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細葉雲南松屬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1米。樹皮灰褐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脫落;大枝開展稍下垂;1年生枝橙褐色,有光澤,下垂;2-3年生枝上的鱗葉常脫落,冬芽紅褐色。針葉通常3針一束,長10-30厘米,直徑不及1毫米,細柔下垂,邊緣有鋸齒,樹脂管4-6個,邊生,稀角處1箇中生。球果網錐狀卵形,長5-10厘米,直徑5-6.5厘米,基部有時漸窄成寬楔形;種鱗頂平,有橫脊,有微隆起的鱗臍,成熟時張開,球果成熟後第二年脫落。種子黑色或褐色,卵圓形或倒卯圓形,微扁,長4-5毫米,連翅長16-2厘米。
近種區別
該變種是雲南松分布區東南部邊緣的一個地理變種。雲南松在其分布中心葉較粗長,不下垂或微下垂;而在東南部紅水河流域的河谷地帶,由於地勢降低,氣候炎熱,當地的雲南松在長期演化過程中,針葉變得細柔下垂,成為該地區一種特殊的自然景觀。針葉內兩個維管束有合併成單維管束的趨勢是次生性狀,與單維管束松亞屬並非同源。該變種針葉細柔,又與雲南南部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 (A. Chev.) Gaussen)相似,但其主要區別在思茅松的針葉較短,小枝淡褐黃色或黃色,球果通常較小,基部寬圓,在樹上宿存多年。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常與麻櫟、栓皮櫟和白櫟等伴廣西主要鄉土樹生,是桂西北的重要樹種。適生於兩南季風區域的氣候,冬春乾旱無嚴寒,夏秋多雨無酷熱,年平均氣溫12.5-20℃,極端低溫-70℃,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陽性樹種,適應性強,在酸性山地紅壤、黃壤、燥紅壤上均能生長,尤其適於燥紅壤,能耐瘠薄,在高山瘠瘦砂礫地等其他樹種不能生長的地方此樹亦能生長深根性,主根、側根發達,穿透力強,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澇和鹽鹼土。
細葉雲南松林分多系純林,林相整齊,層次分明,結構簡單。但是,由於生長環境的差異,在林分組成和結構上,不同地段略有不同。一般喬木層除了高大挺拔的細葉雲南松占絕對優勢外,還混生了一些常綠和落葉闊葉樹種。最常見的喬木樹種有:麻櫟、栓皮櫟、雲南檞櫟、滇青岡、毛葉青岡、楣柴、楓香、山合歡、糙皮樺、蒙自榿木、紅木荷、滇油杉等。灌木層除上述林木的幼林幼樹外,常見的灌木樹種有;滇假木荷、水錦樹、余甘子、鹽膚木、滇黃杞、茸葉木蘭、泡火繩、胡枝子、杭子鞘等,復蓋度通常在10%以下。純林下的灌木層一般是不明顯的,由禾本科草類組成的活地被物極為發達,復蓋度在90%以上,高度超過1米。草本層的主要種類有:金茅、擬金茅、扭黃茅、大營草、棕葉蘆、類蘆、白茅、石珍芒、華須芒草、刺芒野古草、早茅、金髮草、龍鬚草等。在混交林中,草類較為稀疏,高40-170厘米,復蓋度為60%左右。在各種不同林分中,草類都比較單純,組成變化不大。蕨類植物在林下生長的種類不多,最常見的有:鞭葉鐵線蕨、東方烏毛蕨等。
分布範圍
細葉雲南松只見於種的分布區東隅,即黔滇桂交界處,渾河和黃泥河以東部分。它的分布區約位於北緯23°50'-25°40',東經104°10'-107°10',南北縱貫1°50',東西橫跨3°00',範圍相當狹窄,屬於微域分布的類型。它的西面緊接著雲南松原種的分布區,北面和東而毗連著馬尾。分布於中國貴州南部(興義、安龍、望漠、羅甸、冊亨、平塘等縣)、雲南東南部和廣西(樂業、凌雲、西林、百色、田林、天峨、南丹、鳳山、東蘭、都、百色等)。
栽培技術
當球果由青綠色變為黃褐色時,即可採種。母樹選15-30年生的為好。產地民眾通常用直播造林,很少用育苗造林。直播前先塊狀或帶狀整地,直播時間在雨季來臨前1個月進行,人工點播或飛播均有較好的效果。也可採用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
主要價值
細葉雲南松材質輕軟緻密,易於加T,可供電桿、礦柱、枕木、建築、鋸板、造紙等用。樹幹可割取松脂;松根可煉製松根油,培養茯苓;樹皮可提制栲膠,是桂西北荒山造林的好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