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綬

組綬

組綬可追溯到上古先民結繩記事。組綬的組是指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用於在袍服外要佩掛飾物。組綬由織染署掌供。

組綬歷經了周朝的“綬帶”,南北朝的“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到盛唐的“披帛結綬”、宋的“玉環綬”直至明清荷包、香囊、玉佩、扇墜結藝發展至今的中國結。奈良時代,組綬及其編織傳入日本。平組的組紐的技法被稱為唐組。平安時代以後唐組主要作為日本刀的系帶。1956年,京都西陣的有職絲組物師松葉屋第13代傳人深見重助入選日本人間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組綬
  • 日文名:唐組(からくみ)
  • 拼音:zǔ shòu
  • 注音:ㄗㄨˇ ㄕㄡˋ
釋義,組綬的等級,

釋義

1. 古人佩玉,用以系玉的絲帶。
奈良時代傳入的組綬奈良時代傳入的組綬
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緼組綬。” 鄭玄 註:“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魏書·高祖紀下》:“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佩、大小組綬。”
2. 借指官爵。 唐 韓偓 《贈易卜崔江處士》詩:“門傳組綬身能退,家學漁樵跡更奇。” 明 徐渭 《贈沉母序》:“由此觀之,人固不可以無實,至於實之名否,則其權不在管毫,而在組綬也的然矣。” 清 唐孫華 《憶頤兒時就婿外家》詩:“所願紹家學,非必襲組綬。”
組綬編結台組綬編結台

組綬的等級

帝皇黃赤綬四彩,黃赤紺縹,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諸侯王赤綬四彩。赤黃縹紺,長二丈一尺,三百首。長公主,天子貴人同。公侯將軍金印紫綬二彩。紫白,長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銀印青綬三彩,青白紅,長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銅印墨綬三彩。四、三、二百石銅印黃綬。自青綬以上有三尺二寸長的縌與綬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綬以上可加玉環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帶子用的環狀物)。這裡的首是經絲密度的單位,單根絲為一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綬廣六寸,首多者絲細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結綬於縌,意即在佩玉的帶紐上結彩組,與綬相連。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將綬帶垂於外邊,綬帶一端打雙結,一端垂於身後。商周綬帶的前面掛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的韍,春秋戰國時廢去韍佩,改為系縌,以方便行動。
明皇陵文官身後的組綬明皇陵文官身後的組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