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
綏稜縣手工業生產中即已出現鐵木製作、制酒、制油、皮革、土陶和鞭炮製作等技藝。
1956年後,根據《
綏稜縣志》(1988年版)記載,綏稜境內出現了工藝美術制陶、制鏡等手工業企業。
1957年,解放後公私合營,成立合作社,綏稜寇氏私人窯廠改為瓦盆廠,廠址由上集鎮遷到
綏稜縣城。瓦盆廠主要生產大小泥盆和農村用的水罐。
1960年代初期,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劉家第先生,在一次民間藝術考察中,偶然發現了綏稜黑陶,對古樸的黑陶製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向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省外貿公司做了匯報,同時開始了綏稜黑陶的整理和挖掘工作。
1961年春,黑龍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在哈爾濱市舉辦首屆“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展覽”,
綏稜縣瓦盆廠首次送展4個雙層鏤空花盆。
是年,黑龍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劉家第、王建國同志到
綏稜縣瓦盆廠考察調研。
1961年始,劉家第先生組織多批專業設計人員到綏稜土陶廠幫助指導創作。約至1967年,主要有中央工藝美院陶瓷系畢業的張大祥和裝幀專業的姜士錄,原哈爾濱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的
楊世昌、欒修平、
吳乃光,哈爾濱市泥塑老藝人張景春等人,深入綏稜土陶廠為設計、雕刻人員指導造型、紋樣等專業知識,舉辦專業學習班,提供技術書籍和資料,土陶廠的設計雕刻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62年,綏稜土陶廠花盆車間老工人寇化林創製工藝陶器花盆。
是年,
綏稜縣工藝美術陶器廠始建,初名土陶廠花盆車間,址於縣城北門外(時一磚路路西,龍江食品廠址);1977年從土陶廠分出,稱工藝美術陶器廠,址於西門外路北醬菜廠西院,為地方國營企業。
1963年,我國著名泥塑藝人“
泥人張”兩次來綏稜土陶廠交流,用黃粘土捏了一尊毛主席坐像,還捏了幾尊佛像和幾件花木蘭從軍的人物造型。
1964年,綏稜黑陶在首屆中國出口產品交易會上展出,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寇化林,並對陪同的外貿人員讚譽說:“黃土換黃金,何樂而不為”。
萬里副總理在做交易會總結時再次引用了周總理的話,從此綏稜黑陶聲名遠播。
1965年秋,劉家第先生與原哈爾濱市工藝美術公司總工藝師秦奉春,把綏稜送的雙層鏤雕黑陶筆洗送給
郭沫若副委員長,請他鑑賞指教,郭老說“這種現代黑陶以前沒見過,鄉土味很濃,很古樸,拙而不俗,有點像古陶,這是民間的東西,要很好的扶植……”。郭老對綏稜黑陶給予了充分肯定。
1966年,綏稜陶器廠設計出了一種雙層花盆,產品編號為
6602,它的設計在當時是一種首創。
1966年 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綏稜土陶廠被迫停產,成為“
四舊”被砸亂,人員全部改行,廠長夏連芳調
綏稜縣化肥廠任書記,寇維軍調發電廠燒鍋爐。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市場上有了一定影響的綏稜黑陶,一夜之間便消失殆盡。
1967年,產品編號為6602號花盆,第一次出口
日本10件。
1972年,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公司恢復建制。始終關心綏稜黑陶命運的劉家第先生,向縣手工業局、縣長和縣委書記等領導提出恢復土陶生產的意見,得到他們的支持,夏連芳和寇維軍調回,
綏稜縣土陶廠很快恢復了生產。
1973年,綏稜土陶廠改廠名為
綏稜縣美陶廠。同年,中央工藝美術總公司下撥20萬技措費,興建磚瓦結構的新廠房。
1970年代,綏稜黑陶主要由第二代傳人寇維軍負責設計創作。1977年國家為了扶持民間傳統工藝,把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由大集體企業轉製成為一家國營企業,並擴建了原廠。擴建以後的工人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最多時的四百多人,綏稜黑陶進入了鼎盛時期。
1977年10月,毛主席紀念堂落成。紀念堂籌備小組指定黑龍江綏稜黑陶做飾品,
綏稜縣燒制高80公分、口徑60公分的雙層通雕鏤空大型黑陶花盆,送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8個黑陶花盆被擺放在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廳,兩個黑陶花瓶被擺放在人民大會堂入口大廳,綏稜
靈透黑陶“進京”。
是年,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廠區面積2124平方米,廠房面積2500平方米,職工179人,練泥機2台;產值40萬元,獲利2.2萬元,固定資產淨值30萬元。
1978年至1979年,劉家第先生為黑龍江省電台和《
黑龍江日報》撰寫多篇文章,宣傳介紹綏稜黑陶,擴大了綏稜黑陶的影響。
1979年,綏稜黑陶在
上海第二屆中國陶瓷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陶瓷十大品牌”之一。
是年,隨著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20多名技術人員的“南飛”,綏稜黑陶的製作技藝傳遍了遼寧、河北、山東等省。
1970年代末,黑陶品種已達三十幾種,質量與品位不斷提升,年產量達40萬件。
1982年,《
人民畫報》封二對綏稜黑陶和工藝美術師寇維軍進行了全版宣傳報導。
1982年10月25日,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生產的6602型雙層鏤空通雕花盆被評為黑龍江省優質產品,黑龍江省經濟委員會頒發了證書。
是年,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採用腐植酸鈉合料,成品率達96%。
1983年,綏稜的黑陶通雕花缸,榮獲中國輕工業部頒布的“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獎。
1984年,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廠區面積4164平方米,廠房面積2765平方米,職工157人,主要設備29台,兼產工藝柳編品和清涼飲料,產值26萬元,固定資產淨值44.8萬元,獲利2.1萬元。
1985年,工藝美術陶器廠產值19.3萬元,利潤持平,納稅0.8萬元,生產花盆7.87萬個。
1990年代,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因企業連年虧損,藝人南下,綏稜黑陶走入低谷。
1998年6月,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雜誌(1998年第6期),刊登劉家第先生文章《綏稜黑陶回顧》。
2001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說陶論藝》,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
楊永善教授著。該書是我國最早最全面地介紹中國陶瓷的書籍,其中《風格獨特的綏稜陶器》一節,高度評價了綏稜黑陶。
2006年,黑龍江工藝美術協會成立,尹伊君提出積極恢復綏稜黑陶的生產。
綏稜縣委、縣政府把發展黑陶產業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擺上了重要日程,全力推進,重點扶持,綏稜黑陶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2006年9月24日,綏化學院藝術系民間美術研究室
劉文華、王立秋、張鳳英、崔麗娟、董國峰、王景怡等一行7人參觀考察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綏化學院將綏稜黑陶、海倫剪紙確定為重點研究項目。
2006年11月,綏稜經濟局收集在原綏稜工藝美術陶瓷廠老的作品,組建簡易的綏稜黑陶展覽館。
2007年2月8日 ,“綏稜黑陶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在俄羅斯創業的劉興印回鄉創辦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2007年8月10日,
綏稜縣政府制定《綏稜縣黑陶產業五年發展規劃》。
2007年6月7日,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延生、副會長趙權及黑陶專家楊寶源等三人來到綏稜,分別走訪了綏稜的三戶黑陶生產企業,對綏稜黑陶產品及綏稜黑陶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考察調研。
2007年6月15日,在第十八屆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黑龍江省政府門戶網與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聯合採訪
綏稜縣委副書記、縣長宋樹生。宋樹生縣長就
綏稜縣打造“中國黑陶之鄉”基本情況做了介紹。
2007年12月19日,由黑龍江日報集團,綏化市人民政府、
綏稜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綏稜黑陶眩目展》,在黑龍江日報美術館隆重開幕。
2008年8月7日,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靈透黑陶的製備方法申請國家專利。
2008年8月,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制定黑陶企業生產標準(黑陶標準號:Q/SXHT001—2008),有效地規範了黑陶生產市場,為綏稜黑陶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8年8月20日,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研製出靈光黑陶,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並申報了國家專利。
在《二十一世紀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文庫》工藝雜談篇中,把綏稜黑陶同景德鎮瓷器、宜興陶器、銅官陶器等23個著名瓷器並列,通雕鏤空花盆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被譽為祖國陶器中的瑰寶。
說明:綏稜黑陶大事記根據《
綏稜縣志》(1988年版),劉家第先生回憶錄,綏稜縣委縣政府相關資料及當事人回憶整理,未經論證,僅供參考。
2010年11月18日上午,時任黑龍江省省長
王憲魁在綏稜檢查工作,參觀考察了綏稜縣現代黑陶,給予綏稜
靈透黑陶“黑土國寶”的美譽。
創始人物
綏稜黑陶創始人寇化林,祖籍山東省萊州府,祖傳瓦盆、瓦罐等土陶製作工藝。清末民初,來到綏稜,成立了第一所民間土陶作坊,一生從事土陶工藝研究,經過近40年的苦心鑽研,終於成功地破譯出黑陶生產製作過程中最複雜、最關鍵的技術——“熏煙滲透碳”技術。1964年,綏稜黑陶在首屆中國進出品商品交易會上展出,周恩來總理對陪同的外貿人員讚譽說:“黃土能成金,何樂而不為”。
寇維軍,黑陶藝術大師寇化林的兒子,綏稜黑陶的第二代傳人。他先後到北京、連雲港、德州等地製作黑陶、傳藝,並將紫砂、瓷器的工藝與黑陶有機結合,黑陶的花紋與造型更具風骨,品質更上乘。可是,寇維軍的心嚮往黑土地,他的藝術魂靈在綏稜的泥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