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問
- 拼音:jīng wèn
- 版本:浙江巡撫采進本
- 所屬:四庫提要
理解,延伸,四庫提要,
理解
毛奇齡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 毛奇齡像[1]揚鄉里,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為“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曾結識湯斌,與閻若璩等多有辨難。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志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乾後浦灘。
延伸
毛奇齡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亦工詞,擅長駢文、散文、詩詞,都自成家數。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毛奇齡頭像[2]毛奇齡博覽群書,經學詞章,各擅勝場。遇有異說,必“搜討源頭”、“字字質正”,好持自己獨特見解。其所撰《四書改錯》是針對朱熹《四書集注》之抨擊。毛奇齡一生以辯定諸經為己任,力主治經以原文為主,不摻雜別家述說。他在少林寺寫的《大學知本圖說》,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眾多著作,均闡明他的治經思想。除潛心經學外,對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蕭山縣誌刊誤》3卷等。此外,毛對文學、音樂頗有造詣,好詩詞歌賦,著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多卷;又曾教授樂律,著有《竟山樂錄》4卷、《樂本解說》2卷等。近人邵瑞彭評其詞“雅近齊、梁以後樂府,風格在晚唐之上”。
四庫提要
清朝毛奇齡說經之詞,其門人錄之成編。皆一問一答,故題曰“經問”。其後三卷,則其子遠宗所補錄也。其中如論褚師聲子不解襪;論肅容、肅揖、肅拜三者之分;論婦人不稱斂衽;論稽首、頓首之誤用;論杜預注丘甲之非;論《儀禮》出二戴,《禮記》不出二戴;論甘盤不遯於荒野;論姓分為氏,氏分為族;論以字為氏,不必定用王父;論兄弟不相為後,破汪琬以弟後兄之說;以《史記·諸侯年表》正《趙世家》記屠岸賈之訛;謂衛宣公無烝夷姜事;謂《孟子》記齊楚伐宋時,宋猶未滅滕;謂《春秋》桓公多闕文;論公行子有子之喪;論微子、微仲;論鄭康成誤注剿說為雷同;論孔子非攝相;論孔子適周非昭公二十四年;論畏厭溺;論魯鼓、薛鼓非無詞;論媒氏禁遷葬嫁殤;論子文三仕三已;論束牲載書:皆證佐分明,可稱精核。至其中所排斥者,如錢丙、蔡氏之類,多隱其名,而指名而攻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皆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餘子則不足齒錄。其傲睨可雲已甚。李塨《序目》稱“仁和汪祭酒嘗答人書,謂西河論經,終不見有絀理。似乎鄭康成、杜預、孔穎達、賈公彥輩皆有贏有絀,而西河隨問隨答,無不是焉。其推挹甚至。”而其以辨才求勝,務取給一時,不肯平心以度理,亦於是見之。可謂皮裡陽秋矣。然以馬、鄭之淹通,濟以蘇、張之口舌,實足使老師宿儒變色失步,固不可謂非豪傑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