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香蔥炭疽病,病菌分生孢子盤淺盤狀,基部褐色,上生黑色刺毛狀剛毛。分生孢子梗單細胞,無色,短棍棒狀,大小為7-15μm X 2-3μm。分生孢子紡錘形,單細胞,無色,直或略彎,大小為17.5-27.5μm X 3-3.5μ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細香蔥炭疽病
- 主要危害作物:細香蔥
基本信息,病原形態特徵,生理特徵,侵染循環,發病條件,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 : 細香蔥炭疽病
英文病名 : Chive anthracnose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Colletotrichum circinas(Berk) Vog.屬半知菌蔥刺盤孢真菌。
危害部位 :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花梗。
危害對象 : 細香蔥、洋蔥。
分布 : 分布廣泛,常在夏、秋季發生。
病原形態特徵
病菌分生孢子盤淺盤狀,基部褐色,上生黑色刺毛狀剛毛。分生孢子梗單細胞,無色,短棍棒狀,大小為7-15μm X 2-3μm。分生孢子紡錘形,單細胞,無色,直或略彎,大小為17.5-27.5μm X 3-3.5μm。
生理特徵
病菌發育溫度4-34℃,適宜溫度20℃左右,20-26℃適宜孢子萌發。10-32℃,空氣潮濕即可使洋蔥發病,26℃時最適宜發病。
侵染循環
病菌以子座或分生孢子盤,或菌絲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形成侵染。發病後借雨水和澆水飛濺使病害傳播蔓延。
發病條件
洋蔥生產期間多雨,尤其是鱗莖膨大期多陰雨,或田間排水不良病害發生嚴重。
危害症狀
發病初期在病部出現近橢圓形至紡錘形褪綠病斑,以後發展成不規則形淡灰褐色至褐色壞死斑,後期在病部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嚴重時葉片和花梗枯死。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及時耕翻土地,減少越冬病菌。
2.與非蔥蒜類實行2年以上輪作。
3.發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25%施保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噴霧或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