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材鑑定,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鳳尾草無地上莖,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地下莖粗壯,密被線狀披針形的黑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23厘米,灰棕色或禾稈色,無毛;生孢子囊的孢子葉2回羽狀分裂,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中軸具寬翅,羽片3~7對。能育葉較窄,邊緣下側著生孢子囊群,產生孢子。全叢顏色嫩綠,葉片披拂,極有風姿,配山石盆景尤妙。地栽應選背陰濕潤處,可供成片、成行綠化。葉可配插花。在自然界,鳳尾草主要以能育葉產生的孢子繁殖。家種可於早春從野外移栽,應儘量保存根系。長成大叢後,可分株繁殖。喜鈣質土,園土也能旺盛生長,栽培容易。不強的散射光即可滿足光照需要,忌日光直射,全年可置室內觀賞。土壤宜保持不乾,尤喜空氣濕潤,葉面每日最好噴水霧一二次,保持顏色青翠,葉尖不黃。對肥料要求不高,每年施二三次液肥就可以。如遇生長不良,可置露天背陰處,接受雨水,經一段時間使其復壯。四季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用。
生長環境
喜生長在蔭蔽、濕潤、溫暖處。也耐旱,在南方冬季,石縫中生長的植株經—二月乾旱,仍不致完全枯死。
分布範圍
藥材鑑定
1.性狀鑑別 商品多紮成小捆。全草長25-70cm。根莖短,棕褐色,下面叢生鬚根,上面有簇生葉,葉柄細,有棱,棕黃色或黃綠色,長4-30cm,易折斷,葉片草質,一回羽狀,灰綠色或黃綠色;不育葉羽片工4-8cm,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能育葉長條形,寬3-6cm,邊緣反卷,孢子囊群生於羽片下面邊緣。氣微,味淡或微澀。
2.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下表皮有氣孔及少數腺毛。氣孔主為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腺毛頭部2-3個細胞,長91-125μm,直徑18-33μm,細胞含棕色分泌物;無柄。
孢子囊長圓形或類圓形,直徑約至320μm,環帶縱行細胞類長方形,外壁薄,內壁及側壁增厚;囊柄4-6細胞,2列,長短不一。孢子極面觀類三角形,直徑33-47μm,近極面具三裂縫,有瘤狀或顆粒狀紋飾,遠極面紋飾較大,呈塊狀。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止痢,涼血止血。用於痢疾、胃腸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發燒、咽喉腫痛、白帶、崩漏、農藥中毒;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備註】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功效用法
細葉鳳尾草又名井口邊草,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株,全年可采。中醫認為其性味苦寒,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可治療多種疾病。 1、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成人每天取全草25~30克(最多可用100克,小兒用量酌減),加水200~250毫升,煎至約100毫升,加糖分3次口服。一般2~7天內退熱,腹痛、里急後重消失,大便恢復正常。同時可用煎劑保留灌腸。 2、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鮮草製成100%煎液,服時加糖。成人每天100~150毫升,分2~3次服,連服1周。同時輔以維生素B1、維生素C。也可用鮮鳳尾草60克,搗汁服,每天3劑,5天為一療程。 3、治療燒傷 取鮮鳳尾草洗淨、搗爛,用生鹽水配成綠色液體備用。用配好的藥液與生理鹽水配成淡綠色液體,清洗創面,洗至創面與正常皮膚顏色相近,溫度相等,再用配好的藥液均勻地塗在創面上,每隔1~2小時或創面乾燥後均勻地塗上即可,療程一般3~15天。另外,也可用鳳尾草焙乾研末,麻油調敷。 4、治療泌尿系炎症 鮮鳳尾草60~120克,水煎服。 5、治療白帶、五淋白濁 鳳尾草6~9克,加車前草、白雞冠花各9克,匾蓄、貫眾各15克,同煎服。 6、治療崩漏 鳳尾草30克,切碎,用水酒各半煎服。 7、治療大便下血 鳳尾草21~30克,同豬大腸燉熟,去渣,食腸及湯。 8、治療鼻血衄 鳳尾草21~30克、海帶30克(洗淨),水煎服。 9、治療咽喉腫痛 鮮鳳尾草15克,洗淨,煎湯,沖黑糖少許,每天服兩次。 10、治療狂犬咬傷 鳳尾草60克,水煎服,或搗爛外敷。 11、治療蕁麻疹 鳳尾草適量、食鹽少許,水煎洗。 12、治療禿髮 鳳尾草根,浸油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