.6.2 選擇正確預測模型 299
6.7 不同傳輸媒介的傳播預測 300
6.7.1 衛星通信信號預測 300
6.7.2 水下通信信號預測 303
6.7.3 航空通信信號預測 304
6.7.4 動車通信信號預測 307
6.7.5 毫米波信號 308
6.8 總結和結論 308
參考文獻 3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