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市第二中學是一所三年制農村國中,始建於1972年,地處市區以西,坐落在阜寧鎮轄區內,前身為建設中學。1986年改為教育局直屬,更名為綏芬河市第二中學。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上級政府和各級領導部門的關懷指導下,1991年教學樓落成,2001年又建起了綜合實驗樓,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現有18個教學班,在校生800人,教職工65名,有理、化、生實驗室及準備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體育室、美術室、舞蹈室、圖書室及閱覽室、衛生室等,各類儀器配備基本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師生宿舍、食堂寬敞明亮,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設施可以和城市學校相媲美。領導班子由7人組成,校長兼書記1人,副書記1人,正副教導主任2人,政教處、總務處主任各1人,團委書記1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大學本科22人,占32.8%。具有中級以上職稱26人,省市級骨幹教師13人,平均年齡34歲,是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師隊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外文名:Suifenhe NO.2 Middle School
- 簡稱:綏芬河二中
- 校訓:“明德勵志,切問近思”和“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 創辦時間:1972年
- 類別:公辦中學
- 現任校長:徐可明
- 所屬地區:黑龍江·綏芬河
- 主要獎項:牡丹江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牡丹江市文明單位標兵等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校長,特色信息,辦學目標,培養目標,教師發展目標,辦學方針,管理方略,辦學理念,校訓,教育理想,教風學風,辦學思路,教育教學,教學工作,德育工作,教育理念,教育教學評價,教學成果,教學成績,校本課程,獲得榮譽,課改成果,
歷史沿革
1972年春季,創建綏芬河市建設鄉中學。校址在今建設國小,與建設國小合署辦公,1972年招生140人。從東街回來的兩個國中二年級4個教學班,由建小五年級直接升入國中2個班,當時教職工十人。
1976年始設一個高中班,同年市文衛辦計畫新建建設中學(完全中學),校址在今校址,於1976年6月24日正式從建設國小遷出,中學革命委員會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學生隸屬建設公社領導,同年公社輔導站取消,將其人員編制納入建設中學,教育行政業務直接歸公社文教助理負責。當時教職工23人,學生282人。
1978年11月9日建設中學改為建設公社中心校。校長即為公社中心校校長,同年實行國中三年制,當時的八年級(即高一)可通過考試進入高中,也可畢業,本校取消高中,成為初級中學。
1979年學校招收木工班一個,1985年實行三級辦學體制,學校改為建設公社中學,同時試行校長負責制。
1986年9月1日,市委、市政府將學校改為教育局直屬學校,更名為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1988年秋市政府決定建二中教學樓。1988年11月破土動工,1991年8月竣工並交付使用,它的面積為3350平方米,教育行政業務直接歸市教委領導,教職員工44人,學生402人。
2000年秋市委市政府決定為二中建綜合實驗樓,2001年4月破土動工,2001年9月竣工並交付使用,面積為3300平方米,教育行政業務直接歸市教委領導,教職員工63人,學生841人。學校班子由6人組成,設校長、副書記、工會主席、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團委書記。
2009年11月,第二中學全面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到2012年,經過三年的課改,二中形成了“四步三查”自主互動特色學習模式,師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教學成績顯著提高,迅速縮小了與全市其他國中的成績差距。
辦學條件
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上級政府和各級領導部門的關懷指導下,1991年教學樓落成,2001年又建起了綜合實驗樓,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現有18個教學班,在校生800人,教職工65名,有理、化、生實驗室及準備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體育室、美術室、舞蹈室、圖書室及閱覽室、衛生室等,各類儀器配備基本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師生宿舍、食堂寬敞明亮,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設施可以和城市學校相媲美。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領導班子由7人組成,校長兼書記1人,副書記1人,正副教導主任2人,政教處、總務處主任各1人,團委書記1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大學本科22人,占32.8%。具有中級以上職稱26人,省市級骨幹教師13人,平均年齡34歲,是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師隊伍。
領導名稱 | |
---|---|
黨支部書記、校長 | 徐可明 |
黨支部副書記 | 王曉梅 |
政教處主任 | 李秉政 |
教務處主任 | 顧修艷 |
團委書記 | 鄒迎超 |
歷任校長
梁克義 | 1972—1977 | 建中與建小合辦 | 校長 |
范立成 | 1977—1978 | 建設中學 | 校長 |
單淑芬 | 1978—1979 | 建設中學 | 校長 |
周茂深 | 1979—1982 | 建設中學 | 校長 |
鄒本發 | 1982—1984 | 建設中學 | 校長 |
張以立 | 1984—1985 | 建設中學 | 校長 |
單淑芬 | 1985—1986 | 建設中學 | 校長 |
楊柏卿 | 1986—1991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單淑芬 | 1991—1994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蔣寶安 | 1994—2004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蘭 福 | 2004—2009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李愛傑 | 2009—2012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徐可明 | 2012----- |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 | 校長 |
特色信息
辦學目標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到2008年,把第二中學辦成一所效益良好、質量較高、特色明顯的農村初級中學,並努力在2012年使該校跨入省級示範國中行列。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為綏芬河培養出"合格+特長"的實用人才打好基礎。為上一級學校輸送"規範+個性"的優秀學生和少數出類拔萃具有國際視野的尖子學生。
教師發展目標
教師發展目標是: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德技雙馨, 一專多能"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辦學方針
幾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文化立校,管理興校,質量強校,五育並舉,和諧發展"的辦學方針。
管理方略
實施"六要"管理方略,即理念要先進,部門要協調,領導要帶頭,制度要執行,中心要突出,服務要周全。
辦學理念
確立了"留住每一個學生,發展每一個學生,發展每一個人"的辦學理念。
校訓
堅持以"明德勵志,切問近思"和“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為校訓。
教育理想
以“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同樣高質量的教育,為農村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為教育理想。
教風學風
逐步形成了"勤奮文明,求實創新"的校風,堅持"言傳身教,啟迪疏導"的教風,形成了"勤學探究,刻苦自強"的學風。
辦學思路
堅持以德育為靈魂、以教學為中心、以隊伍建設為根本、以教科研為動力,促進了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教育教學
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中,針對學生基礎差,親職教育薄弱的特點,堅持以"低起點,小步子,慢節奏,快反饋,多激勵,樹信心,勤強化,促成功"的教學指導原則,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出"五個一"的家教指導原則即一個空間,一張桌子,一盞明燈,一個小時,一個簽字,促進了家校和諧,師生和諧,使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中,堅持樹立"五種德育觀"。即:樹立向學生學習,師生共同成長的發展性德育觀;樹立忌空洞說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味生活和生命樂趣的生活性德育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德育觀;樹立以愛育愛,以情育情的人文性德育觀;樹立智德統一的理性德育觀。實踐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自我育人的全員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教師文明禮儀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為切入點,實施"雙德工程",在全體教職員工中樹立"敬業愛崗,勤業奉獻,創業開拓,精業鑽研,樂業愛生"的五種精神。在學生中開展"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的主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播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收穫成功的人生。
教育理念
重視"藝、體、衛、健"工作,主張體育與健康並重,科學與藝術齊飛,堅持普及性、民眾性、生活性、娛樂性原則,"以學生健康為基礎、為出發點,健康第一"是我們堅定的教育信念,健康即健美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教育教學評價
堅持智慧型多元的觀點,"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的多元性評價觀,積極探索和實踐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成果
教學成績
2012年中考,升學率達75.3%,其中全綏芬河市第一名和第五名都出自本校,體育滿分率達54%。
2013年中考,升學率高達87.07%。
校本課程
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計畫的同時,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根據農村國中的特點,開設了農機、種植養殖課程,實施綠證教育,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獲得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目標管理工作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牡丹江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牡丹江市文明單位標兵等光榮稱號。
課改成果
2012年,12月2日被《中國教師報》授予黑龍江省課改共同體培訓基地榮譽稱號,獲此殊榮全省只有兩所。
到2012年底,市委書記、省級教育專家、局領導、教研員先後400多人次到校指導;市內外25所學校累計2600人來校交流研討。第二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加快了綏芬河市區域教改進程的同時,在黑龍江省起到了一定的輻射作用。
還承擔了全綏芬河市所有學科有效教學公開課活動、給其他學校盡心新模式的體驗式培訓、全市賽課第一名、兩屆黑龍江省課博會的精彩展示、為全市中國小進行課改培訓等活動。
綏芬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