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鸚鵡

統治鸚鵡

統治鸚鵡(學名:Polytelis anthopepl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黃色,背部為橄欖綠;翅膀內側有一條很寬的紅色帶狀橫過;外側翅膀覆羽和尾羽為藍黑色。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多在9-1月間。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東南部。

基本介紹

簡介,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簡介

統治鸚鵡 Polytelis anthopeplus Regent Parrot中型攀禽。體長40厘米。體羽主要為黃色。背部橄欖綠色。翅膀上有紅色條帶。飛羽深藍色。尾羽藍黑色。虹膜橙褐色。嘴紅色。腿、腳灰色統治鸚鵡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和南部等地。棲戲邀微息於灌叢等地帶。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以植物果實種子、花、嫩芽等為食繁殖期為毎年8月至翌年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6枚。統治鸚鵡野外數量較少,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Ⅱ。

外形特徵

統治鸚鵡體長禁旋充37-41厘米,體重150-206克。這種鸚鵡鳥體為黃色,背部為橄欖綠;翅膀內側有一條很寬的紅色帶狀橫過;外側翅膀覆羽和尾羽為藍黑色;鳥喙紅色;虹膜橙棕色。雌鳥頭部和胸部皆為橄欖綠色,翅膀上方覆羽為橄欖黃,帶有少許紅色;尾巴深藍綠色,內側尖端帶有粉紅色。幼鳥和雌鳥體色相同,雄幼鳥符尋需要13到18個月才能長成像雌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

統治鸚鵡良霸少主要棲息於沿著水源流經的桉樹叢林;低矮的桉樹灌木叢、平原草地、充滿水源的小樹林等處。

生活習性

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偶爾食物充足的時候會組成高達300隻的龐大數量,在繁殖季開始的時候雄鳥會組成小群體;大部份都會選擇棲息於沿著水流行經的高大樹木上,在清晨會出發飲水,之後飛到地面覓食,到了中午炎熱的時候,會躲在樹蔭下或是灌木叢中乘涼休憩,這時戒心並不重,等到比較涼爽的時候又會重回地面上尋找野草或是植物的種子;偶爾也遷移到不同區域,遷移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在地面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飛行的時候則會伴隨連續的鳴叫聲,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主要以種子、草類植物種子、水果、漿果、堅果、花朵、花蜜和植被等為食。偶爾會前往農耕區和果園覓食,因此在當地很不受農民的歡迎被視為農業害鳥。

繁殖方式

築巢產卵季節從8月到1月。一些孤立的樹木上可以最多有18對夫婦築巢。通常選擇枯樹,在高出地面20米的樹枝或空洞內安巢,同一洞巢連續多年重複使用,內敷一層腐爛的木屑。每巢產3-6白色的卵,雌鳥孵化僅21天。小鳥通常在5至6個星期後離開巢,獨立生活前,仍然在家族群內生活幾周。統治鸚鵡在自然界的壽命是30年。

分布範圍

分布於滲危循舟澳洲東南部享探禁、西南部和西部的內陸地區。
統治鸚鵡
統治鸚鵡分布圖

亞種分化

統治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Polytelis anthopeplus anthopeplus
2.
Polytelis anthopeplus monarchoide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糊舉照坑類紅色名錄——低危(LC)。

亞種分化

統治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Polytelis anthopeplus anthopeplus
2.
Polytelis anthopeplus monarchoide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