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與道德人

經濟人與道德人是經濟學說中對人性的兩種理論假設。最早由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針對亞與,斯密兩部箸作中關於人的本性的理解是否一致提出。他們認為,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的人性是利他的,而《國富論中的人性是利己的;這兩者之間的不一致被經濟學家稱為“亞當斯密問題”。對這個問題最早作出權威性解釋的是上世紀的斯卡爾欽茨基。他在1878年出版的《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及其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一書中,進一步發揮了歷史學派的主張。

他認為,亞當斯密在1764年去法國以前,受哈舒森和休漠的影響,但去了法國以後,受到法國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去法同以前寫的《道德情操論》與從法國回來後寫的《國富論》是相對立的,《國富論》中所構想的“經濟人”與《道德情操論》中所構想的“道德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盧森貝的《政治經濟學史》也認為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出發點是同情心;在《國富論中“研究的是經濟世界出發點是利己主義。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指出,亞當斯密問題本身並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真正意義在於提出了經濟與道德、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關係問題。事實上,在亞當斯密的思想體系中,經濟人和道德人不可分離,它們同是人性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自利是人的天性,每個人在各個方面都肯定要比其他人更有資格和能力關心自己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人有同情心,在同情心的作用下,利己的動機和各種美德結合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