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

《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是2010年2月1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田素華,以中國經濟實踐為基礎,系統地介紹了現代貨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共13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貨幣理論,主要涉及貨幣範疇、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以及利率理論和匯率理論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二部分為貨幣對經濟的影響理論,涉及貨幣政策的需求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供給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對總產出和通貨膨脹等巨觀經濟變數的影響,以及運用貨幣政策對巨觀經濟實施管理的有效性問題。第三部分為貨幣政策理論和實踐,涉及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丁具、貨幣政策規則,以及開放經濟因素對一國實施貨幣政策的影響等內容。 《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脈絡清楚,各章節環環相扣,由淺人深,由理論到實踐,每一章都有本章小結、關鍵字和思考題,便於教師授課安排和學生複習,有助於讀者理解和進一步思考所學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 頁數:486頁
  • 開本:16
  • 定價:45.00
  • 作者:田素華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217096, 7543217090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貨幣經濟學》適合於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課程學習時使用,也可作為金融機構及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從業人員的專業參考書使用。

作者簡介

田素華,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美同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已有《國際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效應》、《東道國國際資本流人結構的成因與管理》等多部著作公開出版。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第1節 經濟活動中的貨幣現象
第2節 貨幣理論發展脈
第3節 貨幣經濟學課程框架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2章 貨幣
第1節 貨幣範疇
第2節 貨幣的職能
第3節 貨幣形態
第4節 貨幣層次
第5節 貨幣總量統計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3章 貨幣供應過程
第1節 貨幣供給系統
第2節 多倍存款創造
第3節 基礎貨幣模型
第4節 貨幣供給的資金流量模型
【本章小結】
【關鍵字】
【總考題】

第4章 貨幣供應控制
第1節 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
第2節 基礎貨幣的變動
第3節 貨幣的內生供給
第4節 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與貨幣供給
第5節 政府政策目標與貨幣供給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5章 貨幣需求理論
第1節 費雪的貨幣數量理論
第2節 現金餘額貨幣數量理論
第3節 流動性偏好理論與貨幣需求
第4節 利率與交易性貨幣需求
第5節 不確定性與預防性貨幣需求
第6節 資產組合行為與投機性貨幣需求
第7節 現代貨幣數量理論
第8節 基於微觀交易行為的貨幣需求理論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6章 貨幣需求實證
第1節 檢驗貨幣需求時遇到的問題
第2節 對20世紀70年代以前貨幣需求的實證檢驗
第3節 對20世紀70年代以後貨幣需求的實證檢驗
第4節 經濟衝擊與貨幣需求函式的不穩定性
第5節 緩衝存貨模型
第6節 對貨幣需求函式穩定性的懷疑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7章 利率
第1節 利率測算
第2節 利率變動
第3節 利率結構
第4節 利率政策與利率市場化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8章 匯率
第1節 匯率與經濟運行
第2節 匯率的長期變動
第3節 匯率的短期變動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9章 總需求變動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第1節 利率調整與總需求變動
第2節 貨幣供應量調整與總需求變動
第3節 ISLM模型
第4節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較
第5節 長期中的ISLM模型
第6節 總需求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10章 經濟均衡與巨觀經濟管理
第1節 菲律普斯曲線
第2節 總供給
第3節 經濟均衡與總產出決定
第4節 通貨膨脹
第5節 為何會出現引發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第6節 就業壓力與政策干預
第7節 理性預期與盧卡斯批判
第8節 預期與貨幣政策有效性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附錄理性預期理論的數學說明

第11章 貨幣政策工具
第1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
第2節 貨幣政策實施戰略
第3節 貨幣市場調控機制
第4節 公開市場操作
第5節 貼現政策
第6節 存款準備金管理
第7節 貨幣政策實施戰略的國際經驗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12章 開放經濟下的貨幣政策
第1節 開放經濟下的貨幣供給機制
第2節 固定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
第3節 匯率目標區管理與貨幣政策
第4節 浮動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
第5節 國際股票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
第6節 跨國銀行進八的貨幣政策效應
第7節 改進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實施效率的建議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第13章 貨幣政策規則
第1節 貨幣政策規則的發展
第2節 貨幣政策規則的一般設計
第3節 貨幣政策工具規則
第4節 貨幣政策目標規則
【本章小結】
【關鍵字】
【思考題】
附錄一動態不一致性的數學說明
附錄二泰勒條件的圖形解釋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一、貨幣與總產出波動
一國的經濟產出水平有時會有超過10%的大幅度增長,有時會有不足1%的微幅增長,甚至會出現負增長。一國GDP的高速增長與微幅(負)增長交替出現的現象,被稱為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經濟周期性波動經常表現出繁榮、衰退、危機和復甦四個階段。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在經濟繁榮時期,工人加班加點,為了滿足定單要求被透支體力,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經濟繁榮有時也被叫做經濟過熱,常常會導致資源過度開採,生產設備超負荷運轉,使得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資源難以獲得恢復休養的機會,很不利於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在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沒有工作機會,設備閒置,產出水平低下,工人工資下降,物質供給嚴重不足,人們的衣食住行受到了很大威脅。因此,經濟過熱和經濟過冷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巨觀經濟運行態勢,我們所希望的是經濟能夠持續地平穩增長。
那么,巨觀經濟為什麼會經常大起大落呢?關於這一點有許多解釋。比如,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資本主義再生產經濟周期理論、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的創新經濟周期理論,太陽黑子理論則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
有了貨幣以後,人們開始關心貨幣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對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原因所作的研究表明,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衰退以前,銀行的信貸投放出現了顯著下降。銀行信貸投放減少抑制了企業的流動性,迫使企業減少生產,使得經濟中有效需求下降,並引發全社會需求不足,最終引發了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除了20世紀30年代那場經濟危機外,幾乎每次經濟危機發生以前都出現了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下降現象。所以,儘管我們不能證明貨幣就是導致經濟出現蕭條的罪魁禍首,但至少有許多跡象表明,貨幣在經濟運行到低谷時期往往會在本來就很脆弱的經濟上推上一把,使得經濟進入更加嚴重的蕭條狀態。或者這樣講,在經濟繁榮時期,貨幣往往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使得經濟高燒不退;在經濟蕭條時期,貨幣往往是雪上加霜,使得經濟活動陷入到更深的低迷狀態。
圖1.1給出了1980-2008年,中國年度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名義GDP年增長率以及實際GDP年增長率之間的關係。從圖中我們不難發現,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時期,中國的經濟成長也相對較快。每次經濟衰退之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貨幣供應量順經濟周期變化的特徵非常明顯。

序言

在理論界,關於經濟活動是否需要實施政府干預以及如何實施政府干預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20世紀初期到30年代,以馬歇爾和皮古為代表的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活動中不可能長期存在失業,無須進行政策干預。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活動在短期中會存在非均衡狀態,建議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主動干預。凱恩斯學派認為,在貨幣被當作價值貯藏手段持有以後,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在經濟蕭條時期會變得很大,難以通過貨幣擴張政策來增加有效需求水平。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活動會自動實現均衡,無須動用貨幣政策工具來管理經濟運行。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給變化對總產出和國民收入水平的影響,以及對各種資產相對價格和收益的作用,主張實行一種與貨幣收入(名義)增長相一致的貨幣供給穩定增長的政策。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兩者則強調對經濟運行實施有條件的干預。
其實,經濟運行過程需要政府干預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市場價格調節過程比較緩慢,政府干預可以縮短經濟活動恢復到有效均衡狀態的時間,減少經濟波動對社會福利造成的損失。很顯然,這個理由的成立取決於市場自我糾正機制的效率與政府經濟干預效率之間的比較。而理性預期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盛行,使政府的經濟干預行為遭遇到了廣泛質疑。
政府干預經濟運行的理由之二是,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①巨觀經濟為若干個微觀經濟活動的加總,包括了許多部門經濟和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家庭。個體經濟行為的多樣性使得經濟均衡過程和達到均衡的時序千差萬別,並且會相互影響。即使簡單地將整個經濟活動劃分為商品市場和貨幣(金融)市場兩個部分,也有這樣的問題。個體經濟的最最佳化行為,往往難以達到社會整體所期待的最優狀態。這時就需要政府介入,對其所能夠及的市場因素加以管理。
政府干預經濟運行的理由之三是,經濟體系對大的均衡偏離所作出的反應和對小的均衡偏離所作出的反應並不相同。家庭和企業都會有(買者和賣者)大量的貨物貯存和金融資產貯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