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繁殖習性,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口端位。尾淺叉,脂鰭小。側線完全,鱗細小。與大麻哈魚比較頭較短,生殖期雄魚體高增大,頭後背鰭前部似駝峰,隆起呈佝僂狀。吻變窄向前伸長,上下吻端相向彎曲如鉗形;不能閉合,頜骨向後伸過眼後,上下頜與梨骨有尖齒。背鰭Ⅲ-Ⅳ,10~12,臀鰭Ⅱ-Ⅲ,12~14。側線鱗155~194。鰓條骨13~15,鰓耙28~32。幽門盲囊105~136。椎骨67-69。體長為體高的3.7~4.9(4.5)倍,為頭長的4.1-5.6(4.9)倍,為尾柄高的12.8~14.9(13.9)倍;頭長為吻長的2.8~4.7(3.8)倍,為眼徑的6.0~7.8(7.1)倍,為眼間距的2.2~2.9(2.6)倍。體色背部為蒼青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背部及尾鰭上有不同形狀的橢圓形黑斑點,各鰭灰色。
生活習性
駝背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屬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種類,僅在海域生活一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進入我國江河的是生殖產卵洄游群體,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數量增加,9月末數量明顯減少,至10月上旬結束。溯河距離比大麻哈魚短,僅洄游到江河下遊河段。在黑龍江水系只洄游到下遊河段。海洋生活階段的水溫在13℃以下;進入淡水產卵繁殖的水溫8℃以下。幼魚棲息水域條件同大麻哈魚,以捕食小型魚、蝦類為食。
海水/淡水生。
分布地區
繁殖習性
駝背大麻哈魚一生只生殖一次。性成熟年齡為1+齡(即出生後第2年)。溯河生殖群體為1+齡組成,性成熟個體平均體長為43.5(43~45.5)厘米,平均質量為960(875~1100)克。生殖力為0.1萬-0.14萬粒,平均為0.12萬粒。成熟卵徑為5.9~6.0毫米,為沉性卵。性比為1∶1,產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產卵場位於河流下游,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深0.7米左右,砂礫底質。產卵行為同大麻哈魚,產卵後將受精卵覆蓋,雌雄親魚不久死亡。受精卵在冬季冰下孵化,至翌年2~3月孵化仔魚。稚魚以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5月出降河入海,降河期較大麻哈魚稚魚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