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作品以地理坐標為敘事線索,選取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15座代表性城市,分別講述發生在這15座城市裡的歷史風雲,同時注意用遣唐使高元度、西漢
張騫、東漢
班超的副使
甘英、傳教士
利瑪竇、
馬可·波羅等歷史人物的足跡,串聯起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沿革。
作品目錄
第1天 蓬萊 第15天 洛陽 第21天 長安 第45天 敦煌 第62天 高昌 第92天 碎葉鎮 第97天 怛邏斯 第117天 撒馬爾罕 第125天 大夏 | 第127天 木鹿 第155天 泰西封 第156天 巴格達 第170天 安條克 第185天 君士坦丁堡 第210天 羅馬 我與絲路(代後記) 附屬檔案一: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附屬檔案二:唐代陸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國際上對絲綢之路的定義有兩種,廣義的是指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交通、貿易、文化交流的途徑及其內容。狹義的是指漢代中國與中亞巴克特亞之間經營絲綢的貿易路線。該作品所探討的,是廣義的絲綢之路。經過大量的考證,作者認為絲綢之路有四條具體線路,其中在北緯33度到41度之間飄蕩,從中國啟程,出河西走廊,經塔里木盆地、費爾乾納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前往羅馬,距離達12000公里的國際大動脈,便是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也正是該作品所要講述的重點。《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穿插講解一些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如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北魏時期佛教的興起和龍門石窟的建立,隋朝時開鑿大運河,唐代時長安城的修建和高僧
玄奘西往天竺取經,宋朝大文豪
蘇東坡為官蓬萊時一心愛民,明朝
戚繼光沿海抗倭及
鄭和七下西洋等等,一樁樁一例例的背後,都能夠找到絲綢之路對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生產、人們思想文化上的影響浸潤。基於以上認識,作者認為,絲綢之路是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互通之路,它的特點和屬性是多元而非單一的。殊為難得的是,在文化傳承方面,特別是對各大文明融合中的貢獻,是任何一種形態都無法比擬的。
藝術特色
作者長期從事民族史、人類學、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豐富的從業經歷加之廣博的閱讀,讓他的這場書寫,既有考據上的莊重,也不乏歷史上的厚重。除此,一些生活場景的描寫,佐以細節上的精雕細刻,頗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高洪雷將絲綢之路沿岸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上的遞進演變,納入於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予以回瞻,不但描繪這些國家的繁華和富庶,還饒有興趣地介紹了蓬萊、長安、敦煌、羅馬等中外古城璀璨的歷史淵源,講述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獨特的風土人情,並擷取許多軼事典故和神話傳說,無疑增強了該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2月28日,《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入選“《作家文摘》2020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高洪雷,生於1964年,山東新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散文、隨筆、專著,作品有《大寫西域》《另一種文明》《樓蘭啊,樓蘭》《中華民族的故事》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國史》已被譯成維吾爾文、蒙古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韓文等多種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