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想簡史:從重商主義到貨幣主義(修訂版)

經濟思想簡史:從重商主義到貨幣主義(修訂版)

一部與眾不同的經濟史教科書:呈現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經濟思想史,回顧了17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思想簡史:從重商主義到貨幣主義(修訂版)
  • 作者:[意]賈尼·瓦吉(Gianni Vaggi),[澳]彼得·格羅尼維根(Peter Groenewegen)
  • 原版名稱:A CONCIS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FROM MERCANTILISM TO MONETARISM (REVISED EDITION)
  • 譯者:彭哲
  • ISBN:978-7-121-32153-5
  • 類別:經濟管理
  • 頁數:436
  • 定價:78.00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170×24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前言,精彩書摘,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賈尼·瓦吉和彼得·格羅尼維根簡要呈現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經濟思想史,回顧了17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歷程。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古典政治經濟學(1600—1870年)”和“現代發展(1870—1960年)”。
第一部分以“剩餘理論”的發展作為線索。其中,重商主義者強調貿易,認為剩餘來源於貴金屬形式的貿易順差;而重農主義者認為,剩餘來源於自然的生產力,只能在農業領域產生;而其後的古典經濟學家則認為,勞動是剩餘的來源。
第二部分涉及的內容更為豐富。其中,興起於19世紀的邊際主義,為現代經濟學奠定了微觀基礎;而其後的經濟學家對貨幣、利息、經濟周期、經濟成長、政府干預等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使總量經濟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本書的每個章節都討論了一名或多名重要經濟學家的主要貢獻,並在各章結尾部分簡要給出了延伸閱讀建議。本書涉及的經濟學家不僅包括凱恩斯、馬歇爾、配第和傑文斯,也包括知名度稍遜的理論家,如加利亞尼和杜爾哥。

作者簡介

賈尼·瓦吉(Gianni Vaggi),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同時兼任歐洲合作與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瓦吉曾發表多篇論文,還撰寫了兩部專著:《弗朗索瓦·魁奈的經濟學思想》和《從債務危機到可持續發展》。
彼得·格羅尼維根(Peter Groenewegen),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撰寫了多部經濟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廣受讚譽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傳》,杜爾哥主要經濟學論文的翻譯文集,以及格羅尼維根本人的三卷本經濟史文集。1989年至2003年,格羅尼維根任經濟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期間,他編輯了一系列經濟與倫理、女性經濟學、醫生及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會議文集,重印了一系列經濟學經典著作。2005年,格羅尼維根因在經濟史方面的研究貢獻,被經濟史學會授予傑出研究員的榮譽稱號;同年,其貢獻得到歐洲經濟史協會認可,由此成為該協會的榮譽會員。2010年,格羅尼維根當選為澳大利亞經濟學會和澳大利亞經濟思想史學會的傑出研究員(後者由他本人於1981年協助創立)。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經濟史教科書嗎?是的。它簡明、清晰、信息豐富,最重要的是,它嘗試把現在與過去明確地聯繫起來。為了實現最後這項目標,本書把古典思想、邊際主義思想的特定層面與當前的思考和爭論聯繫了起來。本書既按照問題進行討論,也按照作者進行處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問題與今天的研究依然相關,因此,建立現在與過去的聯繫並非難事。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來回顧本學科的發展,能使大家輕鬆領悟經濟學巨擘們留下的遺產。這樣,了解過去就具有了有益的目的。對當代經濟學學子而言,學習經濟學史由此具有了重要意義。

目錄

卷首語
修訂版前言
第一部分 古典政治經濟學(1600—1870年)
第1章 導論:從重商主義到馬克思
第一篇 17世紀的先驅
第2章 托馬斯·孟(1571—1641):從貴金屬到對外貿易
第3章 達德利·諾思(1641—1691)和約翰·洛克(1632—1704):對重商主義的早期批判
第4章 威廉·配第(1623—1687):勞動分工與剩餘
第二篇 法國經濟學的發展
第5章 布阿吉爾貝爾(1646—1714):世紀之交的法國
第6章 理察·坎蒂隆(1697—1734):農業和貿易企業家
第三篇 走向成熟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第7 章 弗朗索瓦·魁奈(1694—1774):資本與再生產
第8 章 大衛·休謨(1711—1776)與蘇格蘭啟蒙運動
第9 章 費迪南多·加利亞尼(1728—1787)和詹姆斯·斯圖亞特(1713—1780):真實價值與穀物貿易
第10 章 安納- 羅貝爾- 雅克·杜爾哥(1727—1781):投資與收益
第四篇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套完整體系
第11 章 亞當·斯密(1723—1790):國民財富和勞動生產率
第12 章 薩伊(1767—1832)與西斯蒙第(1773—1842):價值、收入與危機
第五篇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黃金時代”
第13 章 馬爾薩斯(1766—1834):人口與有效需求
第14 章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利潤率
第15 章 托倫斯與西尼爾:李嘉圖思想的影響
第16 章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二部分 現代發展(1870—1960 年)
第17 章 引言:邊際主義和總量經濟學的來臨
第一篇 第一代邊際主義經濟學家
第18 章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過渡人物
第19 章 威廉·斯坦利·傑文斯(1835—1882):效用主義與經濟學
第20 章 卡爾·門格爾(1840—1921):邊際效用的重要性與稀缺經濟學
第21 章 萊昂·瓦爾拉斯(1834—1910):一般均衡思想
第22 章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局部均衡與實用經濟學
第二篇 邊際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分配理論與資本理論
第23 章 克拉克與威克斯蒂德:邊際生產力理論的發展
第24 章 馮·維塞爾和龐巴維克:奧地利學派的資本與分配理論
第三篇 總量經濟學的先驅
第25 章 克努特·維克塞爾(1851—1926):利息與價格
第26 章 歐文·費雪(1867—1947):升值與利息
第27 章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經濟發展
第四篇 個體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
第28 章 庇古、克拉潘和斯拉法:財富、福利和成本之爭
第29 章 瓊·羅賓遜(1903—1983)與愛德華·張伯倫(1899—1967):廠商理論
第30 章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和萊昂內爾·羅賓斯(1898—1984):效用理論的批判與衰微
第五篇 現代總量經濟學的建立
第31 章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
第32 章 米哈爾·卡萊茨基(1899—1970):新總量經濟學
第33 章 哈羅德(1900—1978)與多馬(1914—1999):經濟周期與經濟成長
第34 章 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2006):貨幣主義及其批判者
結 語
譯後記

前言

有人會問:“經濟思想史方面的教科書已經汗牛充棟,其中亦不乏優秀之作,為何要另撰一本?”答案很簡單。作為擁有多年經驗的經濟史研究者和教師,我們認為,一部全新的經濟史教材仍大有益處。若這本書能側重闡述經濟學的發展,把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的現代發展區分開來,以馬克思作為古典部分的終結,以穆勒作為現代部分的開端,那么,其貢獻將尤為可貴。按上述順序編排主要內容至關重要,而卷首語將對之進行全面解釋。
為何要撰寫一本小篇幅的書,幫助經濟史方向的學生完成初步的學習?這同樣需要一些解釋。現有的經濟學教科書大多篇幅甚巨,而威廉·巴伯(William Barber)為企鵝叢書撰寫的教材是少有的一個例外。篇幅較短的書具有極大的優勢:其成本優勢顯而易見(不僅影響學生的購買價格,也影響閱讀的時間),而清晰的概括能使讀者既見森林,又見樹木。不僅如此,本書側重由今溯古,並藉此說明:理解古典經濟學的各個層面,理解1848年之後經濟學的發展,有助於把握現當代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為何本書要劃分成兩個部分,特別探討古典經濟學及所謂的“現代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澄清我們對古典經濟學及現代發展之含義的看法。我們認為,古典經濟學跨越了兩個世紀,歷經從配第到馬克思的歷程;此間,經濟學家們以生產的必要條件、剩餘產品的生產、資本積累作為切入點,來理解現代經濟體運行的主要特徵。經濟學家們認為,要連貫、有邏輯地解釋這些重要問題,需要解釋價值與價格、生產理論、積累以及一套分配理論。不過,不同經濟學家的側重點不同。例如,亞當·斯密強調遞增收益帶來的經濟成長;而早前的魁奈則強調,應當保持均衡,由此確保國民經濟得到真正的發展;李嘉圖則將分配問題(決定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是什麼)作為其分析的核心;馬爾薩斯側重人口增長及其後果、有效需求的作用;馬克思主要研究積累對財富、生活水平和分配的影響。
這些分析對理解當前的經濟問題仍有益處,同時,這些分析也影響了我們處理材料的方式。
為簡明起見,我們在材料的表述上採用了十分特殊的方法。首先,本書在敘述上強調重要人物,以及與這些人物相關的重要經濟學問題。例如,在亞當·斯密的章節,本書討論了國民財富、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分工;在馬克思的章節,討論了積累與經濟危機;在馬歇爾的章節,討論了局部均衡與實用的經濟學理論;在凱恩斯的章節,討論了他提出的就業、利息和貨幣一般新理論的基本內容。本書採用上述表述方式,呈現了三個多世紀以來的經濟學發展(從重商主義到貨幣主義),避免像很多教科書那樣,用百科全書式的表述來討論所有人物的全部貢獻。本書的每一章都側重一個人物(偶爾是多名人物),以及與這名人物聯繫最為緊密的問題。每章首先敘述一個(有時是多名)關鍵人物的生平小傳,接著分析其主要貢獻,並從大量文獻中遴選出推薦閱讀的書目。簡言之,傳記、分析和主要參考書目,構成了本書寫作的“配方”。
以這種方式來表述材料有不少優點。此舉明確承認了如下事實:經濟學是個人思想(到目前為止主要是男性,但第29章介紹了瓊·羅賓遜,她或許是第一位舉足輕重的女性經濟學家)和時代背景的產物。了解一些背景知識,有助於了解這些人物做出相關貢獻的主要原因。對相關問題有所取捨,使我們能夠全面概括古典體系(本書第一部分)以及微總量經濟學重要理論的全部要點。
這樣,對於第二部分討論的現代發展,按照微觀和巨觀進行分類並非難事。而對於一本篇幅不長的書,給出延伸閱讀建議並不需要太多理由。閱讀建議強調了仍然存在爭議的觀點,指明了一些相異觀點的出處。
材料的組織:概述
作為本書作者,我們的勞動分工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筆者各自研究方向的成果。賈尼·瓦吉對經濟學史的研究側重古典時期,主要是對魁奈、重農學派和亞當·斯密的研究。彼得·格羅尼維根近年來發表了對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研究,其背景是邊際革命及19世紀後半葉的一些思想發展,所涉內容與馬歇爾、凱恩斯的著作相關;格羅尼維根也研究古典時期,特別是杜爾哥、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以及1650年以後,價值、生產和分配理論在形成階段的發展。此外,我們二人在各自的大學——帕維亞大學和悉尼大學,講授過多年的經濟思想史。
本書主要內容的細分,不只是筆者各自研究興趣和技能的反映。更重要的在於,這種細分的基礎是:我們篤信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古典經濟學,它廣泛考察生產與分配理論、價值與價格理論的各個層面,由此解釋了國民財富的本質及其每年的增長。而增長的原因是,國民財富的一部分可作為剩餘,這部分是必要的生產成本,它使國民生產和再生產得以發生。本書第一部分闡釋了這類分析的演化發展,並以馬克思的著作作為結束,而馬克思也是19世紀最後一位以這種方式解釋經濟系統運行的重要人物。
到19世紀中葉,經濟學古典方法日漸式微,早期以生產、再生產、剩餘作為切入點來理解經濟的觀點,被強調市場、交換和供需的觀點所取代。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著作是趨向這一新方法的早期體現,因此,本書在現代發展部分首先討論了穆勒的著作。這也拉開了邊際革命的序幕。邊際革命系統發展了以交換為基礎的方法,其依據是一條綱領性原則:邊際是一切經濟決策的基礎。邊際主義成為現代分析方法發展的關鍵,而個體經濟學由此具有了當今的面貌;邊際主義還影響了總量經濟學發展的多個層面,而這些發展的確立源自現代的另一場理論革命——凱恩斯革命。凱恩斯革命重新開啟了增長理論(屬於總產出研究的一部分)的大門,把古典分析的特徵重新帶入到現代階段。在各個層面上,當代經濟學思想既吸收了古典的舊方法,也吸收了稍晚時期的邊際主義方法。對於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了解這些傳統的歷史演變之所以有益,以上便是一個原因。
至此,為使讀者更清晰地理解本書材料的邏輯安排,有必要藉助導論來介紹本書兩個主要部分所討論的內容。這也能加深讀者對現代經濟學演變框架的理解。下面將從古典體系開始,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回顧。
古典體系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過程,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主題,這部分也是對剩餘理論發展的探討。剩餘概念的不斷變化,是剩餘理論發展的部分體現:對重商主義者而言,剩餘是貿易順差;對很多後重商主義者而言,剩餘是超過成本的部分,其存在要么被解釋為自然的生產能力(特別對重農學派而言),要么被解釋為勞動生產率(包括馬克思在內,之後的古典學派學者通常這樣解釋)。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也是一些概念的含義逐步得到提煉、澄清的過程,這些概念包括:財富、價值、價格、生產、資本、勞動、工資、利潤、分配等。
本書第一部分涵蓋了兩個多世紀。其中,第一階段(1620—1776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期,跨越了重商主義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的時期。這部分的三個篇章涵蓋了重商主義時期的內容:第一篇討論了洛克、諾思和配第等重商主義的批評者;第二篇討論了18世紀早期法國的一些著作(包括布阿吉爾貝爾、坎蒂隆及魁奈);第三篇涵蓋從魁奈的第一篇經濟學論文到斯密《國富論》出版的二十年時間,考察了休謨、加利亞尼、斯圖亞特和杜爾哥的思想,並以斯密的偉大貢獻作結。第四篇討論了亞當·斯密之後的第一代古典經濟學家:薩伊、邊沁、西斯蒙第,以及這一時期的重要理論家李嘉圖。最後一篇考察了李嘉圖之後的發展,即托倫斯和西尼爾的著作,並以馬克思的著作作結。這一篇還與第二部分開頭的一章相關: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是古典經濟學的最後一名學者,也是現代經濟學的首位學者。
現代發展
第二部分討論的是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學的現代發展。引言部分從邊際主義的出現、現代總量經濟學勃興的角度,概括了這部分的主題。隨後的討論用五個篇章,考察了邊際革命這一歷史現象的概念,詳細審視了新舊經濟學之間的差異(這部分會說明,羅賓斯給經濟問題所下的著名定義,對理解新邊際主義經濟學的特徵,具有特別的啟示意義)。這部分還討論了新邊際主義對方法論的影響,對經濟學職業變革的影響,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新經濟學是否是對過去的重大間斷或決裂”的問題。由前文的討論,答案是響噹噹的“是”,也就不足為奇了。接著,本書對凱恩斯革命的重大創新作了簡要概括,由此指出新總量經濟學得以確立的原因。這部分也注意到了如下事實:新總量經濟學的部分基礎由20世紀初的多名學者奠定,本書第二部分第三篇對其中的維克賽爾、費雪和熊彼特做了側重討論。
第二部分五個篇章的性質和內容,需要略作說明。第一篇考察了邊際主義經濟學第一代學者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還討論了馬歇爾的貢獻。而該篇的開頭,則把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經濟學理論,作為舊經濟學向新經濟學過渡的重要元素。第二篇簡要考察第二代邊際主義學者的著作,特別提到了分配理論、資本與利息理論。上一段已經提到,第三篇介紹了20世紀之交三名總量經濟學先驅的著作。第四篇考察個體經濟學的後續發展,如福利經濟學、成本之爭,以及效用理論衰微的後果。這些可視為構建現代個體經濟學的重要準備階段。第五篇研究凱恩斯革命(以及卡萊茨基著作中的另一種表述形式)奠定的現代總量經濟學基礎,研究了哈羅德與多馬的早期增長模型對此的延續與發展,以及這些模型引起的爭議。第二部分的末尾,討論了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的貨幣主義、預期理論及增長理論的發展。
結語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經濟史教科書嗎?是的。它簡明、清晰、信息豐富,最重要的是,它嘗試把現在與過去明確地聯繫起來。為了實現最後這項目標,本書把古典思想、邊際主義思想的特定層面與當前的思考和爭論聯繫了起來。本書既按照問題進行討論,也按照作者進行處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問題與今天的研究依然相關,因此,建立現在與過去的聯繫並非難事。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來回顧本學科的發展,能使學生輕鬆領悟經濟學巨擘們留下的遺產。這樣,了解過去就具有了有益的目的。對當代經濟學學子而言,學習經濟學史由此具有了重要意義。在這一重要學習過程中,如果本書能夠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將甚感欣慰。
賈尼·瓦吉謹對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院長及研究人員表示感謝。1997 年,賈尼·瓦吉曾任聖約翰學院訪問學者,而本書第一部分的寫作即始於此。
賈尼·瓦吉 於帕維亞
彼得·格羅尼維根 於悉尼

精彩書摘

閱讀和學習思想史會使人收穫良多,至少,人們會領悟當今的生活及思想與“站在巨人肩膀”的關聯,對特定時代的思想所產生的“真理”假說心生謙卑。思想的演變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翻天覆地的——或許是漸進的,又或許不是。感悟和意義有賴於歷史。今天的恢宏理論,或許只是明天的一個註解,甚至會被棄之不用。儘管如此,過去能夠增進對現在的理解,現在的知識也能增進對過去的理解。
話雖如此,在現代社會,細究歷史遺留物帶來的好處——尤其是思想(而不是紀念碑這樣的東西)——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迅猛的技術進步,“即刻經典”(instant classics),只需數秒便能傳遍全球的思想,以及對純粹實用性的強調,是這個時代的特徵。哪怕是一兩年前發生的事件也會嚴重過時,乃至全然無用。對公眾而言,熱門“部落格”的地位超越了細緻、精心的研究或反思性的文獻。當然,近年來的後現代轉向使不少人疑惑:能否合理地談論“經典”,或是討論過去某些特定的“偉大思想”?
上述論斷對經濟學如此,對其他學術領域亦然。由於研究模式越發偏重數理技術和統計,經濟分析的某些研究方法和領域遭遇了邊緣化,尤其是經濟思想史。人們認為,經濟思想史不過是“古人的謬論”。非經濟學家和對歷史有領悟力的經濟學家常常問我:若經濟學家不能正當地品評過去的思想,如何指望他們理解現在?我絕不會說“不了解經濟思想史,就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畢竟,這正是成千上萬的經濟學家每日的狀態。問題的關鍵是:了解經濟思想史能使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研究從中受益,這好比研究神學思想史能使傳教士受益,閱讀《孫子兵法》能使現代軍事指揮官受益。
在此背景下,賈尼·瓦吉和彼得·格羅尼維根撰寫了這部《經濟思想簡史》。鑒於經濟思想的演變涉及諸多流派,細微精妙之處繁多,闡明1620— 1960年這段時間的經濟思想史居功至偉。用簡短的篇幅敘述這一時期絕非易事。但在這本小書里,兩位作者的功力得到了充分體現。在經濟史領域,瓦吉和格羅尼維根均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二人所擅長的領域相互補充,對本書及本書讀者大有裨益。
本書有意將經濟史劃分為“古典”和“現代發展”兩個部分,使讀者能夠領悟這兩個漫長時段內,諸多貢獻者及其貢獻之間的關係。本書不僅涵蓋經濟學領域的經典人物,也介紹了對經濟分析特定領域有重要貢獻,但常被“簡明”經濟史所忽略的人物,如布阿吉爾貝爾、加利亞尼、斯圖亞特、西斯蒙第、托倫斯等。思想並不是憑空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是特定時間和空間的產物。為了體現這一事實,本書讓讀者了解這些人物的個性,以及他們所做貢獻的背景。
“通史”的作者總是擔心有所遺漏,而通常,讀者會齊齊向作者指出各種遺漏的內容。瓦吉和格羅尼維根的《經濟思想簡史》並沒有以通史自居;相反,這本書只涉及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思想。一定會有人對哪些人物屬於“重要思想家”而錙銖必較,也必然有人會為哪個人物所做的貢獻最大而爭論不休。但關鍵是,這類書籍(如本書)的讀者在掩卷時,能對各種思想的演化發展、故事中的人物和特定條件有所體悟。就此而言,瓦吉和格羅尼維根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成功。
思想史學者一致認為,閱讀過去的原文本是不可替代的。不過,接觸原文本的讀者如果擁有一張路線圖,如瓦吉和格羅尼維根撰寫的本書,是大有益處的。簡短的章節(每章的平均篇幅不到十頁)、主要思想的羅列,會使學子們樂在其中。即使是經濟史的門外漢,也會領悟到本書的這一特色。通過本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經濟史領域中更全面、更詳細、更專業的書籍,如馬克·布勞格(Mark Blaug)、塞繆爾·霍蘭德(Samuel Hollander)、馬克·帕爾曼(Mark Perlman)以及約瑟夫·熊彼特的著作;也可以閱讀專題性更強的著作,如瓦吉的《弗朗索瓦·魁奈的經濟學思想》或格羅尼維根所著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傳《翱翔的雄鷹》。本書在每章末尾給出了帶註解的延伸閱讀建議,讀者可以仔細閱讀這部分內容。
本書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是通往過去和現在的一扇窗。敬請享受。
史蒂文·G.梅德馬(Steven G. Medema)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

媒體評論

“《經濟思想簡史》一書是經濟思想史本科生課程的指定書目。本書由兩位著名學者賈尼·瓦吉和彼得·格羅尼維根撰寫,清晰合理地勾勒出了經濟學的主要發展脈絡,對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貢獻及其貢獻者做出了清晰而引人入勝的闡述。本書的權威性毋庸置疑,這是一部精彩的經濟思想史讀本,是經濟學術研究的優秀典範,書中的每一章都附有精心挑選的延伸閱讀材料”。
——G. C. 哈考特(G. C. Harcourt),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
“本書由兩位著名經濟史學家撰寫,對三個世紀以來經濟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權威性的回顧。本書結構清晰、令人信服,它用簡短、淺易的篇章,介紹了經典政治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發展道路上一個個裡程碑式的貢獻。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書中的三十餘個章節均獨立成篇,可以分開閱讀。本書與相關研究資料緊密相扣,並在每章末尾適當選取了若干延伸閱讀材料。這是一本理想的教科書,也是對經濟史的簡要回顧。
——馬蒂亞斯·克萊斯(Matthias Klaes),英國基爾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全面介紹了重商主義時期到20世紀中期的理論經濟學史。本書對材料的處理翔實、組織嚴密,結構清晰而又不失嚴謹……是一部優秀之作。”
——加里·蒙吉奧維(Gary Mongiovi),美國聖約翰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