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自貿區”建設……為了擺脫國內外各種客觀因素對經濟造成的下行壓力,我國近年來對擺脫經濟困境進行了深層思考,大膽設立了各種經濟“試驗田”,意圖通過這些區域經濟成長帶,為中國經濟崛起尋找新的突破口。
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各個省、市似乎都多了幾張拿得出手的名片,例如西藏是“一帶一路”重要視窗,天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湖北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腹地,福建是海外貿易重要樞紐等等,我國的經濟成長極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現狀,機遇,
發展歷史
從各地的要職來看,當前經濟成長帶的布局與1980年開始建立的首批經濟特區不同,經濟特區的建立是以點實施的,而且實施的範圍小、城市少,最終的發展也未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國的基尼係數反而在一段時間內越來越大,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
現在各地都成為發展道路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夠實現協同發展,“一帶一路”興起之後必然實現“自貿區”的發展,“自貿區”的發展又將推動水運、陸運、海運的進步,從而加速類如“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的共同發展。注意,前提是“如果能夠實現”,那么我國從東部到西部、從南方至北方、從沿海往內地的人們,都能享受到這些政策帶來的惠利。
現狀
最初的5個經濟特區中,靠近香港的深圳非常成功,隔海相望的廈門以及旅遊勝地海南都有突出表現,挨著澳門的珠海並不出眾,而汕頭似乎已經被人們淡忘。不同經濟特區的發展和落寞,未來必將顯現在“自貿區”、經濟帶等各種區域,發展也將參差不齊。
當前,各地都在展現自身的優勢,至今沒有見到挖掘自身不足的地方政府,單純的進攻勢必會造成防守的漏洞,基礎建設中薄弱的環節所展現的短板效應,會將辛辛苦苦建設的成果毀於一旦。
在我國一度以房地產為國家戰略發展的情況下,各種政策已經成為“有地就是王道”,在老百姓和投資方的眼中,哪裡成為“自貿區”哪裡的房價必然大漲,哪裡成為經濟帶哪裡的土地必然值錢,增長極成為發展保底,靠地吃飯的思維,至今仍舊令大多數企業沉寂在“土地”的美夢中,而不思索如何進行升級換代來降低生產成本、最佳化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質量。
機遇
而在我國貧富懸殊依然大的情況下,大量的增長極有可能會將其所在區域的貧富懸殊擴大化,這是因為增長極會將周邊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轉移到其中,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而且不確定能否帶動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也不能過度樂觀。
在政策密集下發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預計後續還有接二連三的政策出台,企業和地方政府要做的不僅僅是趁著政策東風,而是要思考如何將政策轉化為生產力,打造優質的產品。對此,筆者始終堅持質量為重,比如幾乎不打廣告的“老乾媽”並沒有享受“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優惠政策,就是通過過硬的產品走出了國門。這直接反映出質量是經濟成長的根本,拋開質量不談而高談新常態新政策,是膽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