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能動主義

結構能動主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流派。其核心概念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關係。結構能動主義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它的名言是:“沒有它不行,但是只有它還是不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能動主義
  • 背景:馬列毛之後
  • 由來:官僚的本能
  • 特點:機械的、唯心
產生背景,核心理念,理論,當代意義,代表人物,

產生背景

辨證唯物主義在馬列毛之後發生了一定的變異。官僚的本能是促使一切革命的辯證法都窒息化,從而成為機械的、唯心的。
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被庸俗化以後,恰恰是唯心主義發展了哲學的能動一面。物質不積極,精神很頹廢。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迫切需要革新。

核心理念

主導性
馬克思在面對法德黨團的幼稚時說,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提到:“馬克思理論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革命辯證法”。
結構能動主義者的第一個觀點認為,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組成一個客觀的事物運動結構。這個結構存在著一個誰起主導作用的問題。
在物質和精神關係問題上,精神是活的,而物質是死的。但是物質不能主動、直接對精神起作用,它要通過實踐活動。因此,結構能動主義者將物質性在實踐中的作用理解為一種客觀的制約性。比如人生而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也不能選擇自己時代的生產力。
在物質的一元性和物質形式的多元性問題上,物質的一元解決了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了。人類的智力恰恰需要關注於如何發揮物質形式多元性上。
在物質的質量關係問題上,在質的確定後,實際的問題恰恰是促使量的關係轉化上。質在一定範圍內是固定的,不存在沒有時間持續性的事物的質,因此如何研究量的變化,並促使質量的轉化,是問題的關鍵,研究中占據時間和精力較多的部分。
在矛盾的統一和鬥爭兩種性質問題上,恰好是統一性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
在偶然和必然的關係問題上,必然已經確定了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人們所面對的就恰恰是如何在生活中不停地面對著瑣碎的偶然性上。
在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關係問題上,問題已經不在於你是否相信被否定的事物會回到肯定,而是在於如何保證事物發展不至於倒退。
在英雄和人民的關係問題上,相信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發揮英雄和領袖的作用,使自由電子圍繞原子核的旋轉更加地積極和達到運動的極致。
在個人和集體的關係上,將個人視為一種結構的充分條件,而將集體視為必然條件。
配置論
社會的物質性最終要體現於人和人群才有意義,也才有考察的可能性。結構能動主義者在這裡提出的結構能動主義是在肯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有反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上,強調側重於意識反作用的問題。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即關於“側重”、“革命的辯證法”、“努力方向”的學說。這是革命性的。
在這個哲學命題里,核心的思想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關係上。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結構中,物質第一是必然、不可缺少的條件,但是如果要促使事物的完美、促使事物變革,沒有辯證法這樣充分的條件也無法達到。
結構能動主義建立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它的名言是:
“沒有它不行,但是只有它還是不行”。它絕對必要,但是只有它不能滿足一個完整事物的需要。
因此,結構能動主義研究的實質是矛盾的雙方如何配置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這裡物質是死的,而精神卻是活的。純粹的唯物主義是呆滯的,而辯證法卻是無限活力的。唯物主義在這裡只負責底限,只發揮審查的作用。
更新無產階級的概念
結構能動主義者的無產論是這樣的:
傳統的無產階級論,主要是指被僱傭的工人階級,在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工人的整個階級地位符合無產階級的各種條件。
但是,在局勢的衝擊下,無產階級的含義本身也在發生著動搖。
無產階級一般意義上是指的是沒有生產資料、屬於被僱傭地位的階級。注意,沒有生產資料只是意味著沒有可用於產生的物質資料。
結構能動主義者的意思是說,工人可以擁有房屋、汽車,但是如果這些東西只是附屬物質,而不能用於生產活動,即不能產生財富,也不能產生利潤,那么即使一個地主占有了萬億畝的土地,那也只意味著法權意義上的所有。
因此,有意義的只是可增可塑、能長能消的部分。
不占有生產資料,只是提供了無產階級的物質條件,但是無產者要成為一個階級,首要的條件是通過社會生產聯繫在一起,並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無產階級意味著精神不受物質的制約,或者是因為缺少關鍵物質(生產資料)而自然地不受某種限制性法權的制約,或者是因為具有強烈的精神,能夠超越他所處的物質占有條件。
工人、貧農並不天然意味著就是無產階級,能夠拋棄個人所處的階級利益的某些官僚、地主、貴族、資本家、知識分子,也是無產階級的組成部分。
對於敵對陣營的叛變分子來說,不是因為無產階級而大公無私,而是因為大公無私而成為無產階級的組成部分。
但是精神接受物質的制約,乃是常態。而精神能夠超脫物質,卻往往是稀少的變態。而這種變態恰恰是人類社會高於畜牲社會的地方。
如果人類能夠突破制度的限制,而利用強大的精神文明成果突破物質的限制,能夠自覺地接近無產階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物質條件的充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所處的時代生產力整體在提高,因而物質條件的基本存在基礎也提升了門檻。
當人類隨著物質的相對充裕而能夠稍微脫離一點物質的狹隘性時,他們就越發自然地接近世界的本相。
物質是精神存在的基礎,但是精神卻高於物質,這是毛主義立足於馬列卻發展的部分。正是在這一部分中,體現了人類高於叢林法則的地方,也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程度。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古典中國老莊哲學中超越個人的精神傳統。
以往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概念只是強調物質決定意識的自然客觀性,卻忽視了在一部分狹小的領域內,意識能夠決定物質的人類主動性,才是無產階級高於資產階級的地方。

理論

革新國際關係理論
結構能動主義者的戰略實力學說認為:
(1)、來源:戰略實力派來源於毛澤東思想中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辯證法以及“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論斷。
(2)、對象:屬於人民的戰略實力學說,其目標是掌握人民創造歷史和新生事物的力量不可戰勝兩大指標,正確使用韓德強教授發現並證明了的“正反饋學說”,從而力圖掌握正反饋,避免負反饋。
(3)、目的:這一學說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國崛起或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將人民力量的勃興和當家作主作為核心指標,自主、有尊嚴地邁向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從而復興社會主義和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懷。
(4)、基本核心理念:“天下歸公”與“天下為公”,將人民奉為世界的“天”,所有國家都在實質上是平等的,共同服從於一個主體:人民。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為“天下”的勞動民眾所占有。“天下為公”,不簡單地意味著戰略道義責任,也意味著“只有拯救全人類才能拯救自己”。
(5)、學說組成
理論批判:實用主義外交使統治精英喪失進取力和活力;調和的外交政策只是意味著妥協投降;“經濟第一”派別屬於豬玀的低級趣味,小市民外交思維是人民公敵。
理論揚棄:戰略實力派結合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大傳統意義上的國際關係理論,將理想與現實在矛盾中對立統一。將被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顛倒了的世界本相以及信仰、理想重新恢復到人民的立場上來,而充分利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基本核心”。
歷史觀:歷史和未來就在你我手中;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也重視敵人,不低估他們偽造歷史,把持政治的強大能力。
政治觀:一次戰役的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全局戰略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民主應該建立在力量均衡的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空洞的“制度”基礎上;以實力配置一切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導致了獨裁和兩極分化;在實力配置中間,隱藏著一些變動著的、活的因素,控制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比掌握事物的多少更有歷史的前景;以戰略調整實力配置保障了體制的基本生存。
理論工具:對立統一的矛盾論,有理想,同時又有現實的可操作性,矛盾是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新質的活體是一種不竭的變革之源,起源於實踐中一種機動、可持續的力量;否定之否定論,強調能夠將資源發揮到極致,從而調動一切鮮活的因素,發揮資源力量的組合能量;正反饋理論,事物處於正反饋積累階段,且難以戰勝;博弈論,戰略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歷史主義。
領袖推崇:戰略實力學說的推崇對象是毛澤東、俾斯麥這樣有戰略思想,同時又具有強大意志的人物。
(6)、基本概念的釐清
戰略實力學說的“實力”,是指的是可運用的、可發展的、擁有絕對主權、掌握生產力頂端、處於正反饋序列且最佳為新生事物的資源力。實力的運用者必須是高度智慧和高度意志的統一體。
“戰略實力”,是一種綜合體,即“實力基礎上的戰略性”和“戰略性的實力”。是戰略和實力在對立面的統一。
“韜光養晦”本意是新生事物為了保存自己、積累實力,爭取戰勝對手的方式。正因為它的目標是最終戰勝對手,所以它是不可言說的。它的第一大特徵就是秘密進行。

當代意義

1、揭示了貨幣戰爭的哲學實質
《貨幣戰爭》等書籍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在當今時代,某一個金融寡頭控制世界的局面,恰好是世界在物質決定意識基礎上充分發揮意識能動性的結果。
世界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意識高度能動於物質的時代。但是這不違反物質的決定作用。結構能動主義者認為,世界已經發展出一種重要的統治形式,即少數寡頭通過控制龐大的物質資源來左右世界。這個物質不是死物質,是戰鬥的,活性的,是成千上萬人勞動和血汗的結晶。但是這個龐大的人類文明成果,它的物質形式存在著,但是其靈魂卻被少數寡頭控制著。這些寡頭通過這些物質控制別人,從而隨心所欲地左右世界的發展以及改造社會的面貌。物質和意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統治力量。結構能動主義者叫它“物質和意識的結合體”,即Combination of material and awareness,“帝國”,葛蘭西說的那種“對立面的統一性”出現了。他說:“‘一元’此詞的意思是什麼?它肯定不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也不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而倒是具體歷史行動中對立面的統一性,那就是與某種被組織起來(歷史化)的‘物質’,以及與被改造過的人的本性具體地、不可分割地聯結起來的人的活動(歷史—精神)中的對立的同一性。”
2、揭示了唯GDP主義的荒謬性
追求物質第一或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是在追求一種作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它絕對不是作為人的充分條件。
也就是說,擁有一定的物質或物質的特殊體現形式——貨幣在一定範圍內是必要的,但是在這個生存基礎已經解決的根基上卻單純追求錢並不是作為人的表現,也不是人類和動物的區別。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在於人類有精神追求,而不單純被物質所限定。如果無限地崇拜唯物主義的客觀性,那么最好的結局就是壞的宿命論。
結構能動主義恰恰是對毛主義哲學思想的總結和發展,同時也奠定了制度毛主義的基礎。

代表人物

徐亮,歷史與政治學者,國際關係研究者,烏有之鄉特邀主持人,國際共運網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200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曾經是自由主義的鼓吹者。2003年思想轉入擁護馬列毛和共產主義,主張21世紀新社會主義和新型計畫經濟學說,被稱為“徐論”。他提出的“紅色祖國”理論,影響很大,被稱為“有創造思想、有良心的左派”;後創立“制度毛主義”學說,對中國、尼泊爾等地的理論家均有影響。其中較為重要的觀點有“一切歷史都是新聞史”、“緊密的哲學觀”、“樸素馬克思主義”、“兩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勞動論”、“經濟國家奴隸制”、“以馬克思解釋馬克思”等。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著作5部,各類社會評論200餘篇,在國內外思想理論界均有較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