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我們遇到諸如公共政策、全球化、市場競爭、去監管、壟斷、效率、公平、貧富差距、數字經濟等經濟問題,經濟學家能告訴我們什麼? 近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在美國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們一度認為,經濟學家的專業知識能為政府決策帶來精確性和嚴謹性,但金融危機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這本書將1969—2008年的40年稱為“經濟學家時刻”,講述了經濟學家的錯誤預言、自由市場的演進,以及由於高度推崇市場而導致的社會斷裂。 這本書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在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的作用很小,處於邊緣地位。當“二戰”後的繁榮開始消退時,經濟學家的影響力和權力也隨之上升,逐漸走到中央舞台,影響並參與政策的制定。結果是,一方面,這些經濟學家及其思想重塑了現代世界,釋放了企業活力,為全球化掃清了道路;另一方面,繁榮的代價是帶來了一些社會...(展開全部) 當我們遇到諸如公共政策、全球化、市場競爭、去監管、壟斷、效率、公平、貧富差距、數字經濟等經濟問題,經濟學家能告訴我們什麼? 近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在美國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們一度認為,經濟學家的專業知識能為政府決策帶來精確性和嚴謹性,但金融危機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這本書將1969—2008年的40年稱為“經濟學家時刻”,講述了經濟學家的錯誤預言、自由市場的演進,以及由於高度推崇市場而導致的社會斷裂。 這本書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在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的作用很小,處於邊緣地位。當“二戰”後的繁榮開始消退時,經濟學家的影響力和權力也隨之上升,逐漸走到中央舞台,影響並參與政策的制定。結果是,一方面,這些經濟學家及其思想重塑了現代世界,釋放了企業活力,為全球化掃清了道路;另一方面,繁榮的代價是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一味地擁抱市場反而犧牲了經濟平等和後代福祉。 本雅明·阿佩爾鮑姆(Binyamin Appelbaum) 《紐約時報》首席商業與經濟作家,編輯,記者。2010—2019年擔任《紐約時報》駐華盛頓記者,負責報導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政策。曾在《夏洛特觀察家》工作,關於次級貸款的報告贏得了喬治·波爾克獎,並獲得了2008年普利茲獎入圍獎。 蘇京春 經濟學博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譯有《經濟奇點》《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邏輯》《通往衰敗之路》等。 王睦 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