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教育——朱永新對話杜威(上下冊)

經驗與教育——朱永新對話杜威(上下冊)

《經驗與教育——朱永新對話杜威(上下冊)》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永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驗與教育——朱永新對話杜威(上下冊)
  • 作者:朱永新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19457
  • 開本:128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杜威不僅是美國重要的教育家,也是在全世界都有影響的教育家。本書是朱永新老師對5卷本《杜威教育文集》部分內容的解讀。全書共二十一章,圍繞教育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與生活、教育的民主、興趣與教學、遊戲與教學、經驗教學、親職教育等主題來展開,進一步了推廣、傳播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使更多的人通過了解杜威教育思想,從而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全書內容通俗易懂,注重實用,對一線教師和父母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圖書目錄

導言 杜威的生平及其主要的教育命題
一 杜威的生平
二 杜威關於教育的基本命題
第一章 社會進步源於教育的變革
一切教育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
真正的教育通過對兒童能力的刺激而來
教育過程分為心理學與社會學兩個方面
對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要有深入的觀察
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
心理和社會兩個方面有機聯繫著
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
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學校生活應當從家庭生活里逐漸發展出來
教育上失敗的原因
好深刻的道德訓練
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控制太多
真正中心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改造
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
社會對於教育的責任
教師是真正天國的引路人
第二章 學校應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
學校與社會、個體與社會是統一的、協調的關係
兒童需要生動豐富的感官生活
學校應該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
兒童是中心
把參與家務變成獲得知識的機會
為孩子打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理想的家庭應當加以擴大
兒童生長不是出於偶然
兒童的四類興趣
兒童的興趣與原始生活的興趣有一致之處
有話要說和不得不說
兒童生活不亞於成人生活
想像力是兒童生活的媒介
信任兒童的生活
主要的浪費是人的生命的浪費
一切浪費都由於彼此的隔離
國小與幼稚園如何銜接?
學校的浪費是與生活的隔離
學校中各種實踐的目的
用書本或閱讀代替經驗是有害的
使各種學科互相聯繫起來
學科應該與社會生活相聯繫
要使學科成為兒童行為和品格的必要組成部分
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
遊戲是兒童精神態度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的標誌
不要讓遊戲成為單純的娛樂
幼稚園和一年級之間的連續性
作業應該在智力和實踐之間保持平衡
作業與興趣
如何培養想像力
兒童沒有自覺的意圖
兒童隨意注意的出現
兒童反省注意的出現
反省能力是受過教育的標誌
兒童智力發展的根本需要
歷史是社會生活的力量和方式的記載
歷史是間接的社會學
學習歷史不是為了聚積知識
兒童探究歷史時感興趣的問題
傳記是社會研究的一個元件
第三章 兒童和課程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
兒童世界是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
兒童的記憶力和知識領域被壓得窒息了
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
學科把兒童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
兒童與課程之間的脫節和差別
兒童和課程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
兒童心裡所激起的衝動的價值
使教材心理化
第四章 用“道德”的方法養成道德
教育是一樁公眾的事務
專門的教師應該具有權威性
道德觀念和關於道德的觀念的區別
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學之中
把道德上的考慮放在重要的地位
不能有兩套倫理原則
兒童不只是要成為投票人或法律服從者
培養有用的習慣
學校必須是生氣勃勃的社會機構
智力訓練和道德訓練間可悲的分割
重點應放在養成積極有用的習慣
兒童對自己在乾什麼應有積極的認識
社會精神會因不用而萎縮
兒童生來就有要發表、要做事、要服務的欲望
道德上的損失
歷史教學的倫理價值
按照了解社會生活的方式去教
僅僅有良好的意向是不夠的
發現並培養“性格的力量”
只是禁止是沒有價值的
教學在智力方面的缺陷
鍛鍊兒童的判斷力
讓孩子接觸優秀的建築、音樂、雕刻和繪畫作品
培養道德的可能性
第五章 興趣靠激發它的條件才能獲得
兒童本能的力量是壓制不住的
興趣是統一的活動
讓兒童擴展自己的眼界
兒童精神的滿足或寧靜
避免為努力而努力
在一定限度內阻力會喚起精力
成長中的嬰兒與實物教學課
擬人化與兒童的社會興趣
發現兒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
第六章 民主制度需要知行統一的教育
我們把學校中的學習誇大了
學習是人不可缺少的事
注意當前生長的需要
操之過急會導致傷害
保證身體的健全發展
獲得知識的真正目的
保持對好書的喜愛
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
家庭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從社會環境中學習
兒童日常經驗的意義
用獲得初經驗的方法來擴大兒童的經驗
教師和書本不再是的導師
遊戲如此自然和不可避免
通過遊戲認識世界
重視兒童演戲的本能
使人成為幸福、道德、能幹的人
每個兒童都有很強的個性
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
教育不能對兒童劃一看待
重視兒童自發的好奇心和喜歡活動的天性
學會使自己適應他人和整個社會
兒童的社會適應
使兒童學會珍惜健康
學校的課程的成就只能是極有限的
從嚮導和指揮者變為觀察者和幫手
學生如何學習公民課?
讓公民參與學校活動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產生興趣
體力勞動怎樣才有教育價值?
關注兒童的健康
“做中學”的意義
獎賞和高分充其量是人為追求的目標
給兒童獨立行動和思考的信心
學校教育滿足的只是一個階層的人的需要
民主制度需要一種教育
第七章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教育就是生活的社會延續
教育的必要性
初生的孩子缺乏起碼的能力
形成一個共同體的條件
共同體與空間距離無關
一切溝通都具有教育性
把經驗整理成一定的次序和形式
教育形式之間要保持恰當的平衡
教育是一個撫養、培育和教養的過程
信仰不能硬灌進去
人的活動互相影響
社會環境能塑造智力和情感的傾向
語言習慣的形成
榜樣的力量比格言大得多
美感和美的欣賞
間接地通過環境進行教育
明智家庭和不明智家庭的區別
學校的產生
學校的首要職責就在於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
學校要盡力排除環境中的醜陋現象
學校環境的職責在於平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成分
共同的教材使大家習慣於統一的觀點
教育中的指導、控制或疏導
我們不能強加給兒童什麼東西
一切指導不過是再指導
用強力進行控制無濟於事
兒童對認可比較敏感
一個微笑的力量
聯合起來做共同的事業
習慣支配我們,推動我們
不識字和未受教育幾乎是同義詞
教育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學校要與社會相聯繫
青少年的未來決定社會的未來
成人有時不如幼童
未成熟狀態是向前生長的力量
兒童賦有頭等社交能力
嬰幼期延長能進一步促進社會進步
順應環境與改造環境
“壞”的習慣沒有理智
教育就是發展
常態的兒童和成人都在不斷生長
不要把成人的環境作為兒童的標準
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不應停止
教育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生長的能力
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
教育不應為預備將來而忽視現在
生長是不斷地通向未來
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未來
解放兒童
遺傳與環境的關係
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
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學校的任性
教育可以從追溯既往和展望未來兩方面解釋
給全體成員以平等和寬厚的條件求得知識
教育的逐步改進能造成更好的社會
對教育目的的致命傷
有目的的行動和明智的行動是一件事
“停停、看看、聽聽”
目的必須是靈活的
合理的目的能改變環境
目的和手段不能分離
教育目的不能忽視個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
教育目的的價值
從外面強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
成人容易把自己的習慣和願望作為標準
心智的社會化
與個性相反的東西就是平庸
教育上的一個特殊任務
沒有學問就不能和別人交往
興趣就是能專心致志、全神貫注
教育不能用快樂行賄
堅強意志的人既不變化無常,又不苟且敷衍
世界上沒有過分的智力活動
沒有興趣,思考也會是草率的
承認興趣在教育中的能動地位
第八章 教育即經驗的繼續改造
知識本身不是終目的
單純活動並不構成經驗
有生長的積累經驗才具有生命力
從經驗中學習
學校中“紀律問題”的主要根源
教育兒童有意義地、雅致地使用體力
造成身心分離的方法都是機械的方法
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
什麼是思維或反思?
思維就是明顯表現經驗中智慧的要素
思維乃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技能、知識和思維不可分割
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
思維的開始階段就是經驗
困難是引起思維的不可缺乏的刺激物
靜止的、冷藏庫式的知識理想有礙教育的發展
衡量創造性的方法
理智的創造性帶來的快樂
真正的思維
愈少意識到自己在那裡施教或受教愈好
只有套用才能檢驗思想
教學法的要素
方法是材料的有效的處理
別人的經驗與自己的經驗
使每個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力量
不能把統一方法強加給每一個人
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
重要的態度是直接性、虛心、專心和責任心
反對使學生明顯地意識到他們是在學習或研究
所謂虛心就是保持孩子般天真的態度
教師為什麼熱衷於呆板的方法?
教師僅有學問還是不夠的
教材發展的三個階段
技藝和作業構成課程的初階段
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掌握積聚的知識
把知識組織到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去
心靈從疑難通往發現
比無知本身更大的敵人
科學在教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課程要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教育首先必須是人類的
教材需要加以特別的選擇、表述和組織
調動兒童的自然衝動的身體活動
沒有遊戲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學習
學生作業應該合於人性與日常經驗
主動的作業在教育上的意義
遊戲和勤奮並不對立
教育需要提供健康的休閒活動的能力
遊戲的規定性特徵不是消遣
遊戲和工作都是同樣自由的
把自己的行動在時間和空間上聯繫起來
地理與歷史學習不能遠離日常經驗
用地理和歷史解釋我們的生活
歷史和地理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地理能喚起人的想像力
不能把科學和有意義的經驗隔離開來
避免傳統的學究式的學習科學的方法
工具只能通過套用來學習
科學在人類活動中產生的影響
使科學方法深入學生的習慣
自然科學的教學可能流於形式上的練習
科學在課程中必須履行的功能
任何活動都必須運用想像力
手工活動、實驗室練習以及遊戲的教育價值
不能在各種科目建立一個價值的等級
作為一種愉快的經驗科目
應該對課程進行經常的檢查、批評和修訂
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
組織教學方法和教材的標準
不要在眾多的教育之中反而把教育遺忘
經驗的統一性或整體性
科目的工具的價值和派生的價值
為有用勞動和為閒暇生活做準備的教育
機器的發明擴大了閒暇的時間
不自由和不道德的教育
教育要逐步消除經濟情境的缺陷
第九章 教育的民主必須消除二元論
消除教育上的二元論
學會了解自己和人與事物的世界
校外活動不能犧牲目的、機智的主動性和發明能力
使學校的遊戲和工作理智化
想發現某種東西就必須對事物做一點什麼事
教育不應把人文科目和自然科目分開
重視學生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給予科學事實更大的文化價值
兒童需要有單獨活動的時間
思維和食物的消化同樣是一件個人的事情
學習不能按照一個單一的模式
科學發現的開始
真正的發現與真正的學習
不要把教和學變成一套機械的東西
一個進步的社會把個別差異視為珍寶
教育上的種種對立
職業的對立面
防止“機械的忙碌”
沒有人只是一個藝術家
教師不僅是教書匠
天下可悲的事
什麼是適當的職業?
職業好像磁鐵和膠水
人類占優勢的職業就是生活
早期的職業預備都是間接的
青年的職業準備
使工人了解職業的基礎與意義
不能把職業教育解釋為工藝教育
訓練未來工人適應變化的能力
哲學、教育和社會改造是攜手並進的
哲學乃是作為審慎進行的實踐的教育理論
品德培養是學校教學和訓練的一個目的
在困難面前堅持工作
認識學科科目的社會意義
道德和整個性格有關
威脅著學校工作的巨大危險
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
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群體
校內學習應與校外學習連線起來
學校和社會隔離的原因
做一個有用的好人
有意識的生活
道德教育重要的問題是關於知識和行為的關係
發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第十章 教育哲學通過對前提的反思以澄明教育的本質
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
教育不可少是因為“生”與“死”兩件事
教育哲學就是要使人知道所以然
時代需要教育哲學的指揮
沒有教育就沒有長進
教育與人生日用愈趨愈遠
指揮與改造教育好像駛一隻船
教育不是個人的事業
兒童就是教育的本身
如何才能當得教師、講得教育?
教育是很有趣味的事業
學科是聯絡兒童與社會的過橋
沒有興趣,自然覺得困難
好學是人的天性
製造白痴的學校制度
重視兒童求學中的苦樂
遊戲與做工對於身體的意義
遊戲能夠培養通力合作的團隊精神
遊戲具有知識教育的價值
遊戲不是擱糖的教育方法
兒童的心理與做戲很有關係
容易用做戲來幫助的學科
用演戲輸入知識的方法
做戲也可以養成道德的習慣
引起兒童有選擇的能力和安排的能力
演戲使兒童的知識影像格外明了、正確
演戲能養成通力合作的精神
工作與遊戲在兒童眼裡區別不大
教育的目的是要養成良好公民
好公民貴能互相監督和糾察
好公民的非政治的一方面
做良好公民的意義
社會的改良全賴學校
用好習慣抵抗壞習慣
使兒童有世界的眼光
怎樣使兒童變成社會的分子?
學校的生活必須處處與社會的生活有關
預備將來是教育的結果,不是目的
不是現在的長進,便是不長進
樣樣都要知道,結果一樣都不能知道
相信人的智慧可以解決種種困難
重要的是科學態度和精神
科學教育的錯處在於人事分離
兒童的習慣於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初等教育的目的在養成能力、技能和習慣
中學自身應該完全獨立
美國的學制與德國的學制
一些不容易記的名詞本身就沒有用處
應該把歷史當活的東西
讓地理歷史兩科與人生發生關係
勞動與閒暇的分離
千萬不要認定某種人天生做某種事業
教育應該用將來的工業為標準
危險的大問題是工人對於工作沒有趣味
很穩妥的職業教育的預備
沒有弊病的專門教育
教育的的、後的目的是道德教育
用知識的教育做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紙面上的道德教育能夠影響行為嗎?
知識為什麼不能影響人的行為?
責任心的兩層
現在的學校只對教員和教科書負責任
教育的問題
道德有三個部分
使每種學科都是社會的
共同的語言與共同的生活
道德教育無往不在
道德教育重要的是“個性”與“社會”的關係
學校本身就是社會生活
領袖和輔從同時互動並做
布羅克魯斯脫斯的床
第十一章 道德是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內在統一
道德不是強制的、造作的
要緊的是精神的觀念和知識能力的生長
教育程度愈高義務愈多
道德在於為人類謀公共幸福
道德問題是社會要緊的問題
情緒為人生增添色彩
人能做情緒的主人
消極的道德不如積極的道德
使思想與情緒得其均衡
青年時期,情緒強
善用群性又不失個性
同情是社會的黏合劑
同情驅迫我們做善,也能驅迫我們造孽
自愛博愛,自尊尊人
自為和為人並不是的相反
自私與不自尊是痛苦之源
尊重自己的理想主張
自培自發很要緊
助人要能使他自助、自立、自救
觀念如燈,欲望像火
制度能陶鑄人性
自由的真義是創造
心縮小了人就不能向上發展了
第十二章 是否將兒童的經驗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是區分新舊教育的根本
教育即是生活
如果沒有學習,就不能生存
文化的遺傳與改造
兒童要學的心非常深切
兒童的知識絕不是成人可以裝進去的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兒童如何學成一種語言?
要顧兒童的需要
要套用兒童原有的動作
要有好環境刺激兒童的需要
教師不過是用來輔助的、指導的
做得好樂趣自然發生
什麼才是好學生?
為什麼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
不能使人發生感情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恐嚇與獎誘的方法總不是萬全之計
教育即是生長
教育目的是把現在和“將來”結合起來
學校教育為什麼與社會越來越遠?
學習是由內部所生的自然趨向
理想的學校
教材要從成人和兒童兩個方面看
教師的目的是改造經驗
教師應有活潑又生氣的傳授
為什麼兒童一入學校活潑的精神就逐漸減少?
兒童的直接經驗從哪裡來?
校內與校外不同的地方
設法教兒童生出求知的欲望
沒有必要常常考問盤駁孩子
兒童的經驗是從他所接觸的環境生出來的
新教育與舊教育的不同根據
學校不可以只偏重讀書作文這兩層
兒童學習語言個用處是做普通的工具
必須養成到圖書館參考的習慣
歷史和兒童經驗之間有一種橋
歷史課為什麼沒有趣味?
歷史只要教授得法絕不會沒有趣味
從歷史中看見過去與現在的關係
教授歷史應該以“現在”為起點
科學不應該與人生日用相去很遠
科學以方法為要緊
科學方法須養成的是觀察的習慣
思想發展必須仔細思考不盲從
教師應當常常考查自己的成績
觀察的習慣要早早養成
科學的方法不能有一點苟且
制馭環境必須採用分析的方法
社會問題的分析
養成綜合的習慣
科學是應人生實際需要而起的
教授科學應該把照顧兒童的經驗興趣和系統性結合起來
國小校里做職業教育犧牲太大
一切教育都帶有職業的性質
一國的命脈在那些不被注意的小店鋪上
凡是徒弟夥計等總要與學校有一種關係
要有傳播知識的機關
實業必須教育
人應當閒逸,也應當工作
自由和訓練的衝突
從訓練生出來的流弊
真正的訓練
養成兒童的公開心
兒童應該曉得知識沒有達到止境
創造發明是在方法上
學校里要培養注意的能力
把校內的學科與校外的生活聯結
學校里必須使兒童有自由選擇的機會
沒有責任心就沒有自由
要利用和滿足兒童的欲望
“道德”與智育有關
第十三章 平民教育即全民教育、全人教育
什麼叫平民主義的教育?
把個人所有的特性各各發展出來
個性的發展,是共和國家的基礎
人人須共同作業
人民求學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
教育所以發展人之天賦,故必注意其個性
對於生徒之個性,必詳密觀察
教師要研究知識的利用方法
教育之目的在使個人完全發達
教育之真義
不能使學生套用,必無一毫成效
因材施教、臨機應變,始可謂活教育
為教師者當養成自動之能力
教育不應該摧毀兒童固有之本能
教師方法不當會摧殘兒童的本能與責任心
當以兒童為教學中心
有知識若不能套用,與無知者等
陶冶無數兒童之責任,全在一般之教師
遊戲的作用
使全國小孩子都得到遊戲運動的機會
注重手的活動
注重天然物象的觀察和實驗
教育不應該“只養成一種記憶力”
不要隨著人家亦步亦趨
舊教育的特點是注入主義
公民的四種資格
學校不只是學生專門求學的地方
學校里要有正當的互助精神
要學得處世的手段和方法
德育問題無往而不在
良好品格應以良好習慣養成之
養成社會道德之方法
真正之學生自治
從錯誤中成長
女子的教育很重要
公共體育場、公園等很可以培養精神
學校體育要促進社會體育
體育健全,智德兩育自然可以圓滿
社會的改良全在學校怎樣培植學生
培養自治的精神與人格
人的精神必借教育而發達
教育創造國家和社會的幸福
城市與鄉間應該受同等的教育
教育與實業要和衷共濟
把實業當作發展教育的利器
高等學問必基之以國民教育
無國民教育,則人無團結力
以國民教育為神聖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特性
一切精神作用,內容很是複雜的
一歲至三歲所受天然之教育
學校教育必因校外之教育而利導之
教者要察學者之需要而納之
不見之於行事,乃無用之學
教育要義在以書本合經驗
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驗
兒童得天然環境社會環境陶冶之力居多
不能把知識強納兒童腦中
兒童智識能以小及大,以近及遠
完全無憾之教育者
學校自然有保守的傾向
拿教育來改造社會
教授兒童須知他們必定有一種需要
學校為什麼把聰明活潑的精神消滅於無形?
用藏雞蛋的方法教育兒童行不通
活動兒童的五官四肢
越是普通,才越是原理
第十四章 通過職業而教育以消除勞心勞力對立
打破智識界和勞動界的階級分隔
提倡職業教育應該顧及社會和國家
資本家也應該受教育
勞動家的教育要從大處著想
應該注意利用勞動者的餘暇
教育的仇敵就是讀書與工作分途
不能輕視鄙棄專門教育
為國死容易,為國生很難
第十五章 教師即教育家
教育領袖的三要素
教育家的三種知識
老教師不繼續研究很危險
學校的“空氣”
教育家須明白所做的事業對於社會的關係
信仰為物,有價值
教員應當常常帶一本日記簿
師範生的精神
領袖的兩方面責任
教育者應有的精神
知識是無量的
求學的不同境界
學校的中心是學生,不是科目
同天真爛漫的兒童往來是更快樂的事情
國小教員對於社會的責任很大
學校同社會,是息息相關的
今日的學校同將來的社會很有關係
引起學生求智心的興味很要緊
改造社會,是教師的天職
教科書不過為教育者陶鑄學生人格之一器械
做教師的人重要的性格就是熱心
無論哪種職業都有它自己的精神
要有同情的、互助的精神
各種職業中重知識的就是醫學與教育
職業精神發展過程中的大阻力
如何承認教師職業是高尚、可敬的
教育有三個要素
教育的目的是造成社會上有用的分子
教育要順著社會的潮流走去
社會變遷對教育的影響
為什麼教師不能進步?
把對於知識的愛力傳染到兒童身上
教師要努力將自己造成一個學者
教師必須研究心理學
自然科學使人的生活和社會的趨勢兩相順應
自然科學可以用適當的方法教給兒童
學校應當適應兒童的本性
舊式教育使學生對於求學上不甚注意
學一事就得一事的好處
遊戲是利用兒童天性的好方法
中國的教育可以多設幼稚園
二百萬兒童與四百萬大兵
手工的重要目的
拿教育做發展本能的工具
第十六章 培育智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智慧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東西
生長自身才是的“目的”
教育總是重視將來而輕視現在
作為人生要務的教育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能獲得進一步的教育
人的社會性的心臟在於教育
解放和發展各個人的能力是檢驗政府的標準
進步學校與傳統的學校的不同
共同的精神和目標
再沒有什麼比教育更為危險
分等的需要是智商測驗重要性的根據
應該重視特殊的能力
活動和結果的質比任何量的因素更為重要
可能的東西比已經存在的更為重要
學習至少包括三個要素:知識、技能和品格
提出新問題、新研究的智力工作
增進對教育的理智的控制和理解
教育科學的意義
實踐是檢驗教育的位的標準
教育科學不是獨立的
教育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種資源
教育是自治的
科學使從事教育的人更聰明
教育的發現永遠在進行之中
教育是一個無止境的圓形或螺旋形的東西
第十七章 反省思維是內含結果的連續性思維
一些學校存在著課程繁多的弊病
科學的思維態度同兒童和青年的學習相關聯
反省思維是一種好的思維方式
反省思維是連續性的
思維實際上是信念的同義語
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
反省思維把信念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
反省思維和一般的思想具有顯著的不同
思維由某種事物作為誘因而發生
思維的價值
文明人和野蠻人的不同
思維需要細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導
培養靈敏的好奇精神和自動的追求意識
真誠熱情的態度乃是一種理智的力量
理智的責任心是真誠的保證
為了進入科學的王國,我們必須變得像小孩子一樣
避免教學中的獨斷主義
在各個方面都反應緩慢和愚笨的人是相當稀少的
有時反應的遲緩與思考的深入緊密相聯
研究一些名人傳記是有益處的
任何學科都可以成為智慧型的學科
“觀念的連續”與理智的力量
把思想放在掌握學科上面
檢驗思維的準繩
發現和安排有價值的作業
疑惑是科學和哲學的創造者
激發求異精神並使其保持活力
為學生留下終身智力影響的教師
養成基本和持久的習慣、態度和興趣
榜樣比訓導更為強大有力
教師人格的影響和課業的影響是完全融合的
不要以己度人
不要過分地依靠教師的個人影響
訓練性學科可能脫離實際
技能性學科容易變成純機械式的
知識如何轉化為發展智慧?
靠記憶得來的知識與靠思維得來的知識
兒童重要的事情是他同父母姐妹的關係
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
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稱之為知識
反省思維的習慣訓練要從兒童開始
真正的自由是理智的
良好思維習慣的核心
實際的反應能使模糊的東西變得清楚易懂
學校為什麼不能發展理解的能力?
只有理解才是真正的學習
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對觀念的關係要有濃厚興趣
事實與意義不能夠分離
完滿的思維活動的條件
教育應該是經驗的解放和擴充
控制身體是一個理智的問題
兒童的社會適應很重要
語言是社會適應的重要的工具
兒童很少是通過有意識的模仿來學習的
成人在兒童心智的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遊戲態度比遊戲本身更為重要
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去判斷兒童活動的價值
不要把遊戲和工作截然分開
幫助兒童擴展和更精確地認識現存事物
兒童眼中的世界充滿著神秘和希望
引起兒童興趣的事情
有啟發意義的、開發人心智的實驗方法
僅憑興趣還是很不夠的
把人的思想引向一個新的境界
學習新經驗應注重兒童已經熟悉了的東西
較好的是好的之敵
培養兒童的思維習慣
理論思維不是比實際思維更高的類型
不應當強行把所有的學生納入一個類型或模式之中
教育的目標在於取得兩種思維的平衡
真正的無知是更為有益的
語言的三種用途
指導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語言
只有採取主動的活動,才能明確文字的意義
兒童的心智為什麼會趨於狹隘?
如何讓學生們掌握豐富辭彙?
教師有壟斷連貫敘述的習慣
不應該打亂教材的完整性
強調避免錯誤導致的後果
第十八章 教育不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
觀察應包含主動的探究
觀察應當引進戲劇性的懸念因素
觀察應具有科學的性質
如何通過知識的傳授獲得理智的財富?
不能滿足於粗枝大葉和呆板無效的觀察
任何思維都有獨創的成分
不要讓教材成為妨礙有效思維的障礙物
講課方法是對教師能力的嚴峻考驗
心智不是一張自動地吸收和保存墨水的吸墨紙
講課的三個目的
講課應當成為一種情境
給學生留下持久的印象的教師
令人生厭的、敷衍了事的教師
教科書必須用來作為手段和工具
運用舊材料解決新問題
不要把上課變成猜謎遊藝會
不要打斷觀念的連續性
把舊材料放在新材料所提供的新框架之中
對未來的課題應有更多的詢問
允許學生有從容不迫的思想上的消化的機會
教師是領導者
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心智的研究者
教師必須對個人所教的學科有特殊的準備
對任何學科教學的檢驗標準
有意識的總結和組織是必要的
關注微妙的潛伏期
遊戲不能變成“傻淘傻鬧”
工作不應該變成苦役
把自由的遊戲和認真的思考結合起來
真正的教師就是藝術家
思維必須用來對付新的、不確定的和疑難的問題
真正的傳播知識包含著思想的傳導
第十九章 將學校建成微型共同體
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距離總是那么巨大
學校是一個小規模的合作化社會
需要分級的是材料,而不是學生
傳統課程在智育方面的極度貧乏和缺乏組織
在兒童當前的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
不要造成課程內容的臃腫和膚淺
課程的軸心
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應付未來
民主的思想並不黯淡
民主是一種共同生活方式
科學和技術都不是非人格的宇宙的力量
新科學從距離人生事務遙遠的事物上開始
用一個自由的精神去鼓舞職業教育
科學、教育和民主目標合而為一
啟發是從經驗和觀念的交流中得來的
教育不是的工具,但它是的工具
美國的家庭和東方的家庭根本不同之處
得力的統一利器就是公立的中國小校
第二十章 教育是在經驗中,由於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
教育哲學的任務
思考教育本身的含義
新教育和進步學校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批評
新教育實踐中所蘊含的教育哲學
自由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不能把經驗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來
進步教育不是無計畫的隨意蠻幹
只有教育改革家和革新者才感到需要教育哲學
新教育同生長的原則協調一致
過分縱容兒童的影響
教育和經驗必須聯繫起來
重要的態度是能養成繼續學習的願望
樸素的常識和判斷力
教育應當是一種永遠現時的過程
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教育計畫的堅定性與可變性
教育要創造自我控制的力量
教育是合作而不是命令
新教育學校的一條格言
生長的連續性原則必須成為教師的座右銘
教育者要使自己有一種往前看的長遠目光
關於知識性教材的選擇和組織
少年兒童的經驗集中於一些人和家庭之中
新教育的道路是一條更艱辛和更困難的道路
我們所缺少的是純粹的和簡單的教育
進步教育運動廣泛顯著的成就
舊教育根本的權威主義還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繼續存在著
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進步教育的本質是不斷進步
“新”總是相對的新,而不是的新
改變習慣是一個緩慢的、困難的和複雜的過程
訓練方法形成品格
為了創造一個民主社會,我們需要一種教育制度
第二十一章 現代教育的趨向
學校就是縮小的集中的社會
辦教育還是應該指導利用孩子的本能
使兒童發生當前的愉快滿意
學校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社交的天性
心理學和教育學不是包醫百病的教育神方
舊式的知識論如同守財奴的積財觀念
知識的價值,全在它的實用
舊式的知識論在教育上發生的惡果
硬裝食物到雞鴨肚子裡去的教學方法
博學而無用的知識貴族
守舊的風氣與古人的教訓
不能把知識看作獨立存在的現成物品
現在的母教
現在的新教育是拿兒童做起點的
使學生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社會生活
應該把當國小教員認作一件寶貴的終身大事
一國的教育,決不可胡亂模仿別國
科學的發達來自活動的天性
利用科學教育和物質文明增加人民的幸福
教員要既熱心又有方法
舊教育的缺點在以“科目”當作“目的”
選擇教材的兩種標準
學生沒有不喜歡求知識的
當拿教材作為一種富強國家的緊要的工具
養成一種有生氣的兒童和青年
為什麼要注重女子教育?
現在的女子,是未來的母親
學校要培養主動的道德
運動、手工與人身體有關係
中國的兒童總嫌不活動
培養新國民精神宜在體育入手
大學的重要不在它所教的東西
大學與公共利益
主題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教授。曾任蘇州市副市長、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等。
出版有多部著作,並被譯為英、法、日、韓、俄等27種文字。由他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在全國推廣,至今已有8300多所實驗學校、800多萬名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以行動悄然改變著中國教育。2020年榮獲國際兒童讀物聯盟首屆IBBY-iRead愛閱人物獎,2022年獲全球教育將“一丹教育發展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