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口胰管鏡檢查,經口胰管鏡(peroral pancreatoscopy,PPS)是將超細胰管鏡通過十二指腸鏡的活檢孔道插入胰管內,直接觀察胰管的病變,是一種直接、微創的檢查方法,對判斷胰管病變的性質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並能協助內鏡下的治療。
概述,操作名稱,適應證,禁忌證,準備,方法,注意事項,
概述
經口胰管鏡(peroral pancreatoscopy,PPS)是將超細胰管鏡通過十二指腸鏡的活檢孔道插入胰管內,直接觀察胰管的病變,是一種直接、微創的檢查方法,對判斷胰管病變的性質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並能協助內鏡下的治療。
操作名稱
經口胰管鏡檢查
適應證
經口胰管鏡檢查適用於:
1.不明原因的胰管擴張。
2.胰管狹窄。
3.慢性胰腺炎。
4.胰腺囊性病變。
5.臨床上高度懷疑胰腺癌者。
6.可疑結石所致梗阻性胰腺炎者。
7.胰管占位性病變。
8.胰管內病變須取活檢者。
禁忌證
1.有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及ERCP禁忌證者。
2.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期。
3.膽道急性炎症或化膿性感染者。
4.嚴重的十二指腸乳頭開口部狹窄或畸形者。
準備
1.患者準備
(1)術前應簽署有創檢查知情同意書,詳細向患者說明檢查或手術的必要性,術中或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後方可行此檢查。
(2)術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解除顧慮,爭取積極配合,做相關藥物的過敏試驗。
(3)術前至少禁食8h以上。
(4)患者穿著要適合於X線攝片的要求,不要穿著過多、過厚,去除金屬物品或其他影響攝影的衣著織物等。
(5)咽喉部麻醉與普通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相同。
(6)右手前臂建立靜脈通路。為了有效地控制胃腸蠕動,有利操作,術前常規靜脈注射異可利定(解痙靈)20mg,地西泮(安定)5~10mg及哌替啶(度冷丁)25~50mg。若為小兒,則由麻醉師協助行麻醉下ERCP。
(7)病情危重或老年患者,伴有心肺或腦等器官重要疾病者,應進行血氧飽和飽和度、心電及血壓監護,必要時吸氧。
2.器械準備
(1)十二指腸鏡(母鏡),活檢孔道3.2mm以上。
(2)胰管鏡(子鏡)
目前臨床上套用的主要有:
PF-8P型:外徑0.75~0.8mm,含有3000~6000根石英纖維束,不帶成角系統及活檢孔道,只適用於病變的觀察。
FS-B20SL型:帶有一個1.67mm套管,其內有0.55mm的管道,含6000根石英纖維束,視角70°,可通過套管行活檢及細胞刷檢。
XCPF-3.3型:直徑3.3mm,帶成角系統和活檢孔道。
(3)ERCP全套器械及配件。
(4)胰腺活檢鉗及細胞刷。
方法
1.患者體位 通常取左側臥位,左手臂置於背後,亦可一開始就讓患者取俯臥位。兩名內鏡醫師分別操作十二指腸鏡(母鏡)和胰管鏡(子鏡),內鏡護士協助操作送鏡,在X線透視下輕柔地操作。插入子鏡前先進行ERCP,確定病變部位並測量胰管直徑後再插入胰管鏡。
2.ERCP後將造影導管從母鏡中拔出,將胰管鏡的套管沿引導鋼絲從母鏡活檢孔中插入,經乳頭開口部插入主胰管,也可以直接用胰管鏡的套管進行胰管造影。
3.在X線透視下將套管插至病變部位,然後將胰管鏡沿套管插入主胰管,子鏡的末端從套管中露出來便可觀察到胰管腔。邊退鏡邊觀察。如套管難以通過胰管彎曲角度較大的病變處時,可先用導絲通過病變處後再將套管沿導絲插入。使用導絲時要注意防止胰管損傷、胰管出血等併發症。
4.通過套管的送水孔注入生理鹽水以保持視野清晰。
5.使用有組織活檢及細胞刷檢功能的胰管鏡操作時,可在直視下對病變部位行活組織取材或刷檢。
注意事項
1.胰管鏡檢查操作類似經口子母膽道鏡檢查,兩名操作者應配合密切。
2.胰管鏡為超細鏡,操作中稍有不慎,即可損傷胰管鏡,因此,操作應動作輕柔,切勿粗暴,尤其是通過十二指腸乳頭進入胰管時,注意進鏡角度,勿用舉鉗器,以免折斷子鏡。
3.若用XCPF-3.3型胰管鏡,因子鏡外徑較粗,可先行胰管括約肌切開術,以便子鏡順利進出。
4.當胰管有狹窄性病變時,不可用胰管鏡強行通過,可在導絲引導下通過,以免損傷子鏡。
5.若行胰管活檢,注意取材處有否出血。
6.術後處理 基本同ERCP及經口子母膽道鏡檢查。
(1)術後臥床休息,常規禁食24~48h。
(2)術後3h、24h檢查血清澱粉酶,若24h後血清澱粉酶仍明顯升高,應繼續禁食。
(3)常規套用廣譜抗生素2d。
(4)術後可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藥物,以預防胰腺炎的發生。
(5)術後注意觀察腹痛、嘔吐等症狀及腹部體徵。
6.防治併發症
(1)高澱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發生率為2.6%~20%,一般情況下,僅表現為術後24h內血清澱粉酶的升高,有時伴有腹痛、嘔吐及腹部輕壓痛等情況,可延長禁食時間,必要時行胃腸減壓,套用制酸劑及抑制胰腺分泌的藥物,個別患者可發生重症胰腺炎,應按急性重症胰腺炎處理。
(2)胰漏、胰腺出血及胰腺膿腫:很少發生。
(3)其他:有膽管損傷、膽管出血、膽管穿孔、膽道感染等,應注意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