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之心:"已"與早期中國哲學》講述戰國思想形態的演化根本取決於,在不同學派的緊張博弈中思想主體對道德心智立場的選擇,是接受“論辯”之競爭形式,還是持守“聖人兼知”論以豁免於論辯之外,此莊荀之別也。莊子在知識論上否認任何“自我知識”的自明性,故以“自我否定”形式在更高層次上達成了不同學派的“結盟”。而荀子“解蔽”論則賦予聖人“心知”完備性的特權,藉此克服“知”之“有蔽”性。此後的“心志恬淡”論通過對苟子“心知”論的進一步演繹,實現了戰國“子學”形態的“宮學”化。
基本介紹
- 書名:結盟之心:"已"與早期中國哲學
-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16
- 品牌:蘇州大學出版社
- 作者:吳忠偉 李蘭芬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2084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結盟之心:"已"與早期中國哲學》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忠偉,1970年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宜黃),199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論著有:《中國天台宗通史》(台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圓教的危機與譜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譯作有:《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互動主體性與價值弔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導論具“身份”之知
一 政/教關係與三重職能結構/3
二子日與宗旨/10
第一章“為己”之學與邦邑共同體
第一節為己之學/18
第二節“義”與邦邑共同體/25
第二章“師道”與友誼共同體
第一節“有待”與“免辱”/38
第二節“師”與“士”之職能/47
第三節相與為友/56
第三章聖/王關係與認知分工論
第一節官與管/63
第二節解蔽與兼知/79
第四章戰國後期心志恬淡論(一):決策
第一節積德/89
第二節集智/101
第五章戰國後期心志恬淡論(二):守神
第一節簡帛《老子》與“師”/109
第二節擇人與守神/124
結語 “集體化心智”與學派演化
一“集體化心智”與學派/131
二論辯與結盟/138
參考文獻/143
附 錄
附錄1《論語》中的“自我”觀念探討/151
附錄2觀外在於“已”者——對先秦典籍語境中“觀”概念的考察/158
附錄3禮與自我表達/165
附錄4 “自我”的交換——人心交通與物的讓度/176
附錄5 從士人到釋子——晉宋士人的身份新賦予與其心智的擴展/187
一 政/教關係與三重職能結構/3
二子日與宗旨/10
第一章“為己”之學與邦邑共同體
第一節為己之學/18
第二節“義”與邦邑共同體/25
第二章“師道”與友誼共同體
第一節“有待”與“免辱”/38
第二節“師”與“士”之職能/47
第三節相與為友/56
第三章聖/王關係與認知分工論
第一節官與管/63
第二節解蔽與兼知/79
第四章戰國後期心志恬淡論(一):決策
第一節積德/89
第二節集智/101
第五章戰國後期心志恬淡論(二):守神
第一節簡帛《老子》與“師”/109
第二節擇人與守神/124
結語 “集體化心智”與學派演化
一“集體化心智”與學派/131
二論辯與結盟/138
參考文獻/143
附 錄
附錄1《論語》中的“自我”觀念探討/151
附錄2觀外在於“已”者——對先秦典籍語境中“觀”概念的考察/158
附錄3禮與自我表達/165
附錄4 “自我”的交換——人心交通與物的讓度/176
附錄5 從士人到釋子——晉宋士人的身份新賦予與其心智的擴展/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