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25米;大樹根部常有萌櫱;樹幹通直,直徑約40厘米;樹冠呈尖塔形;
樹皮灰色,稍平滑,小塊狀剝裂或淺縱裂,內皮淡紅色;枝暗褐色,近平展或前端稍下垂,近頂端處常有葉貼生的白色線紋;小枝密集,暗綠色,乾時灰綠色或蒼白綠色,纖細,稍下垂,長15-38厘米,直徑0.5-0.7毫米,具淺溝槽及鈍棱,節間長4-5毫米,節韌不易抽離,每節上有狹
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葉8-10枚。
花雌雄異株;雄
穗狀花序生於小枝頂端,圓柱形,長1.2-2厘米;
苞片下部被毛,上部無毛或有極短的毛;花被片1枚,長約1毫米,頂端兜狀;花絲長約1.5毫米,
花葯兩端淺缺;雌
花序生於側生的
短枝頂,密集,倒卵形;苞片卵狀披針形,除邊緣外無毛。
球果狀果序小,具短柄,橢圓形或近球形,長7-12毫米,兩端截平;小苞片闊橢圓形,頂端急尖;小堅果連翅長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細枝木麻黃在澳大利亞垂直生長在海拔1100米以下。性喜光照,耐乾旱、瘠薄,抗鹽鹼,可在海邊鹽鹼地帶生長。可抵抗約-4℃低溫,及短時霜凍。細枝木麻黃天然林常常是純林,主要生長在河溪兩岸,特別是在通常水位和最大洪水位之間形成一個帶,偶爾也出現在河岸台地上或河岸至岩石山之間的地域上,如石灰岩地區。土壤範圍是輕質沙土至含石礫壤質土。
分布範圍
細枝木麻黃天然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北部,形成從新南維爾土州(包括領地東部)至昆士蘭州和北部領地內一個窄長地帶,在大分水嶺兩側及北部領地(NT)的高降水區都有分布。
中國的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有栽培。
繁殖方法
細枝木麻黃採用種子繁殖和
無性繁殖兩種方法。多用種子繁殖,細枝木麻黃在3-4年時開始結果,但結實量很少,每株僅十至幾十個球果。中國華南地區4月份開花,6-9月份球果成熟。結果年齡在3年以上,多數在5年後才結實,以後逐年增加。當樹木年生長較慢時,結實量也相對穩定,但結實也受氣候等因素影響。春季將育苗盤的基質用多菌靈等充分消毒,然後將種子混合乾沙播撒在育苗盤裡,上覆一層0.2-0.5厘米厚的基質,200-325粒/平方米為宜,播種後2-3天即可出苗。也可用半木質化的枝條進行
扦插繁殖,其無性繁殖能力稍低於
短枝木麻黃。
栽培技術
種植
造林初植密度一般為2米×2米,也採用1.7米×2米或2米×2.5米。在混交林方面,與桉樹、相思及松類等用材樹種混交,或與經濟作物,如柑橘類混交,效果都比較好。
撫育
人工林撫育主要包括補植、除草、鬆土、施肥、修枝和間伐。
補植:造林後都要進行2-3次補植。在天氣條件適合的季節,補植時間越早越好。
除草、鬆土、施肥:除草鬆土因立地條件而異。濱海固定性沙土和壤質土上種植木麻黃都需要除草鬆土,每年1-2次為宜,同時進行追肥,但3年生後追肥促進生長效果不顯著。有些地方造林時不施肥,而在苗木成活後開始追肥,這種方法多在海邊沙土上採用。
修枝:細枝木麻黃天然整枝較慢,枯枝自然脫落也遲,除海邊前沿防護林不需修枝外,人工修枝是木麻黃用材林撫育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修枝高度應由樹木年齡確定。晚秋到早春是修枝的好季節。
間伐:根據經營目標的不同,通常在樹木成林後要進行間伐,以控制林分密度,提高林分品質和改善林分衛生狀況。防護林間伐目的是清除被壓木、瀕死木、病蟲害木、風害木和枯立木等。用材林通常是根據最終經營期長短和最終經營目的來確定間伐強度和方式。用作薪炭材的高初始密度林分多採用一次弱度間伐方式;用作生產中小徑材的中初始密度(如2米×2米)林分,多採用一弱一強兩次間伐;用作生產大徑材的低初始密度(如2.7米×2.7米)林分,多採用兩次中度間伐。細枝木麻黃人工林間伐齡沒有固定要求。調査發現林分單位面積上的胸高斷面積累間伐齡和間隔期有明顯的關係,一般保持每公頃胸高斷面積為15.0-18.0平方米為宜超過這個限度即可間伐。間伐季節,華南地區颱風頻繁,建議在少颱風的11月至翌年2月左右間伐最適宜。間伐方式是除劣留優,去弱留強,與此同時儘量使保留樹木分布均勻。另外,也可採用等距間伐法,此法適於林分受害嚴重或立木個體差異較大的情況。
主要價值
經濟
細枝木麻黃的木材可作建築,如模板或頂木,樹皮可生產化工產品等;木麻黃可固氮,並有內生和外生菌根菌,因而,它們常被作為造林先鋒樹種或改良土壤的優良樹種。
生態
細枝木麻黃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被廣泛地用於薪炭林、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貧瘠地、乾旱地和鹽鹼地的造林樹種,也可作行道樹和庭園綠化樹。