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堪嘆人生祇如此,危欄獨倚更裴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趙汝愚

鼓山,是福州的遊覽勝地,官員和百姓都喜歡這裡。鼓山靈源洞有密集的摩崖石刻,除了蔡襄、朱熹等人的字跡,還有南宋福州太守趙汝愚留給福州的一首名詩《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人生祇如此,危欄獨倚更裴回。
[注釋]紹熙辛亥:宋光宗二年(1191年),趙汝愚再次在福州任上。厭:厭倦。塵埃:到處奔波,風塵僕僕。快:暢快。直:徑直。故人:指好友朱熹,趙汝愚第一次入閩時,朱熹在武夷山,趙汝愚曾寄贈食用品。契闊:離散。何厚:多么深厚。禪客:指鼓山湧泉寺住持元嗣,此時已離去。飄零:流落。灰:消沉。祇:只。裴回:徘徊。
此詩大意是:幾年來到處奔走,已經厭倦了風塵,今天再次登上鼓山,仍然感到很暢快。山下閩江水滔滔奔流,天空的明月卻留戀著鼓山,並未隨著流水而去。陣陣秋風吹來,仿佛送來了海濤之聲。文友之間的情誼是多么深厚,但此刻我們不在一起。寺廟高僧也已離去,不知流落何方,不免讓人有些沮喪。人生就是這樣,讓人感嘆,我只好獨自靠著高高的欄桿,在這裡徘徊。
趙汝愚(1140年-1196年),字子直,江西餘干人。他曾先後兩次擔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職務,是對福州有功的太守。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趙汝愚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離任。第二次是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閣學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來福州擔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這次任期不到一年時間,第二年十月被朝廷“召為吏部尚書”,1195年特進右丞相,不久被罷。
此詩是趙汝愚第二次出任福州太守時寫的,面對名山勝跡,故舊離去,感慨叢生,題詩刻在鼓山觀音閣東石門附近的岩壁上,緊挨著朱熹的題刻。朱熹是大儒,1183年,朱熹到福州講學,並看望女兒女婿(青年才子黃榦,既是他的學生,又是他的女婿),受到福州太守趙汝愚的禮遇,兩人結下深厚友誼。1187年,朱熹又一次從江西來福州拜訪趙汝愚,不料趙已調任四川了,朱熹到水雲亭後,留下了一方瀟灑飄逸的行書石刻,表達強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游靈原,遂登水雲亭,有懷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朱熹的這方題刻,趙汝愚幾年後再任福州太守時才看到。古人交往不像現在的電話和簡訊這樣方便,趙汝愚與朱熹以石刻留言,雖是無奈,卻成一段佳話。
這首詩抒發了趙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壯志未酬的惆悵心情和對師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懷,歷來被推為游鼓山的絕唱,後來朱熹又以詩中的“天風海濤”作為鼓山絕勝,將這四字書刻在鼓山絕頂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