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侵略下之中國》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已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歷史條件下出版的。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侵略下之中國
- 又名: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
- 作者:漆樹芬
- 出版時間:1925年
內容簡介
中國清末民國時人漆樹芬試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探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問題的一本專著。原稿名為《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後改今名。1925年在上海出版。這本書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已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歷史條件下出版的。 漆樹芬,字南薰,四川人,早年參加同盟會。1915年赴日本留學,曾在京都帝國大學攻讀經濟科,受業於河上肇博士。1925年春畢業回到上海,在上海法政大學任教。五卅運動後,應聘在重慶中法學校(內設大學部)任教。他在重慶還擔任過《新蜀報》主筆。1927年在重慶三三慘案中遇害。他在本書“讀者注意”中說:“馬克斯主義……為本書所祖述”。還說:編寫此書的動機是要“以學理套用於解決我國之經濟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本書的特點。本書共分二編:第一編總論,第二編各論。
總論 著重從理論上分析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徵,及其向國外進行經濟侵略的必然性,進而分析帝國主義與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的性質。作者在分析資本主義制度時,基本上以K.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為依據,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貨幣用來希圖增殖一個事實,實可稱為資本主義之起源"。他還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必然產生兩極分化,從而出現“社會購買力減少”,“生產即呈過剩”的現象。因此,資本家向海外尋求市場和投資地,“匪特為理論上所必許,抑為事實上所必要”。在20年代初作者能有這一認識,是可貴的。關於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徵,作者詳細介紹了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的內容,認為是“現今說明帝國主義最有價值之學說”。但他又介紹和稱讚K.考茨基、R.希法亭等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分不清列寧主義和機會主義的界線。漆樹芬根據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簽訂的條約的不平等性,深刻指出“我國的一部條約史,實一個國際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結晶體”。
各論 作者從商埠、交通、國際投資三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歷史。他在論述商埠問題時,強調外國在中國設立商埠,是為擴大其貨物輸出,而外國攫取海關權,則是問題的關鍵。因此,為發展我國的工商業,首先是要收回海關“定稅權”和“管理權”。
關於交通,作者用大量事實分析了中國航運業和鐵路主權的喪失。其中特別指出鐵路是列強“掠奪之中心點”,是列強擴大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取得勢力範圍的重要手段,“最後目的即是殖民地之獲得”。他主張用償還鐵路借款和改約、廢約等辦法,收回利權。
關於國際投資,作者正確地指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資本過剩的原故”。他還認為借貸資本利息是剩餘價值的分割,而不是借貸資本“自身固有之產物”。漆樹芬詳細論述帝國主義在中國投資的歷史,深刻揭露了它的侵略性和危害性。但是,他並不因此而絕對反對利用外資,只要借款利息輕,擔保品不苛,無政治色彩,有償還能力,將款用於生產,就可借貸。他對外商將資本投入中國人開辦的企業,或投資於合辦企業,則認為有利有弊,即一方面能夠解決中國“缺乏資本”、“經營能力”和“需要之技術”等,有利於中國各種建設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會使中國“斷送各種經濟權利”。他權衡利弊,認為應“取締”這種利用外資的方式,至於外商在中國單獨開辦工廠,他更是反對。在北洋軍閥勾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對此持反對態度,在當時是正確的。
作者認為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是排除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根本途徑,主張“聯合世界無產階級弱小民族,以抗此共同之敵”和在“內部實行革命”。本書出版前,還未有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分析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專著,在這方面作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這一著作受到當時中國進步青年和學者的重視,成為爭相閱讀的暢銷書。本書於1925年出版後,到1929年已發行六版,足見其影響之深。
總論 著重從理論上分析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徵,及其向國外進行經濟侵略的必然性,進而分析帝國主義與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的性質。作者在分析資本主義制度時,基本上以K.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為依據,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貨幣用來希圖增殖一個事實,實可稱為資本主義之起源"。他還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必然產生兩極分化,從而出現“社會購買力減少”,“生產即呈過剩”的現象。因此,資本家向海外尋求市場和投資地,“匪特為理論上所必許,抑為事實上所必要”。在20年代初作者能有這一認識,是可貴的。關於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徵,作者詳細介紹了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的內容,認為是“現今說明帝國主義最有價值之學說”。但他又介紹和稱讚K.考茨基、R.希法亭等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分不清列寧主義和機會主義的界線。漆樹芬根據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簽訂的條約的不平等性,深刻指出“我國的一部條約史,實一個國際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結晶體”。
各論 作者從商埠、交通、國際投資三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歷史。他在論述商埠問題時,強調外國在中國設立商埠,是為擴大其貨物輸出,而外國攫取海關權,則是問題的關鍵。因此,為發展我國的工商業,首先是要收回海關“定稅權”和“管理權”。
關於交通,作者用大量事實分析了中國航運業和鐵路主權的喪失。其中特別指出鐵路是列強“掠奪之中心點”,是列強擴大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取得勢力範圍的重要手段,“最後目的即是殖民地之獲得”。他主張用償還鐵路借款和改約、廢約等辦法,收回利權。
關於國際投資,作者正確地指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資本過剩的原故”。他還認為借貸資本利息是剩餘價值的分割,而不是借貸資本“自身固有之產物”。漆樹芬詳細論述帝國主義在中國投資的歷史,深刻揭露了它的侵略性和危害性。但是,他並不因此而絕對反對利用外資,只要借款利息輕,擔保品不苛,無政治色彩,有償還能力,將款用於生產,就可借貸。他對外商將資本投入中國人開辦的企業,或投資於合辦企業,則認為有利有弊,即一方面能夠解決中國“缺乏資本”、“經營能力”和“需要之技術”等,有利於中國各種建設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會使中國“斷送各種經濟權利”。他權衡利弊,認為應“取締”這種利用外資的方式,至於外商在中國單獨開辦工廠,他更是反對。在北洋軍閥勾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對此持反對態度,在當時是正確的。
作者認為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是排除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根本途徑,主張“聯合世界無產階級弱小民族,以抗此共同之敵”和在“內部實行革命”。本書出版前,還未有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分析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專著,在這方面作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這一著作受到當時中國進步青年和學者的重視,成為爭相閱讀的暢銷書。本書於1925年出版後,到1929年已發行六版,足見其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