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縣黃芩

絳縣黃芩

絳縣黃芩,山西省運城市絳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絳縣東南高俊,西北平緩,境內海拔在550—750米之間,最高海拔2047米(么里鎮垣址坪村),最低481米(南樊鎮堯都村),山區面積占67.5%,丘陵、台塬占18%,平川面積占14.5%,素有“七山二嶺一分川”之稱。為黃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絳縣黃芩呈圓錐形,扭曲,長8—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或淺黃色,略呈角質樣。氣微,味苦。無粗皮、雜質、蟲蛀和霉變。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絳縣黃芩”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絳縣黃芩
  • 產地名稱:山西省運城市絳縣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品質特點:質硬而脆,易折斷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85號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2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生態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絳縣黃芩呈圓錐形,扭曲,長8—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或淺黃色,略呈角質樣。氣微,味苦。無粗皮、雜質、蟲蛀和霉變。
絳縣黃芩絳縣黃芩

營養價值

絳縣黃芩按乾燥品計算,含水分≤11.0%,含黃芩苷(C21H18O11)≥11.2%。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絳縣東南高俊,西北平緩,境內海拔在550—750米之間,最高海拔2047米(么里鎮垣址坪村),最低481米(南樊鎮堯都村),山區面積占67.5%,丘陵、台塬占18%,平川面積占14.5%,素有“七山二嶺一分川”之稱。為黃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

氣候條件

絳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高溫,日照充足;秋季涼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氣溫11.4℃,最冷一月,均溫-4℃;最熱七月,均溫25℃,年均降雨量630毫米。霜凍期十月至次年三月,無霜期190天,完全符合優質黃芩的獨特生長氣候條件。

土壤狀況

境內土壤以褐土為主,特點是土層深厚,質地細而均一,顏色為淺黃色到暗黃色,疏鬆多孔,通透性較好,多屬中性微鹼性土壤,pH值在8—8.5之間,同時境內還有28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全縣範圍內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不超過國家規定標準,適耕性強,特殊的土壤構造為黃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環境。

生態環境

絳縣國土面積149萬畝,耕地面積45萬畝,森林面積1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絳縣的生態環境也為黃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絳縣黃芩絳縣黃芩

歷史淵源

芩是山西省野生中藥材中歷史上產量最大的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靠野生資源供應市場,由於過度採挖,資源受到嚴重破壞,造成野生黃芩資源面臨枯竭。
1977年,絳縣黃芩種植面積為3畝。
20世紀80年代末,山西省開始野生變家種技術研究。
從2000年開始,絳縣開始發展種植黃芩。
絳縣黃芩絳縣黃芩

生產情況

2019年,黃芩種植面積30000畝,年產量9000噸。
絳縣黃芩絳縣黃芩

產品榮譽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絳縣黃芩”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絳縣黃芩植株絳縣黃芩植株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絳縣黃芩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山西省絳縣境內古絳鎮、橫水鎮、冷口鄉、郝莊鄉、陳村鎮、衛莊鎮、么里鎮、安峪鎮、大交鎮、南樊鎮10個鄉鎮189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4′—110°48′,北緯35°20′—35°38′。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黃芩按藥用作物分類屬根類作物,喜溫涼、半濕潤、半乾旱環境,耐寒、耐旱。
(1)地膜覆蓋:膜覆蓋技術和冬播春蓋播種新方法的套用,解決了旱地種植黃芩出苗難、苗不全的難題。覆蓋的當年鮮黃芩產量平均為424千克/畝,不覆蓋的當年鮮黃芩產量平均為316千克/畝,每畝平均增產108千克,平均增產幅度達34%。
(2)復播、套播和輪作:通過實施麥茬復播、玉米套播的黃芩輪作新方法,解決了黃芩重茬病害多、產量低的問題。冬小麥-黃芩(秸稈覆蓋)-春玉米(秸稈還田)-黃芩;冬小麥-復播玉米(套種黃芩)。
(3)合理密植和科學施肥: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實施寬幅播種,播幅有原來的3—4厘米,擴大到6—10厘米;合理密植,株距由原來的3—4厘米,調整為1—2厘米,密度增加1倍,密植後的黃芩分叉少,品質好;科學施肥,要求第一年基肥每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三元複合肥(氮:磷:鉀=1:1:1.5)50千克;第二年早春追施三元複合肥(氮:磷:鉀=1:1:1.5)50千克;使二年黃芩鮮根產量由原來的600千克/畝,提高到1000千克/畝以上。
(4)產品收穫後產後處理:黃芩生長2—3年便可採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後,選擇晴朗天氣用拖拉機攜帶深耕梨把根耕出,人工拾取。然後,除去病、爛根和殘莖。將挖出的鮮黃芩根除去雜質及殘莖,去淨泥土,在自然陽光下晾曬,曬至半乾,撞去老皮,使根呈棕黃色,然後,曬至全乾。在晾曬過程中,避免暴曬過度,使根條發紅,又要防止被雨淋、露打或水泡,使根條變綠髮黑。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絳縣黃芩”的生產基地及產品需限定在檔案劃定的地標地域保護範圍內生產,嚴格執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中二級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等規定,實施黃芩原料生產、貯存及炮製加工過程的科學管理。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絳縣黃芩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絳縣黃芩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絳縣黃芩”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