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紹興錫器製作技藝
- 主題詞:紹興,錫器,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商周時代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紹興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簡介
紹興錫器製作技藝作為紹興特產之一的紹興錫紙製品,工藝精湛,堪稱一絕。紹興解放前後,錫制的水壺、茶壺、香爐、燭台、茶葉罐等錫器製品已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錫器製作工藝流程繁雜,工序多,工期長,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紹興錫器製品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還飽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越文化特色,錫器製品上鑲嵌的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等圖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傳統習俗和理念。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越國在姑中山、六山等地設有官辦冶煉場,民間冶煉業已相業發達,越國百姓大多能自己鑄造鋤、犁一類的金屬農具。發達的冶煉業是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的,《越絕書》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的記載。當時,銅、錫、金、銀、鐵等礦產已大多被認識和開發利用。越王勾踐時代金屬礦產的發掘利用,其深度和廣度已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漢時,會稽郡是全國銅鏡鑄造中心。南朝齊代,這裡又是全國最早的生產鋼鐵的地區之一。上虞人謝平用新式煉鋼法製作的寶劍,達到“窮極精功、奇麗絕世”的程度。
錫器製品,在我國已經有了近4000年的歷史。商周時代,人們已經能夠用錫與銅、鋁合鑄體積、容量龐大的青銅禮器。我國有關錫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周禮》,《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有“金錫連丹”的敘述。南北朝時期,王室貴族常以純錫製作牛、馬、豬、羊等冥器,唐、宋兩朝,民間錫質茶、酒等日用器皿已開始流行,錫器從明永樂年間開始盛行,並持續不斷地擴展和延伸它的使用範圍。
紹興解放前後,錫器已經進入到每個家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如水壺、酒壺、香爐、燭台、茶葉罐、熱湯婆等。
基本內容
紹興錫器製作技藝作為紹興特產之一的紹興錫紙製品,工藝精湛,堪稱一絕。紹興解放前後,錫制的水壺、茶壺、香爐、燭台、茶葉罐等錫器製品已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錫質溫潤,光亮鑒人,且熔點很低(231.89℃),延展性強,易於加工並被反覆利用,很受民間的歡迎。
過去的打錫匠多以走村串戶、上門為人打制錫器為主,錫器製作工藝流程繁雜,工序多,工期長,成本高,勞動強度大,以打制燒水用的錫壺的全過程為例:先升起火爐,拉開風箱,在爐子上用鍋把錫化成錫水,然後把兩塊裱糊著報紙的鐵板對合著(裱紙的一面朝里),在兩塊板之間壓著一根繩子,把繩子圈好,繩頭留在板外,把錫水由繩口傾倒進去,兩塊一夾,就成了錫片。接著,根據所做水壺的形狀,用圓規在錫片上畫圓後,將錫片剪出樣子,經過錘打,打出初步的外形,接著用烙鐵焊好接縫,再放在鐵砧上反覆敲打,最後拋光。成品錫器品相壺面光滑細緻,曲線圓潤流暢,壺中還有壺,外面的壺盛放熱水用以燙酒,裡面的壺盛放白酒,這樣,才能確保白酒常熱常溫。壺打好後,在壺面上鏨上了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的圖案。
基本特徵
錫器製作工藝流程繁雜,工序多,工期長,成本高,勞動強度大。
主要價值
紹興錫器製品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還飽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越文化特色,錫器製品上鑲嵌的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等圖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傳統習俗和理念。
瀕危狀況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生活的改善,塑膠製品、鋁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原先的錫製品,使用錫器的家庭已經越來越少,錫匠的生意也慢慢清淡下來,原先的打錫匠都紛紛改行,年輕人又不願意學這行,鄉間街頭再看不到熟悉的打錫匠的身影了。
保護措施
為推動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融入現代生活,提升影響力和市民參與度,紹興市文廣局主辦,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2016紹興市非遺集市”,其中紹興錫器製作技藝等非遺保護項目集體亮相。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錫器製作工藝流程繁雜,工序多,工期長,成本高,勞動強度大,以打制燒水用的錫壺的全過程為例:先升起火爐,拉開風箱,在爐子上用鍋把錫化成錫水,然後把兩塊裱糊著報紙的鐵板對合著(裱紙的一面朝里),在兩塊板之間壓著一根繩子,把繩子圈好,繩頭留在板外,把錫水由繩口傾倒進去,兩塊一夾,就成了錫片。接著,根據所做水壺的形狀,用圓規在錫片上畫圓後,將錫片剪出樣子,經過錘打,打出初步的外形,接著用烙鐵焊好接縫,再放在鐵砧上反覆敲打,最後拋光。成品錫器品相壺面光滑細緻,曲線圓潤流暢,壺中還有壺,外面的壺盛放熱水用以燙酒,裡面的壺盛放白酒,這樣,才能確保白酒常熱常溫。壺打好後,在壺面上鏨上了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