絝

形聲字。從糸,夸聲。本義:套褲。部首:糹 筆畫:9畫讀法:kù, 筆順:551134115 五筆編碼:xdf xdf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絝
  • 拼音:ku4
  • 筆畫數:9
  • 筆順編號:551134115
  • 五筆:x(糹)d(大)f(二)n(乙)
基本信息,基本釋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基本信息

絝kù
(1) ㄎㄨˋ
(2) 〔紈~〕見“”。
(3) 同“褲”。
(4)鄭碼:ZGBZ,U:7ED4,GBK:E7AB
(5) 筆畫數:9,部首:糹,筆順編號:551134115

基本釋義

[名]
(1) (形聲。從糸,夸聲。本義:套褲)
(2) 同本義 [trouser legs worn over one's trousers;leggings]
絝,脛衣也。——《說文》。段注:“今所謂套袴也。”
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釋名·釋衣服》
身衣羊裘皮絝。——《後漢書·馬援傳》
(3) 絆絡 [network]
絝白虎。——司馬相如上林賦》。注:“謂絆絡之也。”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後漢書
English
( 絝 )
K ù
The [ 紈絝 ] sees"
Similar to " 褲 ".紈 ".
今稱套絝,左右各一,分裹兩脛。參閱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絝》。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正韻》苦故切,音庫。《說文》脛衣也。《史記·趙世家》夫人置兒絝中。
又《司馬相如傳》絝白虎。《注》絝,古袴字。《前漢·景十三王傳》短衣,大絝,長劒。《後漢·廉范傳》平生無襦,今五絝。《淮南子·原道訓》短綣不絝。《集韻》或作袴。
又《玉篇》古文綯字。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脛衣也。從糸夸聲。苦故切

說文解字注

(絝)脛衣也。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脛。古之所謂絝。亦謂之褰。亦謂之襗。見衣部。若今之滿當袴、則古謂之。亦謂之幒。見巾部。此名之宜別者也。從糸。夸聲。苦故切。五部。按此字疑當同??作?。今皆作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