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檢測法

近代研究發現,人體或動物的體表經絡、腧穴部位皮膚電阻或電位不同於非經穴部位,並隨相應臟腑功能的變化而變化;後來又進一步發現,機體體表經絡、腧穴部位不僅在電學方面,而且在光、聲、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異性,經穴的這些特異性,為經絡的客觀顯示和探測提供了可能,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經絡檢測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絡檢測法
  • 外文名:Meridian detection method
  • 分類:中醫學
  • 方法:皮膚電阻和電位檢測法等
皮膚電阻和電位檢測法,同位素示蹤法,循經聲信息檢測法,光檢測法,以針效阻滯定位檢測法,

皮膚電阻和電位檢測法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國內外學者對於經絡的研究比較集中於皮膚電現象上,主要是測定經穴上的皮膚電阻。工作表明,經穴部位都呈低電阻性。這些穴位的沿經排列,當時被認為可證實經絡的客觀存在。既然是低電阻,電流即易通過,因此在日本又稱經絡為良導絡。我國學者近年來又對皮膚低阻點的檢測方法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進,並對檢測方法的可靠性進行系統論證,通過對14經脈的測試結果,證明皮膚低阻點的分布基本是循經的。低阻點密集分布,沿經排列,但並不連續,結果穩定,可以重複。
也有人對經絡皮膚電位進行了研究,認為在反映經絡或內臟器官功能活動方面,皮膚電位可能比皮膚電阻更有意義。因為皮膚電位的活動可能是活組織代謝過程的表現,而皮膚電阻則可能是機體對外加電流通過組織時所表現的一種物理特性。通過一些實驗表明,穴位與非穴位的皮膚電位差異也較明顯,可作為檢測經穴的一種方法。

同位素示蹤法

60年代初,我國學者即已開始套用放射性同位素檢測經絡的循行路線。發現在人體的穴位上注入P32,通過蓋膠計數器記錄放射性的強度,可以觀察到經絡循行路線上的放射線強度較其兩側旁開的對照部高位。所測試的十二條示蹤軌跡與古典醫籍中所描述的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基本一致。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同位素示蹤的研究開拓了新的前景。近年來,羅馬尼亞、法國、中國的學者都先後套用r-閃爍照相技術對此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如將99mTC高鎝酸鈉注入穴位,以大視野數字r照相機進行記錄,可以觀察到各種現象。
①注入四肢穴位的同位素可循經遷移30~110厘米,其中長者可從四肢上達軀幹。在軀幹部穴位注入同位素亦可在不同程度上循經向上下遷移。同位素遷移的軌跡主要位於皮下。
②穴位注射時同位素開始移行的潛伏期平均為31.29秒,移行的速度為3.5~76厘米/分,各經之間有一定差異.在非穴位部注射時,同位素淤積於注射部位,之後,逐步趨向其鄰近的經脈,再循該經脈繼續循行。
③同位素的示蹤軌跡與古典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基本一致,吻合率在70%以上。
④在同一肢體的兩條經脈的穴位上注入同位素,可同時顯示出兩條行程不同的軌跡。
⑤同位素遷移過程中可以看到經絡學說所描述的某些特點,針刺可使遷移的潛伏期縮短,清除率增加,標記經穴與示蹤軌跡的吻合度提高。
⑥在猴、狗等動物肢體上也可觀察到類似的同位素示蹤軌跡。
⑦上述同位素示蹤軌跡與淋巴循環和神經乾無直接關係,與血管的關係則密切而複雜。
結果表明,套用穴位注射同位素的方法可顯示與古典經絡循行路線大致相同的示蹤軌跡。結果直觀、穩定、可重複,是近年來經絡研究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進展。

循經聲信息檢測法

以四個探頭同時進行記錄,觀察到刺激穴位引起的低頻振動可沿經絡的路線傳導,其軌跡與古典經絡路線基本吻合。信號的頻域在8~97赫之間,其高峰集中於30~40赫,以定量的低頻信號直接輸入穴位,新輸入的信號也可循經傳播,在經脈線上各個部位所接收到的聲信號的強度,與其兩側旁開對照點都有顯著的差別。結果穩定,可以重複。

光檢測法

1)體表超弱冷光檢測 以體表超微冷光信息為指標,觀察到高發光點也基本上是沿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而分布的,經上發光點的強度明顯高於其兩側旁開對照點。發光強度與年齡、體質有關,不同部位發光強度不同,井穴部位的發光強度大於其他穴位或非穴部位。某些疾病患者在不同經穴上的發光強度也有不對稱的變化,與健康人比較有顯著差異。
2)經絡紅外線成象技術 一切物體(包括有機體)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6℃)時,它內部的分子就會因熱運動而向空間放射紅外線,其放射量隨物體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紅外線也是物體(或有機體)內能量變化的一種信息,用最高靈敏度的探測器,可將這種信息轉換成等量的電信號,經電子裝置處理後加以顯示,這樣“不可見”的紅外線便可轉換成可見的圖像。針刺得氣時,相應的經、穴常出現“熱感”或“涼感”,在螢光屏上也相應出現亮帶或暗帶,其顯示的路線與古典經絡相符,而不同於神經或淋巴的走向。此方法為經絡的顯示提供了一條途徑。

以針效阻滯定位檢測法

這一檢測方法的原理與採用各種生物物理指標檢測的方法完全不同。它建立在針刺效應的基礎上,而且也只有在針刺過程中方能檢測出來。
在循經感傳線上施加壓迫即可將感傳阻滯,感傳帶被阻滯,針刺的效應亦隨之顯著減弱或消失,但壓力必須施加在感傳線上。壓迫感傳線兩側的對照點和身體的其它部位則對感傳和針效均無影響。利用循經感傳的這種特點,以針刺效應為指標,即可在體表測試出一系列的陽性阻滯點(壓迫該點,針效顯著減弱或消失)。將這些陽性阻滯點連線起來,便能繪出一條軌跡,其行程與受試者的感傳路線一致,與經絡的循行路線也基本一致。由於壓迫循經感傳線上的任何一點,都可將感傳和針效阻滯,因而所測得的實際上是一條連續不斷的軌跡。這一檢測方法,最初是建立在感傳顯著的受試者身上。但同樣也適用於沒有感傳的受試者。只要針刺的效應顯著,便於記錄,即使沒有感傳,沿著經絡循行的路線施加壓迫,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是一種可以普遍套用的檢測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