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反映論

經濟基礎反映論是毛澤東對新聞事業性質的概括。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報紙是社會主義經濟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計畫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和資本主義國家報紙是無政府狀態的和集團競爭的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不相同。在世界上存在著階級區分的時期,報紙又總是階級鬥爭的工具。”(轉引自《文匯報》1967年8月26日一版)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因此,一切觀念形態的東西,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他們根源於物質生活關係。

新聞事業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部門,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同其它上層建築一樣,新聞事業是一種物質生活關係的反映。各種各樣的新聞現象,最終只有在人們的物質生活關係中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和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在經濟上實行公有制,人民掌握了物質生產資料,也掌握了精神生產的手段,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通訊社……新聞輿論工具都屬於人民所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新聞事業的主人,人民成了新聞報導的主體。輿論工具反映人民的工作、生活和要求,是黨聯繫人民民眾的一條重要紐帶。在資本主義社會,新聞事業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屬於私人所有,由於競爭和壟斷的結果,新聞事業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他們通過報團控制報紙,從而控制輿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