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紋頜須鮈
- 拉丁學名:Gnathopogon taeniellus (Nichols, 1925)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鮈亞科
- 屬:頜須鮈屬
- 種:細紋頜須鮈
簡介,生理特徵,鯉科,養殖及食性,鯉科種類,
簡介
編號: | 6106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中文目名: | 鯉形目 |
中文科名: | 鯉科 |
拉丁科名: | Cyprinidae |
中文亞科: | 鮈亞科 |
拉丁亞科: | Gobioninae |
中文屬名: | 頜須鮈屬 |
拉丁屬名: | Gnathopogon |
拉丁種名: | taeniellus |
定名人: | (Nichols) |
年代: | 1925 |
中文名: | 細紋頜須鮈 |
ogenus: | Leucogobio |
原始文獻: | Amer. Mus. Novitates, (181):7. 1925. |
模式產地: | 福建 |
國內分布: | 福建閩江及浙江各水系 |
資料來源: |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483-484. |
生理特徵
體稍側扁,腹部圓。頭較短,頭長常小於體高。吻鈍。口小,端位,口寬大於口長。唇薄,光滑。須1對,其長約為眼徑的2/3。背鰭無硬刺;胸、腹鰭後緣近圓形;尾鰭分叉,末端鈍圓。
鯉科
鯉科,學名Gnathopogon taeniellus(Nichols),鯉科魚類在鰾和內耳之間以可活動的小骨骼“魏氏小骨”相連結,作用是傳遞聲音,魏氏小骨與脊椎骨相連的構造又被稱為“韋伯氏器”,可以傳遞魚鰾所放大的聲音振動,到腦部來判讀。因此水中的任何聲音(傳輸速度較空氣快四倍)被魚鰾接受到後,即會迅速擴大傳到內耳去。因為具有敏銳的聽覺,即使在較混濁、視線不佳的水域,鯉科魚類亦能適應生存。
養殖及食性
草魚、青魚、鰱魚和鱅四種鯉科魚類,是中國自古以來農家魚塘中主要的養殖魚種,故有“中國的四大家魚”之稱。在20世紀初,台灣即從中國大陸引進養殖,成為本地早期湖泊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種類。由於它們的食性不同,如草魚吃底藻或水草,鰱魚濾食浮游植物,青魚吃螺螄,鱅吃浮遊動物,所以可以混養在一起。這四種魚的體型都可以長的很大,因此成為各水庫風景區餐廳“活魚多吃”的主要魚種。至於一般人熟悉的鯉魚、鯽魚反倒不是四大家魚的成員。
一般人熟悉的金魚和錦鯉亦屬鯉科,但卻是長期利用人工育種的方式,特別挑選體型及體色佳,又耐低溫的鯉、鯽、鰍等種類交配而來。它們是中國及日本等地普遍常見的庭園水池觀賞魚類。尤其是錦鯉,體型大但個性溫順易於馴養、壽命長、體態優雅、體色變化多樣,所以常常有錦鯉鑑賞大賽,得獎魚隻身價往往不凡,因此贏得“遊動的寶石”的美稱。
鯉科種類
鯉科(Cyprinidae),屬鯉形目。鯉科魚類分布在底棲或水中層,卵生,雜食、草食或肉食。鯉科魚類頜骨無齒。最後一對鰓弧腹面部分特別粗壯,成為下咽骨,上有1~3行咽齒。具角質咽磨、體常被覆瓦狀圓鱗,無脂鰭;背鰭只有1 個,前部有2~4根不分支鰭條;腹鰭腹位;尾鰭多呈叉形,絕少平截或微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