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待行區”交警自創的新舉措,就是讓停車線後退40米,而這一新招是發明者閘北交警支隊支隊長王登海在目睹了一場交通事故後想到的。這項由閘北交警支隊發明的交管措施在天目路、烏鎮路試點半年,效果驚人,晚尖峰時段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0%,該路口每天晚高峰結束最多可提前一個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合待行
- 發明者:王登海
- 含義:讓停車線後退40米
- 時間:22年
管理方式,效果分析,
管理方式
這一創意的原理看似非常簡單,但“綜合待行區”的誕生卻並非一朝一夕,王登海用了整整22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現在全國普及的機動車左轉待行區,就是王登海在1988年首創的。
3年前的一個傍晚,王登海站在辦公室俯瞰樓下的天目路、烏鎮路路口,樓下車流一直從路口堵到共和新路和南北高架,整個天目路轉盤因此癱瘓。一位駕駛員曾對他說:“實在太堵了,有一次堵了45分鐘,尿都快憋不住了。”王登海深有體會。“上班時我是交通管理者,下班後我就是普通市民,也會被堵在路上。”王登海不止一次下班後被堵在這一路口,他看著民警拚命疏導,但卻效果甚微,有好幾次他把車停在路邊,親自到路口疏導,他意識到傳統的交通管理模式在日漸複雜的交通情況面前,力不從心。
“那時突然發生了一起事故,很普通的碰擦事故,但我卻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王登海說,那天天目路高架下行的兩輛車相擦,把兩條直行車道給堵了,路口到事故發生地形成了巨大的“廣場空間”。王登海看著這個“廣場”發愣,左轉和調頭車道的通行能力反而因為這起事故大大增加。“只看見車一輛接一輛高速通過路口,我覺得很神奇。”
從此,那個“廣場”一直在王登海腦海中揮之不去。“因為沒有直行車輛的干擾,司機進入開闊地區自然提高車速,因為事故車輛阻擋,司機可以不受道路標線的限制自由變道。那個‘廣場’為什麼不能用來蓄車?民警何不控制待行區的走向?”
經過反覆論證和專家的評估,“綜合待行區”試點在2010年年底悄悄開始,在半年內該路口沒有發生一起因為“綜合待行區”引起的交通事故。
效果分析
若推廣市區交通將全面受益 在“綜合待行區”推行後,受益的不僅僅是天目路、烏鎮路一個路口,路口暢通了,天目路轉盤以及附近的好幾個路口的交通情況都有所好轉,一個堵點的消除對交通帶來的益處是大範圍的。“不僅地面道路受益,高架道路上的擁堵也得到緩解。”王登海說。
在其他路口,“綜合待行區”是否有複製的可能?王登海表示,完全可能。一些大路口,足夠寬也足夠長,這樣的路口會堵是因為路口通行能力有限,“綜合待行區”為管理這樣的路口提供了一個充分合理利用道路資源的解決方案。
從試點效果來看,待行區越寬越長,蓄車量越大,路口通行能力也越強;從經濟成本上來看,唯一投入就是調整停車線位置,這和產生的效益相比微不足道;從管理方式來看,既可以民警手動管理,也可以通過安裝信號燈實現自動化管理;從靈活性來看,可以根據早晚尖峰時段靈活設定,“開關”都掌握在民警手中。
雖然有一些駕駛員搞不清狀況,但大多數經常從這裡通過的駕駛員已經很熟悉這一新舉措,甚至沒等民警指揮,就直接停了下來。一位司機說,他已經很了解這個待行區了,的確快,第一次他還有點猶豫,但看到別人進入待行區,他也依葫蘆畫瓢跟著,沒有民警和他解釋,也就無師自通了。
“一些不熟悉的駕駛員進入待行區看到路口導向會犯迷糊,但根據交通法規,有民警在場,導向標誌和信號燈就退到次要地位,一切服從民警的指揮。”王登海說,交警部門還將進一步完善這一系統,讓駕駛員儘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