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學的新視野——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是200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少傑。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社會學的新視野——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 作者:劉少傑
- ISBN:7-80190-787-6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經濟社會學的新視野——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作者:劉少傑
出版時間:2005-10
叢書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
頁數:302
書號:7-80190-787-6
關鍵字:經濟社會學|理性|感性|選擇
開本:16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經濟社會學視角對選擇行為開展了一般理論到經驗事實的豐富研究,不僅思考了社會學和經濟學對理性選擇研究的學術演化和理論實質,而且在揭示理性選擇研究利弊得失基礎上提出了感性選擇概念,認為人們的選擇行為在很多條件的限制下,不僅是一種有限理性選擇,甚至常常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開展由感性意識支配的選擇行為。尤其在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象徵、模仿、從眾和習慣等因素在選擇行為中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圈子社會、熟人社會和禮俗社會中的感性選擇就更為廣泛。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論闡述和深入具體的經驗研究,為讀者展開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論視野,以選擇行為研究為核心,論及社會轉型、制度變遷、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社會重建、社會理性化和區域發展戰略等多方面問題,對於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經驗研究都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目錄
序………………1
第一章 導論:突破邊緣化的理論選擇…………………1
一 經濟學向社會學領域的擴張……………………1
二 經濟學擴張的現實根據…………………………3
三 固守中心地位的三種方式………………………5
四 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回應………………………8
五 從庭院走向堂奧的選擇…………………………10
第二章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研究的拒斥與認同…………13
一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的拒斥………………………13
二 引入理性選擇研究………………………………17
三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地位………………20
第三章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視角轉換…………25
一 尋求微觀與巨觀的綜合…………………………25
二 法人與組織的理性選擇…………………………28
三 目的理性選擇的悖論……………………………30
第四章 實質理性、形式理性與過程理性………………33
一 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界定……………………33
二 從形式理性到過程理性…………………………37
第五章 過程理性內容與形式的缺失……………………42
一 經濟學邏輯的先驗性……………………………42
二 感性的經濟行為…………………………………45
三 嵌入性與可視性結構……………………………48
第六章 感性意識的選擇性………………………………53
一 感性意識中的注意選擇…………………………53
二 感性意識的形式與地位…………………………58
三 感性意識的能動性和選擇性……………………61
四 感性意識的實踐性與歷史性……………………63
第七章 感性選擇的根據與邏輯…………………………67
一 感性的壓抑與反抗………………………………67
二 感性選擇的根據…………………………………72
三 感性選擇的邏輯…………………………………75
第八章 體驗經濟與感性選擇的確證……………………79
一 別開生面的體驗經濟……………………………79
二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意識…………………………83
三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選擇…………………………86
第九章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90
一 感性選擇概念的緣起……………………………90
二 感性選擇的地位…………………………………93
三 感性選擇的特點…………………………………96
第十章 經濟生活中社會選擇方式的變遷………………100
一 社會選擇同人與社會關係………………………100
二 從倫理感性選擇向政治理性選擇的轉向………108
三 從政治理性選擇向經濟理性選擇的轉向………117
四 經濟理性主導下的經濟感性選擇………………124
五 選擇方式變遷中的人與社會關係………………130
第十一章 中國社會秩序的理性化困境…………………138
一 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的理性化……………………138
二 工具理性化與倫理理性化………………………140
三 兩種理性化的衝突與協調………………………144
第十二章 社會理性化的感性制約………………………149
一 理性期待中的和諧社會…………………………149
二 社會理性化的形式與根據………………………153
三 社會理性化的感性化前提………………………157
第十三章 社會互動中的社會資本………………………162
一 階級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162
二 關係論、集體論與行動論………………………168
三 互動論基礎上的理論構架………………………173
四 面對中國社會的社會資本研究…………………179
第十四章 實證社會學調查的理論前提…………………185
一 社會學調查理論前提的失落……………………185
二 理論追求的客觀性與倫理社會的主觀性………190
三 主觀因素客觀化的社會網理論…………………192
四 語言社會學、社會批判論和社會理解論………195
五 植根中國社會的理論前提………………………199
第十五章 體制改革中的制度衝突………………………201
一 下崗分流…………………………………………201
二 下崗不離廠………………………………………205
三 制度場效應………………………………………209
四 產權改革困境……………………………………212
五 結構變遷中的制度衝突…………………………215
第十六章 發展資源的多重枯竭…………………………218
一 配置性資源抽離…………………………………218
二 自然資源枯萎……………………………………221
三 資源枯竭綜合症…………………………………223
四 尋找接續產業……………………………………225
第十七章 衰落貧乏的再就業資本………………………229
一 衰落的人力資本…………………………………229
二 貧乏的社會資本…………………………………236
三 下降的政治資本…………………………………242
第十八章 舉步維艱的感性選擇…………………………246
一 理性選擇的限制…………………………………246
二 興旺的“足療店”………………………………249
三 悲哀的“啃老”現象……………………………251
四 無可奈何的感性選擇……………………………254
第十九章 分化重組的社會結構…………………………265
一 階級結構分化……………………………………265
二 組織結構重組……………………………………268
三 心理結構震盪……………………………………272
第二十章 振興東北的社會基礎…………………………275
一 一體化的社會基礎………………………………275
二 社會基礎的錯位…………………………………278
三 社會基礎的定位…………………………………280
四 重建社會基礎的路徑與內容……………………282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與“再工業化”的戰略誤區………285
一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與實質………………………285
二 “重化工時代”與東北的“再工業化”………288
三 長春市產業格局的戰略定位……………………290
參考文獻………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