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身痛,中醫病名。是指婦女每逢經前、經期或經後,出現以身體疼痛為主症者,稱為“經行身痛”,其特點是身痛每隨月經周期而發,經淨後逐漸減輕,嚴重者則經淨數日仍身痛不止。多發於行經期婦女。相當於西醫學的經前期水鈉瀦留。本病預後一般良好。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經行身痛
- 主要病因: 血虛血瘀
- 疾病分類: 婦科
- 發病部位: 全身
- 西醫病名: 經前期水鈉瀦留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婦女每逢經前、經期或經後,出現以身體疼痛為主症者,稱為“經行身痛”,其特點是身痛每隨月經周期而發,經淨後逐漸減輕,嚴重者則經淨數日仍身痛不止。
歷史沿革
早在《女科百問》即有“經水欲行.先身體疼痛”的記載,主要責之於陰陽氣血之盛 衰,謂:“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血氣不足,經候欲行,身體先痛也。”並以“趁痛飲子”治療。《陳素庵婦科補解》提出:“此由外邪乘虛而入,或寒邪,或風冷,內傷沖任,外傷皮毛,以致周身疼痛。”龔信在《古今醫鑒》認為本病因“勞力太過”或“情志所傷”。《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根據身痛在經後,經前辨虛實,指出:“經來時身體痛疼,若有表證者.酌用前麻黃四物、桂枝四物等湯發之;若無表證者.乃血脈壅阻也……若經行後或血去過多者,乃血虛不榮也。”在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認為,某些患者經前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雌激素水平增高,或雌激素與孕激素 比值異常造成經前期水鈉瀦留,引起骨骼肌及關節周圍組織充血水腫,從而出現全身關節疼痛。
病因
經行身痛的發生,多由於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或素體虛弱,經期衛外不固,風寒之邪 乘虛侵襲;或氣滯血瘀,經絡痹阻,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病機
1、血虛素體血虛,或大病久病後,以致氣血兩虛,經行時陰血下注胞中,氣隨血泄,肢體百骸缺乏營血灌溉充養,經脈失養,不榮身痛。
2、血瘀素有寒濕稽留經絡、關節,血為寒濕凝滯,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因寒凝血瘀,經脈阻滯,以致氣血不通而身痛。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行經期間或經行前後,肢體疼痛酸楚不適。
2、隨月經而呈周期性發作2次以上。
3、局部無紅腫,關節無畸形。
病證鑑別
1、三痹:以關節或肌肉酸楚、重著、疼痛為主症,無行經期周期性發作的特點。
2、旭痹:以關節晨僵,小關節對稱性、多發性腫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直變形為主症,疼痛無行經期周期性發作的特點。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氣血虛實來辯證。氣血兩虛證為經期或行經前後肢體疼痛酸楚,或麻木不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經行量少色淡,舌質淡,苔薄,脈弱;寒濕凝滯證為經期或經行前後關節疼痛,酸楚重著,腰膝尤甚,得熱則舒,月經後期,量少不暢,色紫有塊,舌苔白膩,脈沉緊。
治療原則
本病以養血益氣活血為治療原則。
證治分類
1、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遍身酸痛麻木,肢軟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 頭暈眼花,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養血益氣,肉筋止痛。
代表方:當歸補血湯加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
方藥:黃芪、當歸、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
2、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腰膝、肢體、關節疼痛,得熱痛減,遇寒疼甚,月經推遲,經量少, 色黯,或有血塊,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緊。
治法:活血通絡,益氣散寒止痛。
代表方:趁痛散《經效產寶·續編》。
方藥: 當歸、黃芪、白朮、炙甘草、桂心、獨活、牛膝、生薑、薤白。
其他療法
(1) 毫針:治法:舒筋活絡,化瘀止痛。取穴:腎俞、大腸俞、白環俞、太溪、委中、昆 侖、阿是穴。手法:平補平瀉。得氣後可加溫針、電針。
(2) 耳針:取穴:腰骶椎區、神門、腎、皮質下。操作:毫針中強刺激。隔El一次。10到15次為一療程。
(3) 艾灸:取穴:腎俞、委中、阿是穴。手法:艾條溫租灸10—15分鐘,或用隔姜灸l到3壯。每日1—2次。
(4) 刺絡拔罐:取穴:阿是穴。手法:局部壓痛點用皮膚針叩刺出血,加拔火罐。用於血瘀型。
轉歸預後
本病治療得當,疼痛可減輕。
預防調護
1、加強體育鍛鍊,增強抗病能力。
2、經期充分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避免著涼、淋雨、游泳、涉水等。
3、注意飲食調節,忌食生冷、滋膩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