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學運動即美國興起的公司倫理建設的運動始於20世紀,在80年代達到高潮。在70年代,隨著洛克希德賄略案等公司的曝光,公司倫理問題突出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首先是公眾對企業界普遍的不信任,要求政府和立法部門採取存力措施加強對公司權力的控制。隨後美國政府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國會於1977年通過了著名的反公司腐敗法令,明確規定行賄屬犯法行為。同時還通過了對外武器銷售通告、保護雇員講真話法令等法規法令來規範公司行為。
在公眾輿論和政府管理的強大壓力下,企業界的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通過制訂公司倫理章程和倫理培訓計畫、召開經濟倫理問題研討會等活動,有意識提高企業的倫理素質,恢復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同時,一些工商管理院校開設經濟倫理學課程、撰寫經濟倫理學教科書、創辦專門研究機構和雜誌等,並加強與企業界的合作。到80年代,隨著公司醜聞的繼續曝光,人們更進一步追究公司腐敗的倫理根源和理論基礎。注重自身倫理建設的公司與醜聞公司在公眾信譽上的明顯反差,促使了企業界的倫理改革和建設。各大公司都制定了倫理章程,實行公司雇員倫理教育培訓制度。在所有工商管理院校中經濟倫理學成為必修課程,高校大都建立了經濟倫理學研究中心。經濟倫理學運動促使企業將倫理意識引人公司的決策和管理,並為經濟倫理學科的產生提供了生長條件和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