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方方劑學是研究經方辨證論治與經方方劑藥物組方原理、解析法則、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關係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包括經方方劑的解析、配伍、分類法則、治法、用法、特點以及一定數量的經方方劑具體分析等。經方方劑學作為研究與學習經方醫學最主要治療手段的一門學科,是貫穿經方“辨證”與“論治”,銜接經方辨證論治理論與臨床各科實踐的最重要環節,也是學習經方醫學必修的基礎課程。
本教材除緒論以外,分上、下兩篇。上篇的總論包括經方方劑學發展史、經方方劑的解析與配伍、分類與原則、治法與治則、劑型及特點、煎服法與服藥反應、效用等級劃分、影響方劑療效的因素及經方方劑度量衡釋疑等九部分內容。下篇各論,則是根據六神類方分類法將所選方劑分為溫劑青龍湯類方、熱劑玄武湯類方、涼劑白虎湯類方、寒劑朱雀湯類方、扶陽陽旦湯類方和益陰陰旦湯類方等六大類,並以此為章、以標準方劑與類屬方劑為節,以化裁加減或類似方劑羅列附方,論述六大類各方劑和八首化裁規範示例方劑的具體分析及講解內容,一共選入350首方劑,包括正方170首,附方180首。
下篇的每類方劑,主要分為概說、標準方劑、類屬方劑、正附方四個部分。概說的內容包括每大類方的內涵、定義、對治病機、配伍法則和治法宗旨等。標準方劑,即各類方的標準配伍方劑。類屬方劑,即與標準方劑為相同六神類方歸屬的方劑。正方內容包括組成及用法、治法及功用、配伍特點、方證主治、方劑解析、相關條文和化裁等。附方內容包括組成及用法、類方歸屬、解析及相關條文等內容。
此外,尚有幾點需要說明。
(1)本教材收錄的絕大多數方劑,皆在其組成用法中的藥物後的括弧內標註了原方用量及用法,並基本按照漢代度量衡標準,將原方用量折合為現代計量並標於原量之後(以漢代一兩折合現代計量15 g為標準)。其中,藥物原量以漢字註明,現代用量以阿拉伯數字註明,現代計量均以公制為單位,一律用國際通用符號表示,如kg、g和mL等,如“桂枝(二兩,30 g)”。如有特別之處,均予以註明。
(2)每首方劑的解析及四象解析法當中,除引用原文外,凡涉及藥物味數、劑量或劑量比例時,皆以阿拉伯數字標註,如解釋方劑組成的“共7味屬大方”,描述味數比例的“2熱1溫1平”,解析法中的“佐藥:甘草2兩、大棗12枚”等。目的是為能更加明顯的區分開藥物與劑量,便於在臨床中能夠根據清晰的藥物數量或劑量比例,靈活而便捷地進行方劑使用和藥物化裁加減。
(3)正方的【治法及功用】一項,為該方劑的典型治法功用及“扶正祛邪”關係。其中,治法功用的名詞使用,一是以治療六法為本,敘述最主要和突出的治法,如發汗、解肌、攻下、溫宣、溫中、清表和溫清並用等;二是根據該方劑主要對治的五證、營衛氣血、病理產物、病種和疾病狀態或症狀,敘述其最主要的相關功用或對治方向,如五證可分為治痞、治煩溫和治寒飲等;營衛氣血可分為調和營衛、和氣通神和補血養精等;病理產物可分為導滯、除脹、理氣、活血、化痰和消食等;病種、症狀或疾病狀態的如痞結、虛勞、津虧、咳嗽和外感風寒濕等,可相應為消痞、補虛、補津、止咳、祛風、散寒和除濕等。三是對方劑的扶正與祛邪偏向進行總結。
治法功用僅為對方劑治療方向的總結,宜靈活變通看待,不必拘泥。
(4)正方的【配伍特點】一項,首先敘述五氣六味標準配伍法,其次為經驗配伍法。【方證主治】一項,先列六綱病機證,再列五證,其次為常見症狀及體徵。
(5)附方,為正方的化裁加減方劑,或與正方有一定關聯性的方劑,附方除組成、煎服法及相關條文外,一般只列類方歸屬和解析。
(6)相關條文以該方劑最典型或突出的經典中記載的條文為主,或引《經方法鑰》一書中的方證條文列於最前。
與其他經方系列教材相同,本教材亦是由漢傳中醫導師劉志傑先生統籌規劃並組織漢傳中醫骨幹弟子,成立專門的教材編寫組編寫和審定的。本教材以劉志傑先生在漢傳中醫內部教學的資料為基礎,根據中醫臨床實際情況及現有中醫院校的相關中醫學教材體例,對相關的經方方劑進行重新整合、梳理、歸納和補充,對涉及的相關方劑學理論、概念及套用加以進一步界定和完善。
本教材由劉志傑先生擬定大綱,交由關霖楊調整、補充教材大綱及章節編排,又由劉雲舟審訂下篇章節的編排形式,後繼續交關霖楊根據劉志傑先生以往在漢傳中醫內部的授課資料,整理、補充和編寫上、下篇各章節的具體內容,歷時近一年半,於2019年5月完成教材初稿。後經劉志傑先生及教材組反覆審閱、修整更訂並補充遺漏,從初稿到定稿,共經過了6輪的詳細審核、修改,終獲劉志傑先生通過。
作為第一部系統講授經方方劑的醫學教材,漢傳中醫教材編寫組對其亦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以期為讀者呈現一部標準、規範和嚴謹的,務實並能較為精準地指導臨床套用的經方醫學教材,由於內容涉及較廣,方劑篩選、整理與歸納總結頗為繁複,其中難免存在疏漏與不足。
為進一步提高教材質量,有利教學及下一版的修訂完善,殷切希望廣大專家同仁、學者在使用本教材過程中,如發現問題,能及時並不斷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
編 者
2022年6月
圖書目錄
緒 論 1
上篇 總 論
第一章 經方方劑學的發展史 7
一、先秦時期 7
二、兩漢時期 8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2
四、隋唐時期 14
五、宋元明清時期 16
六、清末至近現代 18
第二章 經方方劑的解析與配伍 19
第一節 經方方劑的解析法則 19
第二節 經方方劑的配伍法則 27
一、經典中“君臣佐使”配伍的問題 27
二、“四象君臣佐使”配伍法則 31
三、“引藥”的概念及使用規則 34
四、“五氣六味”配伍法則 36
第三節 經方方劑的變化形式 39
第四節 經方方劑的化裁加減變化示例 42
第三章 經方方劑的分類與原則 46
第一節 常見經方方劑分類法 46
第二節 六神類方分類法 48
第三節 六神類方分類原則 52
第四章 經方方劑的治法與治則 55
第一節 常用治法與治則 55
一、急治攻邪原則 55
二、緩圖慢治原則 61
三、常用治法的組合使用 62
四、經方十二劑的配合使用 63
五、治法的注意事項 63
第二節 “體勢—病勢—藥勢”的關係 66
第三節 證治異同與方劑的使用類別 74
第五章 經方方劑的劑型及特點 76
第六章 經方方劑的煎服法與服藥反應 80
一、煎藥法 80
二、服藥法 83
三、服藥反應 87
第七章 經方方劑的效用等級劃分 92
第八章 影響經方方劑療效的因素 96
第九章 經方方劑度量衡釋疑 101
附 經方藥物常用計量換算表 104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溫劑青龍湯類方 109
第二章 熱劑玄武湯類方 145
第三章 涼劑白虎湯類方 199
第四章 寒劑朱雀湯類方 221
第五章 扶陽陽旦湯類方 288
第六章 益陰陰旦湯類方 418
第七章 方劑化裁規範示例 498
參考文獻 505
方劑索引(按拼音) 507
方劑索引(按筆畫) 516
出版背景
2015年12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18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訪問期間,代表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並為其揭幕。此舉既是中國政府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具體體現,同時也表明世衛組織對中醫藥的認可。針灸銅人跨出國門的一小步,也是中醫藥在全世界範圍內大放異彩的一大步。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已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
振興中醫藥,中醫藥教育是關鍵。目前中醫藥的教材,除了國家體制內中醫藥院校成套的統編教材以外,還缺少成體系的其他教材,高等院校的教材脫胎於我國歷代的中醫藥典籍,但教材中所用的理念古今混雜,理論不夠自洽,對古代典籍的體系分類和義理解析存在不足,造成了“教師講不清,學生學不明,學完用不靈”的尷尬局面,導致國人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和信任感大打折扣。
今有漢傳中醫導師劉志傑先生,宗法中醫古籍元典,立志探求中醫教育返本出新之路。三十年如一日,劉志傑先生博覽先秦諸子至民國大家之著作,總結並汲取了歷代中醫前輩的思想精華,以最古老的循證醫學為核心,以漢代為中醫傳承的歷史時間節點,堅持考據訓詁與臨床實踐檢驗相結合,將我國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傳統中醫的思維、理念,系統且完整地梳理和整編,形成了漢傳中醫的兩大脈絡——經方醫學和醫經醫學,以此構建了漢傳中醫體系。
漢傳中醫,從字面上理解,指漢代或漢代以前流傳下來的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漢代作為循證中醫的分水嶺。漢傳中醫是古中醫,是後世中醫學的源頭。
《漢書·藝文志》將古中醫分為醫經和經方兩家,並簡述各自的特點及流傳著作,一個是以方藥為主的方脈學(《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為代表),一個是以實體解剖為主的針灸學(《黃帝明堂經》等為代表)。這兩種體系的醫學是真正完善的自然科學,是經得起循證檢驗的、最古老的循證醫學,流傳於漢代之前,故稱之為“漢傳中醫”。漢傳中醫有如下特點。
(1)標范化。漢傳中醫學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有關疾病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從漢代至今,經歷了近2000年的積澱和臨床循證,已經形成了系統化、規範化、公式化和標準化的理論體系,如三陰三陽六綱公式、六綱五證病機公式、經方及醫經辨證論治流程等等。其理論體系圓融通達,不存在自相矛盾,能夠自證。
(2)本源性。漢傳中醫是古中醫的源流,具有本源性。漢傳中醫學以深邃的陰陽法則為理論依據,配合四象真五行,將中醫學進行有機的整合規範,符合天人之道、自然之道,從而能源遠流長。
(3)循證性。漢傳中醫符合循證理念,科學嚴謹,其療效具可重複性,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縱觀古今,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古老的醫學出現了斷代及各種理論的交雜混亂,尤其以口傳心授的經方醫學迷失久遠,後世中醫更是相去甚遠,致使中醫逐漸沒落,時至今日甚至有滅絕的可能。
劉志傑先生憂心於中醫的沒落,為續岐黃,對漢傳中醫學術進行全心弘揚。漢傳中醫學非一家之言,也無派別之分,是古人的共同智慧結晶,是維持幾千年中華民族健康的正統循證醫學,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而劉志傑先生髮願還原正統循證的古中醫學,讓其繼續為中華民族的生命與健康保駕護航。從2006年起便在網上設立傳承網站,並不辭辛苦地進行網路教學,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逐漸弟子遍布全國,其學術的正確性及循證性逐漸顯露,並得到了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
劉志傑先生時刻期盼漢傳中醫這顆中華民族皇冠上的醫學明珠,能夠在更廣闊的平台上,讓更多醫生、中醫愛好者,乃至普通百姓了解,於是萌生了按照現代院校教材體系編寫一套漢傳中醫教材的想法。為此,劉志傑先生組織漢傳中醫學術體系內的骨幹弟子,計畫用3年時間編寫出漢傳中醫學的基本分科教材,並將不斷完善。初步計畫第一版包括13部教材(如下表所示)。
表略
除以上正式教材外,還有相應的輔助教材和參考書籍,如《傷寒論類編補遺師承課堂實錄》(2011年出版)《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2009年出版)《類方解傷寒——附:經方法鑰》(2019年出版)《張仲景方證化裁詮解》(2020年出版)《六神類方解傷寒》《重訂傷寒論類編補遺》《漢傳中醫師承醫案集》和《醫經玉函》等,正在逐步規劃當中。
本著科學、統一、規範和人才可複製的標準,以上教材和參考書籍將構成漢傳中醫完整的學術體系。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本套系列教材中的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廣大專家同仁在使用過程中,及時發現和批評指正,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詳細修訂和提高。
漢傳中醫教材編寫委員會
2018年3月
作者簡介
劉志傑,漢傳中醫學術體系創始人,北京漢傳中醫研究院院長,北京開放大學中醫健康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大健康委員會專家委員,中醫及臨床(西醫)雙執業職稱。
從事中醫臨床診療與學術研究40餘年,臨床帶教與理論教學10餘年,帶領研究院團隊開創“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漢傳中醫“經方(方藥內治)”及“醫經(針灸外治)”辨證論治學術體系,正編寫相關醫學教材10餘部。
現已出版醫學教材《經方基礎理論》《經方辨治學》《經方中藥學》《經方方劑學》等 4 部,中醫專著《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第二版)》《傷寒論類編補遺師承課堂實錄》《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劉志傑師徒經方醫案集》《類方解傷寒——附<經方法鑰>》《張仲景方證化裁詮解》等 7 部,待出版的系列教材、臨床醫案集、學術研究書籍等1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